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藏文網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標題頭條
【走進221 致敬元勛——傳承弘揚“兩彈一星”精神】
艱苦中唱響創業之歌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牛玉嬌
發布時間:2024-08-23 07:20:23
編輯:何繼紅
李覺將軍曾住過的帳篷場景復原。魏雅琪 攝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1958年8月,時任第二機械工業部九局局長、核武器研究院院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少將李覺將軍,帶領廣大建設者以三頂帳篷起家,在高原牧區蓋廠房、修鐵路、建公路,唱響了一曲艱苦創業的凱歌……”

  8月7日,在海北藏族自治州青海原子城紀念館里,來自山東東營的游客馬宏被李覺將軍的故事深深打動,她看著展館中擺放的老帳篷、棉大衣、水壺等物件,眼中含淚說道:“先輩們不怕苦不怕犧牲,才有了今天的輝煌成就,太偉大了。”

  時間回到1958年,李覺將軍帶領一支20多人的隊伍、3頂帳篷、4輛解放牌卡車、4輛蘇制越野吉普車,進入金銀灘草原。這里氣壓低,氧氣少,水燒不到沸點,飯煮不到全熟,年平均氣溫只有零下4攝氏度,一年里八九個月要穿棉襖。

  為了安扎帳篷,李覺和工作人員用鐵锨鏟去近半米厚的積雪,再挖去積雪下的冰凍層,用大錘、鋼釬在凍土中打眼固定帳篷,再找來石塊壘成床基,放上板子做成床鋪。

  沒有桌子,他們就趴在木箱上繪制圖紙;沒有水喝,他們就用火爐融化雪水;晚上睡覺的地方不夠,他們就用木箱架起“高低床”;木箱、火爐、高低床就是“新家”中的“三大件”。

  戰嚴寒、搶時間、爭速度,很快,廠界劃定、地形測繪、廠區布局等一系列前期工作都在帳篷中完成了。可隨著“草原大會戰”的隊伍不斷壯大,帳篷也越來越不夠用,于是大家開始挖“地窩子”、蓋“干打壘”土房。

  因為高原有厚厚的凍土層,建設者們將建筑做成了半地下式,地下挖一半洞,地上用土夯一半墻,用紅柳和油毛氈做頂棚,所有的“干打壘”都朝著太陽的方向,還有個很詩意的名字——“向陽溝”,晚上裹著棉衣、戴著棉帽睡覺時,還能從屋頂的縫隙中看到星星和月亮。

  “先生產,后生活”“任務排隊、確保重點”……李覺將軍帶領核基地的建設者們按照黨中央的決策,在狂風怒號、飛沙走石的金銀灘打響了建設我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的“速決戰”。

  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困難總是接踵而至。

  正當基地建設如火如荼地進行時,我國遭遇三年困難時期,建設物資無法供應,就連正常的生活都難以保障,核研制基地建設處于十分困難的境地。

  雖然全國各地先后對基地進行了支援,但作為基地負責人,李覺深知國家艱難,絕不能讓科學家們餓著肚子搞科研。他抽調1500多人,組成農、牧、漁三支專業隊,在草原上開荒種地,去青海湖捕魚,到周圍山區打獵,盡最大努力改善伙食。

基地上駐扎帳篷(資料圖)。魏雅琪 攝

  此外,開墾出幾千畝地,種植土豆、蘿卜、蠶豆,還有少量的油菜和青稞,基地人員激動地說:“不要小看這些土豆、蘿卜,有了洋芋蛋,就能造出大炮仗。”

  1964年,隨著生活條件好轉,基地一棟棟住宅樓建成使用,當第一批新房建成后,李覺下了一道振奮人心的命令:“把新建的房子讓給為明年核試驗工作的工人和科技人員,干部一律住帳篷。”

  李覺誠懇地告訴科研人員:“我來這里就是給你們當服務員的,為你們服務!”他帶頭住在帳篷里,用木箱子辦公,喝融化的雪水,直到1964年大規;ㄈ蝿栈就瓿,全廠職工搬進了樓房和平房,他才搬出簡陋的帳篷。

  著名物理學家彭桓武后來回憶說:“我們科研人員住進了暖樓,而李覺將軍等基地領導干部們全住在帳篷里。夜里,高原上寒風呼嘯,我佇立窗前,久久不能入睡。我想:只有共產黨的干部,人民的干部,才能如此重視科研工作,如此愛護科學家呀!”

