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用假期時間一位大學生再為小學生指導學習 劉志強攝
青海新聞網訊 (本網記者 劉志強 實習生 白如霞 攝影報道)1月10日,就讀于齊齊哈爾大學的王金萍回到了青海民和老家。在家里,她和家人只相處了一個晚上,第二天,她就來到了西寧市,因為,她在考試前就和西寧一家公司協商好了,今年假期在該公司里進行實習。
在假期打工中鍛煉自己的意志
隨著寒假的到來,假期打工成為大學校園一大正常現象,很多在校大學生為了減輕家庭負擔,為了鍛煉自己增加工作經驗,也為了離夢想更近一步,大多都會選擇在假期勤工儉學。勤工儉學的另一方面是為了畢業后能找到更好的工作。
據悉,今年青海省內高校畢業生約1.3萬余人,預計省屬高校應屆畢業生除部分出省就業,留在省內就業的約為9000人,加上省外院;厥【蜆I的青海生源畢業生及尚未就業的往屆畢業生,就業難是當代大學生最為煩惱的問題。
大學生就業難還不如說是擇業難,很多大學生面臨的是擇業問題,“高不成低不就”成為大學生選擇就業的真實反映。大學生就業,工作經驗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
青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學生劉翠是一名大四學生,當記者采訪時,眼前這個青春靚麗的女孩告訴記者,“我家有四個孩子,我是老大,我還有兩個妹妹,一個弟弟,他們都在上學。為了減輕父母的壓力,我從大一到大四一直在假期打工,做過很多工作,比如當家教、做模特、在婚慶公司做助理等。”說起勤工儉學,劉翠臉上全是滿意自豪的笑容。當記者問到這些工作經歷給你帶來了什么好處時,劉翠說,“這些工作經歷不但充實了我的生活,也讓我明白了掙錢的不易,同時,工作報酬,也解決了我在學校的生活費用。”
當代大學生的生活中,勤工儉學已經成為了一個十分普遍的現象,通過勤工儉學,不僅可以使他們得到相應的報酬,還可以磨礪他們的意志,積累社會經驗,培養他們自立自強的精神。勤工儉學更是一個能使在校大學生慢慢適應社會的重要平臺。
青海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學生喇小紅也是勤工儉學隊伍中的一員,1月11日,記者跟隨她來到了為了假期打工而跟朋友合租的房里,一進門,記者便看到一個狹小的空間。眼前的這間房子雖然略顯擁擠,但是打掃的干凈明亮,是四個女孩合租,她們分別來自我省的不同州縣,這些女孩子,都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都來自農村地區,她們從小的愿望就是要讓自己的父母以后過更好的生活。
喇小紅告訴記者,“我選擇在假期勤工儉學,主要原因是想趁這個機會鍛煉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不斷充實自己的生活,以后參加工作了,我能更好地去適應工作的要求。在勤工儉學的過程中,我學到了很多在學校學不到的東西。”她以前也做過很多工作,比如剛開始在飯店當過服務員,后來又做過家教,現在的她在一家房地產銷售公司工作。“以前我做那些工作時也會遇到很多困難,有時候也會感覺特別累,但是我沒有想過要放棄,我覺得自己在堅持工作的同時,也在向著夢想前進,這樣,讓我覺得自己離夢想更近了一步。”
在夢想的路上不斷前進
記者采訪了解到,在大學生勤工儉學中,來自農村的學生居多。很多農村的學生,離開父母,獨立在外面打工,希望為自己的家庭減輕壓力的同時,也為自己的未來鋪路。而在每個假期,這些來自農村的學生們不是急于回家,而是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進行假期鍛煉。他們不希望得到更多的報酬,也不希望干的多么優秀,他們只是在這個平臺上發揮自己的長處,在工作中學到知識,在崗位上得到更好的鍛煉。“我就是為畢業后找到更好的工作而在假期打工鍛煉、實習。”劉翠說道。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夢想,勤工儉學也是一個發揮自我,展現自我才華的舞臺,有的人生在富裕的家庭,衣食無憂;而有的人卻生活在貧困的山區,從小歷經磨難。雖然沒辦法選擇出身,但可以用自強,自立的奮斗精神來改變自己的命運。雖然家境不是很富裕,昂貴的費用給身在農村的父母沉重的壓力,但在校園里,就有這樣一群人,通過勤工儉學來減輕父母的負擔,在實現自己夢想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青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高蘭教授在說,大學生在學校里學到的全是理論知識,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需要在社會上去磨煉,所以假期打工、實習是一件很不錯的事情,這樣既學到了很多的知識,也提前了解到社會需要的知識。她建議高校學生要利用假期時間多到社會上去鍛煉,在鍛煉中掌握更多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