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我們
 
  王曉東 | 王海蓮 | 孟 寧 | 馬振龍 | 崔永燾 | 李 娜 | 朵海平 | 陳 悅 | 劉志強 | 陳文淵 | 王金秀 | 包拓業
現在的位置: 青海新聞網新聞網采編團隊劉志強
高羌村發家致富的秘訣——互助縣塘川鎮高羌村黨建工作綜述
來源: 青海新聞網
發布時間: 2014-12-26 13:59:34
編輯: 劉志強

  干凈整潔的鄉村廣場 本網記者劉志強(10月26日攝)

  青海新聞網訊 (本網記者 劉志強 攝影 報道)深冬的午后,走進互助土族自治縣塘川鎮高羌村,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幅蓬勃發展、欣欣向榮的農村新景象:一棟棟整齊的溫室大棚,一座座新式的民居,無不展示出高羌村群眾發展特色致富產業,努力建設新農村和幸福生活的良好精神風貌。

  高羌村地處塘川河上游,全村350戶、1408人,黨員48名。一直以來,高羌村黨支部始終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工作路線,時刻做到發展為了群眾、工作依靠群眾、成果惠及群眾,走出了一條為群眾謀福利、靠群眾促發展的新路子,推動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沒有一座像樣的瓦房

  2005年以前,全村幾乎沒有一座像樣的瓦房,人均收入不到1000元。大部分農戶靠外出“站大腳”獲得微薄收入,貧困一直是高羌村揮之不去的陰影。

  農村要想富,主要靠支部,堡壘要堅固,關鍵看干部;鶎踊A工作事關群眾的生產生活,是群眾最關心、最期盼的工作,高羌村黨支部通過選優配強村干部、加強黨員隊伍、強化活動陣地、深化主題活動等有利措施,著力推進基層組織建設。加強班子自身建設。通過換屆選舉,把群眾信任、能帶領群眾致富、年輕有為的人才推選到村兩委班子當中,村干部隊伍年齡結構、文化程度進一步優化,兩委班子戰斗力進一步加強,做到了大梁有人挑,后繼有人選。

  新班子選出后,以改以往跑跑腿,說說話的老套作風,立馬召集會議,討論起了如何發展本村經濟、如何帶領群眾發家致富的大事。通過“黨政軍企共建示范村”建設項目、聯姻幫扶、自籌資金等方式,建成集文化廣場、老年活動室、衛生室、農家書屋為一體的二層14間開放式高標準村級活動室。同時,結合“五有五能、五講五比”創建活動,認真分析“四培雙帶”、“三爭”、“承諾”等活動的具體要求及內在聯系,尤其注重在創建當中把各項活動與正在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有機融合在一起,做到了重點突出、全面開展、整體推進。

  隨后,班子成員分頭到群眾當中,征求群眾意見,尋求脫貧路子。如何走富裕之路,找準方向是關鍵,新一屆班子經過認真分析總結,認為近年來國家大力推廣設施農業,對實施設施農業建設的農戶國家給予補貼,發展設施農業大有可為,高羌村黨支部緊緊抓住這次難得的機遇,終于確定了建立溫棚蔬菜生產基地,依靠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實現“富民強村”之路。

  千道理,萬道理,發展才是硬道理

  千道理,萬道理,發展才是硬道理。因為是第一次種菜,群眾心里都沒有底,積極性不高。群眾看干部,黨員看支部,沒有一個團結堅強的核心,群眾就會是一盤散沙,要想邁好發展計劃的第一步,首先要有黨員干部來帶頭。村支部書記趙延凱、村委主任趙延財、村婦聯主任黃生萍、村委會計王德勇、黨員景仕奎站在前面,帶頭建起了7棟百米溫棚、四棟百米拱棚,溫室大棚。在他們的示范帶動下,全村群眾都活躍起來,參與到了溫棚種植的行列中。截止目前,新的溫棚蔬菜種植基地初具規模,其中黨員溫室大棚占到了26%,在他們的示范帶動下,全村群眾都活躍起來,參與到了溫棚種植的行列中,黨支部帶頭鋪就致富路,承擔起了百棟溫棚建設任務。隨著百棟溫室基地建設序幕的拉開,高羌村迎來了一個發展的大好機遇。

  溫棚建成只是個開始,如何使溫棚發揮效益,真正成為群眾的致富路,才是村黨支部工作的重點。溫棚建成后,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村兩委成員“三天兩頭一次會,東奔西走尋門道”。為了打消群眾的顧慮,村干部幫助大家選擇種植品種,簽訂供銷合同,聘請技術人員,解除后顧之憂。一年下來,每個大棚都有了3600元左右的收入,實現了當年種植,當年收益,極大地鼓舞了群眾的積極性。冬季來臨,看到菜農冬季挑水澆菜,支部成員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如何解決澆水問題?經支部會議協商研究,想到了“就地挖井”,支部書記擔起了第一個試驗挖井任務,七天的時間,水井挖成功了,村支部及時召開會議,動員群眾就地挖井,20天時間種植戶全部挖出了了自己的澆水井。為了給群眾節省費用,村干部及時到農業主管部門爭取項目,他們的工作得到了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縣蔬菜中心為每戶溫棚種植戶解決了1臺潛水泵,無償的投資,大力的支持,增加了菜農的積極性。隨后在村黨支部的積極爭取下,縣蔬菜中心無償投資管道、水泵,安裝了自動卷簾機,并對蔬菜基地的道路進行了硬化,投資資金達到30多萬元。通過村黨支部的不懈努力,溫棚蔬菜基地的配套設施不斷完善,建立了產供銷一體化渠道,引導群眾做精做細、做大做強特色蔬菜種植業,一個現代化的設施農業基地正在興起。

