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藏文網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
2023江蘇青海攜手并肩既“東成”也“西就”
作者:
發布時間:2024-01-15 20:53:19
編輯:何繼紅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崳ㄓ浾 李娜 報道)2023年,江蘇立足“江蘇所能 青海所需”,深入貫徹國家東西部協作部署要求,蘇青兩省年度東西部協作協議確定的目標任務全部超額完成的同時,總結了不少創新做法和典型經驗。

  以園區共建為抓手,積極打造新能源產業高地

  2023年,江蘇新引進到位投資企業27個,其中新能源企業10個,到位總投資超50.2億元,是開展東西部協作以來新引進企業到位總投資的2.2倍。

  2023年4月和8月,兩省黨政代表團成功實現互訪,將支持產業發展擺在突出重要位置,雙方考察重點都是產業。組織開展“江蘇名企走進海南州”“江蘇-青海經貿合作洽談會”等活動,引導江蘇新能源企業來青考察、投資興業。天合光能在青開設5個公司,2023年到位投資超過30億元,成為蘇青產業協作的樣板。2023年10月,計劃投資400億元的美霖光伏大基地項目在西寧簽約。

  蘇青兩省堅持以園區共建為抓手,已引進江蘇天合光能、蘇州阿特斯等一批知名新能源企業。共建青海零碳產業園,打造蘇青園區共建新典范,無錫市政府及企業代表團赴海東市考察,現場簽約12個數字經濟及產業園相關項目,成為青海省首批落地的“數據援青”項目。

  聚力發展“土特產” 擦亮綠色有機金字招牌

  2022年以來,共安排東西部協作資金超過10億元,精準開展延鏈補鏈強鏈,切實增強青海農畜產品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支持“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通過建設集體牛棚、蔬菜大棚、購置種牛等方式,帶動農牧戶規;l展。西寧市湟中區投入東西部協作資金5420萬元建設西堡奶;兀曃购伤固鼓膛1500頭,成為青海規模最大的現代化單體奶牛養殖項目;赝恋亓鬓D戶均增收2000余元、訂單飼草戶均增收4000余元,穩定就業100余人、人均年收入4萬余元。

  邀請江蘇省農科院專家,利用高原夏季清涼氣候獨特條件,在西寧市湟中區玉拉現代農業產業園引進培育草莓新品種,每年向江蘇銷售草莓種苗超過200萬株,解決就業300人以上。引進國內最大大蒜加工企業——江蘇東方黎明集團,通過“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農戶”模式,種植高原有機獨頭蒜,售價比市場價高出2-4元/斤,示范種植超2000畝,吸引眾多國內外客商。

  打造示范平臺,助力消費協作

  引入江蘇新立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海東工業園區管委會聯合打造青海農林牧商品交易中心,推進實現青海農特產品“買全省、賣全國”。2023年,該中心被商務部評為“國家級電子商務示范企業”。

  陸續開展青海農產品推介會、蘇青農產品產銷對接會等活動50余場,與江蘇商會等多家單位達成戰略合作,推進農特產品進機關、進學校、進醫院、進企業、進商超、進社區的“六進”工程。聯合多家主流媒體,多次對青海綠色有機農畜產品供銷情況進行宣傳報道。

  大力實施“互聯網+”營銷戰略,簽訂《定向“鄉村振興”戰略合作協議》,受托收購省內農林牧產品。在南京設立全國數據渠道運營中心(農聯網絡),銷售前置,打通青海產品直通江蘇市場渠道。在南京審計大學等20余家高校開設專柜。

  在蘇北、蘇中、蘇南農產品主銷區,打造農產品冷鏈倉儲和銷地物流兩張網暢通整車農產物流,提升農產品流通效率。

  針對全省涉農企業、農村專業合作社、家庭牧場、養殖大戶、脫貧戶、高校專業大學生等開展各類專業電商培訓56場次,培訓1731人次。打破農產品“產、供、銷”壁壘,全方位、多層次宣傳推介青海綠色農畜產品。

  在江蘇建華東農產品交易中心,“東部優品”平臺與青海交易中心“西部優選”對應聯動發展。借助江蘇供銷合作總社資源稟賦,提升蘇青兩省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知名度和影響力,提升市場占有率和競爭力。目前“西部優選”有特色農企3000家,牦牛肉、藏系羊肉、冬蟲夏草、枸杞、青稞、藜麥、天佑德青稞酒、青繡等名優商品達20000余件。2023年,江蘇采購、幫助銷售青海農畜產品達4.6億元,完成協議指標的9.2倍,是2022年銷售總額的2.9倍。

