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抬頭仰望,是沁人心脾的“高原藍”。
青山含翠,碧水蕩漾——四顧遠眺,是滿目生機的“生態綠”。
從春至夏,從秋到冬,青海高原上,無論是城鎮還是鄉村牧野,無論是山川還是江海湖泊,一幅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美麗畫卷舒展開來。
2023年,青海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扎實做好環境保護、綠色發展“文章”,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人民群眾滿意度和獲得感不斷增強。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天更藍水更清土更凈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擁有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是每個青海人的夢想。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2023年,綠色發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全省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明顯成效,帶來更多藍天白云、綠水青山。
大氣污染治理,還天空以藍色。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1至10月,全省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96.2%,細顆粒物(PM_[2.5])平均濃度為18.4微克/立方米。2023年以來,青海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氣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狠抓抑塵、減煤、控車、治企各項舉措落實,助推空氣質量穩固改善,截至10月底,全省共淘汰燃煤小鍋爐144臺537.39蒸噸,燃氣鍋爐完成低氮改造205臺1552蒸噸,強力遏制了“散亂污”企業反彈。
修復水生生態,還生命以家園。印發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及黃河青海流域生態保護防治攻堅戰、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工作方案,持續推動重點流域保護修復攻堅。全面完成重點流域入河(湖)排污口排查工作,全力推動問題整改和水質改善,持續開展城市農村黑臭水體排查整治。35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100%,黃河干流、長江、瀾滄江出省境斷面水質在Ⅱ類及以上,湟水河出省境斷面平均水質為Ⅲ類。
保護土壤環境,還山川以綠色。加強農田退水污染防控,加大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建立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并實行動態管理,開展112家重點監管單位土壤隱患排查“回頭看”,推進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工作,建立新污染物治理協調機制,土壤環境質量保持清潔。
嚴懲生態環境違法行為
“護航”生態環保工作
截至2023年11月底,全省生態環境部門共檢查企業7695家,查處違法企業198家;各級生態環境部門予以行政處罰185起,罰款2874.56萬元……
一串串數字,記錄的是嚴懲生態環境違法行為的成果,也體現了青海在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執法方面所做的努力。
青海以“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和“解決突出環境問題”為落腳點,不斷優化執法方式、提高執法效能,深入組織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大練兵活動,不斷強化執法隊伍建設。常態化實施生態環境監督執法正面清單制度,通過在線監控、視頻監控、遙感監測、無人機飛檢以及許可證管理信息平臺等手段,推行非現場執法監管,在提升執法效能的同時,實現了對守法企業“無事不擾”。結合“說理式”執法、柔性監管和“輕違不罰”溫暖落實,讓執法既有力度又有溫度。
組織開展嚴厲打擊危險廢物環境違法犯罪等專項行動,以常態化執法稽查、交叉執法等手段全面履行執法監督職責,依法嚴懲生態環境違法行為。查處新《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四個配套辦法案件20件,行政拘留14人,查辦輕微違法行為免予行政處罰5件,免罰86萬元。省級充分運用直查直辦等方式,直接查辦違法案件8起,罰款179萬元;督促各地依法查處違法案件21起,及時交辦涉嫌生態環境違法問題線索190個。
加快綠色低碳轉型
擦亮高質量發展底色
2023年以來,青海省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道路,著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
強化環評要素保障,全力推進“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嚴把“兩高”項目生態環境準入關。將“三線一單”成果、生態環境管控要求納入青海零碳產業園區總體規劃、東川工業園區產城融合等規劃環評并銜接落實,推進園區產業綠色發展。持續深化環評“放管服”改革,簡化環評辦理流程,截至2023年11月底,全省共辦理建設項目環評3227項。
推進引大濟湟調水總干渠、黑河黃藏寺水利樞紐、羊曲水電站、瑪爾擋水電站等重點水利水電項目建設生態環境保護措施落實,全力支持重大項目建設。強化環評與排污許可事中事后監管,推進構建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體系。貫徹落實全省助企暖企春風行動部署,省級平臺轉辦的17個生態環境領域助企暖企問題全部辦結。開展減排空間調查分析,深挖減排潛力,全力推進減污降碳協同治理,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續減少,為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就是民生指標,環境就是幸福指數。站在新的起點,面對更高目標,青海將繼續堅定走向藍天白云、綠水青山、產業崛起的綠色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