  截止目前,全村相繼建成新型節能溫棚208棟,占地330畝,經營農戶53戶,棚均收入1.5萬元,占全村收入的40%以上,另外露天種植的章丘大蔥、娃娃菜等蔬菜有170畝。設施農業已成為全村的支柱產業,并成功注冊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青塘川”蔬菜品牌。同時,結合“五有五能、五講五比”創建活動,高羌村根據面臨的發展機遇,結合本村生產實際、區位特點和產業優勢,著力打造了以溫棚蔬菜種植為主導的特色種植型創建模式,通過土地流轉,建成樹莓種植基地1000畝、小麥制種田160畝。2012年,全村產出蔬菜184噸,高于糧食產值,全村經營總收入達858.7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5960元,走在了全鎮的前列。到田地里走一走,整齊有序的溫室大棚交織著繁忙的運菜車輛,襯托出了村民們收獲的喜悅,展現出一幅別開生面的“農忙”景象。

  新農村帶給老百姓新面貌

  一切工作為了群眾,只有切實為群眾辦好實事才是一切工作的重心所在。近年來,高羌村黨支部始終堅持“一切為了群眾”的目標,以轉變干部作風、打造服務型干部隊伍為關鍵,創新服務形式,提高服務效能。實行“1+1”結對幫扶工作。落實“一對一”結對幫扶措施,村黨支部積極與聯點單位協調,根據縣、鎮領導班子成員對口幫扶一戶農戶或一名貧困黨員的要求,村黨支部通過和廣大群眾交心談心、了解基本情況,認真確定了幫扶對象,為4戶困難群眾解決資金1400元,面粉4袋。落實項目服務中,結合黨政軍企共建示范村項目建設,高羌村黨支部多次與上級部門銜接,爭取村道硬化4.6公里。投資52萬元修建20平方米的溫室看守房61套,實施了257戶農戶人畜飲水工程,切實解決高羌村257戶農戶的村民們飲水難的問題。

  高羌村在“黨政軍企共建示范村”建設中,以“創先爭優”活動為契機,按照“一村一規劃、一村一風格、一村一特色”原則,加強村級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優化人居環境,達到農戶院墻和大門統一改造、村道全部硬化、危房基本改造、村莊環境有效治理等目標,村黨支部把服務項目建設作為承諾事項,村兩委“班子”成員帶領村黨員干部帶頭拆除破舊房屋及棚圈、清理建筑垃圾、搬遷等工作,全村僅用不到一個半月的時間,集中完成拆遷房屋12間28平方米、拆除殘墻斷壁1347米,清理亂堆亂放垃圾45處,有力保證了項目建設的順利推進。在項目建設中,村黨支部主動到與共建單位、縣級聯點部門協調,跑前跑后,把每件事都當成自家的事辦,共落實資金2668.41萬元,完成村道硬化4.6公里,大門改造330戶、修建了村級綜合服務中心。

  如今的高羌村面貌煥然一新,當年的土坯房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寬敞潔凈的硬化路、樣式統一的圍墻大門,家家戶戶是清一色的紅瓦房,還有20多戶人家建起了小洋樓。高標準的黨員活動室、農家書屋以及村衛生室等也相繼入駐新村,6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娛樂廣場也成了村民日常健身、打球的好去處。而更讓村民高興的是,村里的人畜飲水改造工程,讓村民吃上了甘甜的深井水,切實解決了257戶農戶的村民們飲水難的問題。

  如今的高羌村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已是聲名遠播,村黨支部先后被海東地委、縣委組織部評為優秀黨支部、先進基層黨組織、富民好支部、優秀村支部,2012年高羌村黨支部被省委評為創先爭優活動“優秀黨支部”。一個堅強有力的領導班子,一支踏實肯干的黨員隊伍成了高羌村發家致富的秘訣。塘川鎮高羌村黨支部帶領本村開拓創新,不懈進取,正向著“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目標進軍。

相關新聞↓
    [ 返回首頁 ] [ 打印 ] [ 進入青新論壇 ] [ 關閉窗口 ]
 
·省委常委會聽取市州委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述職
[12月17日]
·力學篤行話趕超——全省基層黨建工作現場觀摩活動紀實
[12月03日]
·青海民族大學:不斷提高黨建工作科學化水平
[12月11日]
·海北州“三基”建設暨第三次基層黨建工作現場觀摩會召開
[11月24日]
·提高省屬國有企業黨建工作科學化水平
[11月03日]
 
青海新聞網版權所有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新聞登載許可國新辦[2001]55號 青ICP備08000131號
2021中国大陆精品视频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