  創新“組團式”幫扶形式,提升當地教育醫療水平

  2023年,蘇青東西部協作資金安排,明確提出15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協作資金中“組團式”醫療教育等幫扶資金占比不低于10%,部分協作縣(市)實際投入超過20%,為當地教育醫療事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將原來分散到各院各校的支醫支教人才集中起來,重點幫扶一所醫院、一所學校。“組團式”幫扶范圍也從中組部列入計劃的1家醫院和2所學校,擴大到所有支援協作地區,目前江蘇共選派202名專業技術人才“組團式”幫扶21所學校、20家醫院和13個農業部門。無錫“造血”式幫扶海東二院,遴選9名醫療專家入駐海東第二人民醫院,全方位幫助醫院發展。無錫市梁溪區連續兩年在循化中學開設兩個“梁溪班”,開展“組團式”教育幫扶,創造整建制幫扶循化教育的工作模式,著力打造受援學校的“樣板班級”。濱湖區選派初中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四科老師牽頭負責民和第三中學一個班級,從初一開始與同年級其他班級對比,做好示范。邀請江蘇名師名醫在幫扶學校和醫院開設工作室15個,江蘇安排名醫定期到西寧市中醫院坐診,西寧市青藏鐵路花園學校校長徐樹忠將名師工作室分站建在了西寧,定期舉辦線上名師課堂,面向青海全省中小學教師組織課程研討,2023年以來舉辦各類線上線下講座,培訓教師超5000人次。

  重點面向青海15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從江蘇援青教育醫療農技人員中抽調專家、邀請江蘇名師、名醫,定期以“小組團式”方式開展“江蘇專家青海行”活動,今年以來已組織20批300名專家走進協作地區開展活動。

  創響勞務品牌,打造拉面經濟

  青海拉面館分布全國337個城市和地區,拉面館總數達3.2萬家,從業人員20萬人,年銷售收入200億元,年利潤達70億元。

  青海、江蘇兩省主要領導多次就青海拉面產業發展提出明確要求,親自協調推動青海拉面進江蘇高校、高速公路服務區、機關食堂等工作。在江蘇首批進駐營業的14所學校和2個高速公路服務區,可帶動勞動力就業近百人,實現年營業收入3000萬元以上。截至2023年12月底,海東籍人員在江蘇開辦拉面店2877戶,從業人員11169人。

  以東西部協作資金項目為牽引,青海拉面產業數字化平臺建成投運。東西部協作項目——青海拉面中央廚房食材研發生產項目,4條生產線安裝調試完畢,已具備生產能力。通過東西部勞務協作,積極搭建平臺推進海東拉面企業與無錫高校開展合作交流,幫助拉面從業人員開展能力提升培訓。積極協調無錫市發改委、工信局、商務局等部門為海東拉面從業人員開展政策法規宣傳、實體店經營指導等系列活動。

  加大引流推介,青海旅游資源引爆市場

  組織開展“江蘇廣播•大美青海生態之旅”“大美青海•南京西寧文化旅游周”“錫山化隆文化藝術節”等,全方位推介青海文旅資源,助力青海旅游市場復蘇發展。

  圍繞青海旅游資源分布和江蘇游客的實際情況,精心編制行程線路。通過江蘇廣播等全媒體平臺,開展為期4個月的全天候、滾動式青海旅游資源宣傳推介。

  組織江蘇知名主播通過房車電臺,實地探訪了青海12個著名旅游景點,組織了12場現場直播連線,收聽收看超過300萬人次,主持人還通過直播帶貨,幫助銷售青海農特產品,拉動消費近千萬元。

  江蘇廣播通過宣傳發動,組織1600余名游客組團到青海深度游。6月26日主辦方為“江蘇廣播•大美青海生態之旅”首發團舉行了簡短而隆重的歡迎儀式,受到廣泛關注。11月29日,江蘇再次啟動冬游青;顒,吸引更多江蘇游客到訪青海。2023年江蘇省居民出行客流數據統計顯示,江蘇省約有35萬居民出游青海,同比2022年上升150%以上。

  發展數字經濟,賦能鄉村振興

  南京市聯合騰訊等公司,在大通縣開展“數字賦能”鄉村振興試點,推動農文旅產業升級融合發展。成立青海數字鄉村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和青海數字鄉村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引入江蘇雨花軟件谷專業人才團隊負責經營。建設“青海湖之夜”農文旅示范街區,通過發展不夜城模式引入集聚全國游客。建設6棟樹蛙特色民宿三角屋、2棟360度沉浸式景觀的荷葉屋,全年收入超600萬元。