  李覺一邊與中央各部委、各省市、工廠和科研院所協調工作,一邊從政治上、思想上、生活上無微不至地關心科研人員,讓科研人員安心搞科研,其他的事情由他這個“后勤部長”包辦。

  他的言傳身教,讓大家深受感動,倍感鼓舞,學理論、做試驗,基地所有工作人員通力合作攻難關,草原興起一片轟轟烈烈的創業景象。

  高原基地歲月如斯、風雪飄零,雖然物質貧乏,但科研人員精神富足,他們用嘹亮的歌聲抒發著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崇高事業的執著,在金銀灘草原唱響了一曲曲英雄贊歌。

推薦閱讀
陳剛吳曉軍與金融監管總局局長李云澤座談
省政府黨組會議和常務會議先后召開 吳曉軍主持
青海省河南縣:農文旅融合發展 爐火音樂節燃爆草原
青海同寶山的故事 從一塊不起眼的帳篷布說起
關于2023年度青海省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
省委網信辦公布"清朗"系列專項行動整治典型案例
西寧市綠色建筑加速發展
青海海南州20種農畜產品亮相香港美食博覽會
24H熱點
全省科學技術大會暨二〇二三年度青海省科學技術獎...
“創”在高原 動能澎湃——寫在全省科學技術大會暨...
【牢記囑托 實干篤行·打造生態文明高地】以“綠色...
省政府與中國聯通阿里云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陳剛吳曉...
【牢記囑托 實干篤行】建好自然保護地 勾勒人與自...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鄉村產...
外交部大使參贊學習班來青考察省情介紹會舉行 陳剛...
全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問題...
陳剛在海東市督導調研穩增長工作時強調 真抓實干 ...
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推進產業發展——“奮力譜寫...
熱點圖片
【走進221致敬元勛——傳承弘揚“兩彈一星”精神】“棒子底下出尖端”
【走進221致敬元勛—...
踏遍青山人未老——記2023年度青海省科學技術重大貢獻獎獲得者潘彤
踏遍青山人未老——...
夏季平均氣溫僅為16.9攝氏度 西寧的夏天就是這么涼快
夏季平均氣溫僅為16....
青海:以現代化審判管理助力實現更高水平的公正與效率
青海:以現代化審判...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西寧夜經濟更迭升級盛景綻放——年中經濟看亮點系列報道之五
【新時代 新征程 新...
【農經觀察】“中國氣候好產品”——高原上的小小草莓
【農經觀察】“中國...
【實干·駐村第一書記風采】聽第一書記講駐村幫扶的大事小情
【實干·駐村第一書記...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在希望的田野上】青蒜苗撥動日月山下“金算盤”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走進221 致敬元勛——傳承弘揚“兩彈一星”精神】
艱苦中唱響創業之歌

青海日報
2024-08-23 07:20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走進221 致敬元勛——傳承弘揚“兩彈一星”精神】
艱苦中唱響創業之歌

青海日報
2024-08-23 07:20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走進221 致敬元勛——傳承弘揚“兩彈一星”精神】
艱苦中唱響創業之歌

  • 2024-08-23 07:20:23
  • 來源:青海日報
李覺將軍曾住過的帳篷場景復原。魏雅琪 攝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1958年8月,時任第二機械工業部九局局長、核武器研究院院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少將李覺將軍,帶領廣大建設者以三頂帳篷起家,在高原牧區蓋廠房、修鐵路、建公路,唱響了一曲艱苦創業的凱歌……”

  8月7日,在海北藏族自治州青海原子城紀念館里,來自山東東營的游客馬宏被李覺將軍的故事深深打動,她看著展館中擺放的老帳篷、棉大衣、水壺等物件,眼中含淚說道:“先輩們不怕苦不怕犧牲,才有了今天的輝煌成就,太偉大了。”

