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制”化問出百姓關心事,“聯動”式答到群眾心坎上,民生答卷越答越好,干群連心越連越緊。這一點,從青海日報近日題為《西寧:“每月一題” 破解群眾急難愁盼》的報道中看得十分真切、感人,提氣、給力。
如何做到以百姓心為心?如何打通服務社區居民“最后一公里”?西寧市委、市政府探索建立“每月一題”工作機制,及時回應群眾訴求,合力解決急難愁盼,把市委、市政府的初心、決心變成社區居民的貼心、暖心,業已產生的成效很好說明:造福于民,不僅要看是怎么說的,更要看是怎么做的。惟其時時事事處處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堅守以人民為中心,我們才會激發讓老百姓過上更好日子的自覺性,才能保持時時放心不下的工作狀態,錨定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直面民生領域的種種現實問題,敢于動真碰硬、拿出真招實招,善于以改革創新的精神與智慧破解難題,使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一個行動勝過一打綱領”。構建市委、市政府統一領導,各牽頭單位統籌推進,各縣區各部門各單位按職責分工配合,相關督查部門跟進督查的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工作推進責任機制,聚焦“真解決困擾基層的難題”這一關鍵,推動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一件一件解決、影響和制約基層基礎的問題一項一項銷號,西寧上下正在久久為功、持續用力。成事,在于把心交給群眾。“高位推動”“重點督辦”“多口歸一”“精準派單”“要求責任部門在限期內解決群眾訴求”“通過一個訴求解決一類問題”“提升現場辦結率”“有效破解了‘誰都管誰都不管’的局面”“從數據中‘算出’群眾訴求的共性問題”“廣泛收集民生需求,推動相關問題早發現、早解決”“暢通‘接、派、辦、督、評、報’等環節”“對已整改銷號問題‘回頭看’”“繼續優化工作流程,建章立制,推動解決一批發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層所盼、民心所向的問題”……其中黨和政府的初衷、“包案推動”的示范,協同攻堅的拼勁、?“硬骨”的韌性,精準精細的考量、“第一時間”的追求,以及在這一過程中黨員干部思想作風、能力素質、觀念意識的轉變和提升,都讓我們看到“每月一題”——這一西寧基層治理的創新探索力道十足、步履鏗鏘,看到廣大干部以群眾反映的高頻、共性、難點問題為切入點,扎實踐行“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嚴”工作要求,繼而解決真問題、真解決問題的站位、態度、決心和辦法、路徑、實效。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發展中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補齊民生短板,增進民生福祉,讓各族人民實實在在感受到推進共同富裕在行動、在身邊。”這為我們在新征程上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指明了前進方向。民生工作既是發展工作,也是群眾工作。著力改善民生,千方百計讓老百姓都過上好日子,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西寧市“每月一題”告訴我們:群眾的急難愁盼是大事,不好辦,那就創新工作機制,疏通一個個堵點難點。“每月一題”歸根結底是為了多路徑、更高效地夯實基層基礎、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并借以提升基層組織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水平。我們要努力采取針對性更強、覆蓋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顯的舉措,以“小變化”贏得群眾“大滿意”,以“小改進”帶來百姓“大幸福”,著力解決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讓現代化更好回應人民群眾各方面訴求和多層次需要,有力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的人民性,彰顯中國共產黨人直抵民心的溫度、托底民生的力度,標注為民情懷的深度、人民至上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