 

  落實“數實融合”打造“東西部協作鄉村振興產業數字引擎”——“大通號”,已為大通縣域品牌提供1億次線上曝光的機會,累計超過100萬用戶。實現大通縣線上流量與線下應用場景的融合,為大通新增2000個就業崗位。實現牦牛從養殖到餐桌的全流程溯源體系。開發家居生活、農產品、文具用品、音樂產品、服飾配飾、手工藝品6大類30款農文旅融合創意產品,帶動了青繡、河湟皮影、牛毛紡織、大通花兒等非遺項目超百名從業者參與。

  集聚全國優質農文旅產業項目入駐,招引企業6家,累計注冊資本達1.2億元。成立“非遺工坊創新中心”,每年研發不低于20款市場化產品。實施“繡美鄉村”計劃,培育青繡產業鄉村工匠,建立縣域青繡人才技能標準;開發青海數字鄉村民藝鄉創人才培養體系。培養3000名符合縣域品牌技能標準的青繡繡娘。目前,大通牦牛、大通青繡、大通文旅等已具有較高的品牌價值。

 
 
 
推薦閱讀
中共青海省委十四屆五次全體會議召開
全省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召開
2023江蘇青海攜手并肩既“東成”也“西就”
青海西寧:紅領巾剪紙迎新春
"昆侖英才·高端創新創業人才"項目擬入選名單
青海青新網絡傳媒有限公司公開招聘工作人員公告
青海祁連:縣鄉鎮黨委政法委員隊伍建設剪影
西寧市舉行抗震救災綜合實戰演練
24H熱點
青海:交通安全宣傳進校園 筑牢校園交通安全防線
西寧市政府黨組召開會議 傳達學習省委十四屆五次全...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非遺...
西寧:從解決“一件事”向辦好“一類事”延伸拓展
青海省三位作家獲第十屆冰心散文獎
科技數據里的“西寧活力”
【學思想 強黨性 重實踐 建新功·辦實事 解民憂】 ...
寒夜救援!3名游客登山被困,門源多部門緊急救援
省市場監管局抽查成品油企業161家337批次
【相約大美青海 暢覽冬春勝景】玩冰樂雪熱嗨寒冬 ...
熱點圖片
花燈花海惹人醉
花燈花海惹人醉
【喜迎全省兩會】從300余只到3400余只 普氏原羚見證青海湖生態之變
【喜迎全省兩會】從3...
【相約大美青海 暢覽冬春勝景】玩冰樂雪熱嗨寒冬 ——“大美青海冬春游”系列報道之五
【相約大美青海 暢覽...
【迎接全省兩會·今日視點】 峰回路轉“謀”轉型 柳暗花明向“綠”行
【迎接全省兩會·今日...
寒夜救援!3名游客登山被困,門源多部門緊急救援
寒夜救援!3名游客登...
【回眸2023】把汗水灑在田野里
【回眸2023】把汗水...
【迎接全省兩會】青海,讓“綠色”更具價值
【迎接全省兩會】青...
【生態觀察】滿懷青綠 “三生共贏”繪新景
【生態觀察】滿懷青...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2023江蘇青海攜手并肩既“東成”也“西就”

青海新聞網
2024-01-15 20:53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2023江蘇青海攜手并肩既“東成”也“西就”

青海新聞網
2024-01-15 08:53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2023江蘇青海攜手并肩既“東成”也“西就”

  • 2024-01-15 08:53:19
  • 來源:青海新聞網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崳ㄓ浾 李娜 報道)2023年,江蘇立足“江蘇所能 青海所需”,深入貫徹國家東西部協作部署要求,蘇青兩省年度東西部協作協議確定的目標任務全部超額完成的同時,總結了不少創新做法和典型經驗。

  以園區共建為抓手,積極打造新能源產業高地

  2023年,江蘇新引進到位投資企業27個,其中新能源企業10個,到位總投資超50.2億元,是開展東西部協作以來新引進企業到位總投資的2.2倍。

  2023年4月和8月,兩省黨政代表團成功實現互訪,將支持產業發展擺在突出重要位置,雙方考察重點都是產業。組織開展“江蘇名企走進海南州”“江蘇-青海經貿合作洽談會”等活動,引導江蘇新能源企業來青考察、投資興業。天合光能在青開設5個公司,2023年到位投資超過30億元,成為蘇青產業協作的樣板。2023年10月,計劃投資400億元的美霖光伏大基地項目在西寧簽約。