  時間回到1958年,李覺將軍帶領一支20多人的隊伍、3頂帳篷、4輛解放牌卡車、4輛蘇制越野吉普車,進入金銀灘草原。這里氣壓低,氧氣少,水燒不到沸點,飯煮不到全熟,年平均氣溫只有零下4攝氏度,一年里八九個月要穿棉襖。

  為了安扎帳篷,李覺和工作人員用鐵锨鏟去近半米厚的積雪,再挖去積雪下的冰凍層,用大錘、鋼釬在凍土中打眼固定帳篷,再找來石塊壘成床基,放上板子做成床鋪。

  沒有桌子,他們就趴在木箱上繪制圖紙;沒有水喝,他們就用火爐融化雪水;晚上睡覺的地方不夠,他們就用木箱架起“高低床”;木箱、火爐、高低床就是“新家”中的“三大件”。

  戰嚴寒、搶時間、爭速度,很快,廠界劃定、地形測繪、廠區布局等一系列前期工作都在帳篷中完成了?呻S著“草原大會戰”的隊伍不斷壯大,帳篷也越來越不夠用,于是大家開始挖“地窩子”、蓋“干打壘”土房。

  因為高原有厚厚的凍土層,建設者們將建筑做成了半地下式,地下挖一半洞,地上用土夯一半墻,用紅柳和油毛氈做頂棚,所有的“干打壘”都朝著太陽的方向,還有個很詩意的名字——“向陽溝”,晚上裹著棉衣、戴著棉帽睡覺時,還能從屋頂的縫隙中看到星星和月亮。

  “先生產,后生活”“任務排隊、確保重點”……李覺將軍帶領核基地的建設者們按照黨中央的決策,在狂風怒號、飛沙走石的金銀灘打響了建設我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的“速決戰”。

  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困難總是接踵而至。

  正當基地建設如火如荼地進行時,我國遭遇三年困難時期,建設物資無法供應,就連正常的生活都難以保障,核研制基地建設處于十分困難的境地。

  雖然全國各地先后對基地進行了支援,但作為基地負責人,李覺深知國家艱難,絕不能讓科學家們餓著肚子搞科研。他抽調1500多人,組成農、牧、漁三支專業隊,在草原上開荒種地,去青海湖捕魚,到周圍山區打獵,盡最大努力改善伙食。

基地上駐扎帳篷(資料圖)。魏雅琪 攝

  此外,開墾出幾千畝地,種植土豆、蘿卜、蠶豆,還有少量的油菜和青稞,基地人員激動地說:“不要小看這些土豆、蘿卜,有了洋芋蛋,就能造出大炮仗。”

  1964年,隨著生活條件好轉,基地一棟棟住宅樓建成使用,當第一批新房建成后,李覺下了一道振奮人心的命令:“把新建的房子讓給為明年核試驗工作的工人和科技人員,干部一律住帳篷。”

  李覺誠懇地告訴科研人員:“我來這里就是給你們當服務員的,為你們服務!”他帶頭住在帳篷里,用木箱子辦公,喝融化的雪水,直到1964年大規模基建任務基本完成,全廠職工搬進了樓房和平房,他才搬出簡陋的帳篷。

  著名物理學家彭桓武后來回憶說:“我們科研人員住進了暖樓,而李覺將軍等基地領導干部們全住在帳篷里。夜里,高原上寒風呼嘯,我佇立窗前,久久不能入睡。我想:只有共產黨的干部,人民的干部,才能如此重視科研工作,如此愛護科學家呀!”

  李覺一邊與中央各部委、各省市、工廠和科研院所協調工作,一邊從政治上、思想上、生活上無微不至地關心科研人員,讓科研人員安心搞科研,其他的事情由他這個“后勤部長”包辦。

  他的言傳身教,讓大家深受感動,倍感鼓舞,學理論、做試驗,基地所有工作人員通力合作攻難關,草原興起一片轟轟烈烈的創業景象。

  高原基地歲月如斯、風雪飄零,雖然物質貧乏,但科研人員精神富足,他們用嘹亮的歌聲抒發著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崇高事業的執著,在金銀灘草原唱響了一曲曲英雄贊歌。

作者 牛玉嬌
編輯:何繼紅
青海新聞網版權所有
2021中国大陆精品视频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