  蘇青兩省堅持以園區共建為抓手,已引進江蘇天合光能、蘇州阿特斯等一批知名新能源企業。共建青海零碳產業園,打造蘇青園區共建新典范,無錫市政府及企業代表團赴海東市考察,現場簽約12個數字經濟及產業園相關項目,成為青海省首批落地的“數據援青”項目。

  聚力發展“土特產” 擦亮綠色有機金字招牌

  2022年以來,共安排東西部協作資金超過10億元,精準開展延鏈補鏈強鏈,切實增強青海農畜產品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支持“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通過建設集體牛棚、蔬菜大棚、購置種牛等方式,帶動農牧戶規;l展。西寧市湟中區投入東西部協作資金5420萬元建設西堡奶牛基地,飼喂荷斯坦奶牛1500頭,成為青海規模最大的現代化單體奶牛養殖項目。基地土地流轉戶均增收2000余元、訂單飼草戶均增收4000余元,穩定就業100余人、人均年收入4萬余元。

  邀請江蘇省農科院專家,利用高原夏季清涼氣候獨特條件,在西寧市湟中區玉拉現代農業產業園引進培育草莓新品種,每年向江蘇銷售草莓種苗超過200萬株,解決就業300人以上。引進國內最大大蒜加工企業——江蘇東方黎明集團,通過“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農戶”模式,種植高原有機獨頭蒜,售價比市場價高出2-4元/斤,示范種植超2000畝,吸引眾多國內外客商。

  打造示范平臺,助力消費協作

  引入江蘇新立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海東工業園區管委會聯合打造青海農林牧商品交易中心,推進實現青海農特產品“買全省、賣全國”。2023年,該中心被商務部評為“國家級電子商務示范企業”。

  陸續開展青海農產品推介會、蘇青農產品產銷對接會等活動50余場,與江蘇商會等多家單位達成戰略合作,推進農特產品進機關、進學校、進醫院、進企業、進商超、進社區的“六進”工程。聯合多家主流媒體,多次對青海綠色有機農畜產品供銷情況進行宣傳報道。

  大力實施“互聯網+”營銷戰略,簽訂《定向“鄉村振興”戰略合作協議》,受托收購省內農林牧產品。在南京設立全國數據渠道運營中心(農聯網絡),銷售前置,打通青海產品直通江蘇市場渠道。在南京審計大學等20余家高校開設專柜。

  在蘇北、蘇中、蘇南農產品主銷區,打造農產品冷鏈倉儲和銷地物流兩張網。暢通整車農產物流,提升農產品流通效率。

  針對全省涉農企業、農村專業合作社、家庭牧場、養殖大戶、脫貧戶、高校專業大學生等開展各類專業電商培訓56場次,培訓1731人次。打破農產品“產、供、銷”壁壘,全方位、多層次宣傳推介青海綠色農畜產品。

  在江蘇建華東農產品交易中心,“東部優品”平臺與青海交易中心“西部優選”對應聯動發展。借助江蘇供銷合作總社資源稟賦,提升蘇青兩省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知名度和影響力,提升市場占有率和競爭力。目前“西部優選”有特色農企3000家,牦牛肉、藏系羊肉、冬蟲夏草、枸杞、青稞、藜麥、天佑德青稞酒、青繡等名優商品達20000余件。2023年,江蘇采購、幫助銷售青海農畜產品達4.6億元,完成協議指標的9.2倍,是2022年銷售總額的2.9倍。

  創新“組團式”幫扶形式,提升當地教育醫療水平

  2023年,蘇青東西部協作資金安排,明確提出15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協作資金中“組團式”醫療教育等幫扶資金占比不低于10%,部分協作縣(市)實際投入超過20%,為當地教育醫療事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將原來分散到各院各校的支醫支教人才集中起來,重點幫扶一所醫院、一所學校。“組團式”幫扶范圍也從中組部列入計劃的1家醫院和2所學校,擴大到所有支援協作地區,目前江蘇共選派202名專業技術人才“組團式”幫扶21所學校、20家醫院和13個農業部門。無錫“造血”式幫扶海東二院,遴選9名醫療專家入駐海東第二人民醫院,全方位幫助醫院發展。無錫市梁溪區連續兩年在循化中學開設兩個“梁溪班”,開展“組團式”教育幫扶,創造整建制幫扶循化教育的工作模式,著力打造受援學校的“樣板班級”。濱湖區選派初中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四科老師牽頭負責民和第三中學一個班級,從初一開始與同年級其他班級對比,做好示范。邀請江蘇名師名醫在幫扶學校和醫院開設工作室15個,江蘇安排名醫定期到西寧市中醫院坐診,西寧市青藏鐵路花園學校校長徐樹忠將名師工作室分站建在了西寧,定期舉辦線上名師課堂,面向青海全省中小學教師組織課程研討,2023年以來舉辦各類線上線下講座,培訓教師超5000人次。

  重點面向青海15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從江蘇援青教育醫療農技人員中抽調專家、邀請江蘇名師、名醫,定期以“小組團式”方式開展“江蘇專家青海行”活動,今年以來已組織20批300名專家走進協作地區開展活動。

  創響勞務品牌,打造拉面經濟

  青海拉面館分布全國337個城市和地區,拉面館總數達3.2萬家,從業人員20萬人,年銷售收入200億元,年利潤達70億元。

  青海、江蘇兩省主要領導多次就青海拉面產業發展提出明確要求,親自協調推動青海拉面進江蘇高校、高速公路服務區、機關食堂等工作。在江蘇首批進駐營業的14所學校和2個高速公路服務區,可帶動勞動力就業近百人,實現年營業收入3000萬元以上。截至2023年12月底,海東籍人員在江蘇開辦拉面店2877戶,從業人員11169人。

  以東西部協作資金項目為牽引,青海拉面產業數字化平臺建成投運。東西部協作項目——青海拉面中央廚房食材研發生產項目,4條生產線安裝調試完畢,已具備生產能力。通過東西部勞務協作,積極搭建平臺推進海東拉面企業與無錫高校開展合作交流,幫助拉面從業人員開展能力提升培訓。積極協調無錫市發改委、工信局、商務局等部門為海東拉面從業人員開展政策法規宣傳、實體店經營指導等系列活動。

  加大引流推介,青海旅游資源引爆市場

  組織開展“江蘇廣播•大美青海生態之旅”“大美青海•南京西寧文化旅游周”“錫山化隆文化藝術節”等,全方位推介青海文旅資源,助力青海旅游市場復蘇發展。

  圍繞青海旅游資源分布和江蘇游客的實際情況,精心編制行程線路。通過江蘇廣播等全媒體平臺,開展為期4個月的全天候、滾動式青海旅游資源宣傳推介。

  組織江蘇知名主播通過房車電臺,實地探訪了青海12個著名旅游景點,組織了12場現場直播連線,收聽收看超過300萬人次,主持人還通過直播帶貨,幫助銷售青海農特產品,拉動消費近千萬元。

  江蘇廣播通過宣傳發動,組織1600余名游客組團到青海深度游。6月26日主辦方為“江蘇廣播•大美青海生態之旅”首發團舉行了簡短而隆重的歡迎儀式,受到廣泛關注。11月29日,江蘇再次啟動冬游青;顒樱嘟K游客到訪青海。2023年江蘇省居民出行客流數據統計顯示,江蘇省約有35萬居民出游青海,同比2022年上升150%以上。

  發展數字經濟,賦能鄉村振興

  南京市聯合騰訊等公司,在大通縣開展“數字賦能”鄉村振興試點,推動農文旅產業升級融合發展。成立青海數字鄉村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和青海數字鄉村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引入江蘇雨花軟件谷專業人才團隊負責經營。建設“青海湖之夜”農文旅示范街區,通過發展不夜城模式引入集聚全國游客。建設6棟樹蛙特色民宿三角屋、2棟360度沉浸式景觀的荷葉屋,全年收入超600萬元。

 

  落實“數實融合”打造“東西部協作鄉村振興產業數字引擎”——“大通號”,已為大通縣域品牌提供1億次線上曝光的機會,累計超過100萬用戶。實現大通縣線上流量與線下應用場景的融合,為大通新增2000個就業崗位。實現牦牛從養殖到餐桌的全流程溯源體系。開發家居生活、農產品、文具用品、音樂產品、服飾配飾、手工藝品6大類30款農文旅融合創意產品,帶動了青繡、河湟皮影、牛毛紡織、大通花兒等非遺項目超百名從業者參與。

  集聚全國優質農文旅產業項目入駐,招引企業6家,累計注冊資本達1.2億元。成立“非遺工坊創新中心”,每年研發不低于20款市場化產品。實施“繡美鄉村”計劃,培育青繡產業鄉村工匠,建立縣域青繡人才技能標準;開發青海數字鄉村民藝鄉創人才培養體系。培養3000名符合縣域品牌技能標準的青繡繡娘。目前,大通牦牛、大通青繡、大通文旅等已具有較高的品牌價值。

 
 
 
編輯:何繼紅
青海新聞網版權所有
2021中国大陆精品视频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