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匠精神的強勢回歸,反饋了現實的時代所需。工匠精神作為一種職業態度和精神思想,其內核是對品質的追求,其目的是讓消費者滿意。生產鏈的工匠精神是以消費鏈對高水準產品所需促進的;诖,工匠精神不但適合實體制造業,也適合現代化服務行業。高職教育的育人目的是要符合行業的人才所需,培養中國工匠是我國高職教育的時代責任。而現今,職業精神的缺乏是企業對高職院校學生認可程度不足以及社會對職業教育認可程度低下的關鍵因素。將工匠精神的培養與高職課程教育革新相融合,給高職教育培育滿足社會所需的技術型人才帶來一定幫助與支持。
關鍵詞:工匠精神;高職課程;改革
前言:高職教育是培育滿足社會、企業所需的高水準技術型人才。職業素養囊括職業精神以及職業技巧。工匠精神是職業精神的關鍵組成之一。不足的是,在我國高職教育持續發展的進程中,過于提倡學生的職業技能培育,而忽視了學生的職業精神培養,包括工匠精神的培養。值得慶幸的是,近些年高職教育的專家學者已經認識到了職業精神教育的價值與作用,同時開展了相應的實踐工作。而工匠精神的強勢回歸,也讓高職教育具備了全新的機會去促進“中國工匠”的培育。將工匠精神的培養與高職課程教育革新相融合,是值得實踐的合理策略。
一、工匠精神培養導入高職課程教育革新的價值與作用
1.人才需求量與供給的差異
高職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高水平職業準備教育,因此,高職院校均較為看重學生的職業技巧培育,使得學生進入企業就可以上崗進行操作,借此降低企業的培訓時長與用人消耗。可是,從調查成果與企業的回饋想法而言,現今的學生始終存在契約精神不足(不重視承諾、隨意更換實習單位、終止合同以及跳槽),欠缺積極學習、刻苦探究的學習精神與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毅力人品,而正是工匠精神所提倡的。學生在學校學習過程中,大多數狀況下也是現實衡量,超出理想訴求,僅僅是“追求一技之長,謀求一份好工作”[1]。
2.高職教育是立身之本的實際所需
高職教育以市場為導向,以學生就業為目的,勢必要關注企業的人才所需。新高考體系的革新,對高校辦學特征與專業實力的要求更加苛刻。專業好不好,要從社會的認可程度著手,社會認可程度的高低,關鍵在于專業培育的學生企業評估程度的高低。學生不單是學校的產品,也是學校的代言人。實踐證實,“只見物不見人,只見技術不見精神”的老路已經無法在發展下去了。高職教育應當“志存高遠”。教育的核心在于“立德樹人”。貫徹到高職教育,就是要培育德藝雙馨的“中國工匠”,也就是具備正確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具備較為優質的職業精神以及高技能的專業人才,而這也是高職教育立身之所在的實際所需[2]。
二、基于工匠精神培養的高職課程教育革新的可操行性
1.工匠精神培養有效導入專業教育
高職教育人才培育計劃解決的是“培育什么樣的人”以及“如何培養人”的問題,貫徹落實到實踐操作中,其重點在于專業學科設計以及授課老師規劃;诠そ尘衽囵B的高職課程教育革新,首先要將工匠精神的培養有效導入專業學科教育之中,而不是單單憑借某一門課或者某一學科任課老師來實現的,更加不僅僅是思政課的教育目的之一以及思政老師的責任。工匠精神作為職業精神特別是職業價值觀的核心彰顯,務必與專業教育相融合,使得學生在對專業也是將來職業有著清楚、理性認知的前提下自然而然構成的,是一個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環節。所以,工匠精神的培養應當與專業教育相融合,在專業教育的進程中,使得學生明白作為一名專業技能人才,應當具備如何的職業態度與精神思想。其中必須提倡的是老師的言傳身教。同一門學科,不同的老師,可能會有徹底不同的教育成效。所以,工匠精神首先要彰顯在老師自身上,專業老師本身在教育過程中要精益求精,在業務素養與業務水準的提高上孜孜不倦。身為高職教育的專業化老師,務必要深入行業,在行業內找出問題、解決問題,隨后依靠科研反哺教育。大家通常有一種誤解,認為高職專業老師科研水準較低,高職老師重點在落實好教育,科研要求能夠放低。相較于研究型院校來說,高職院校的整體科研水準在理論水平與宏觀層面可能是存在區別的?墒,高職院校老師的優點在于深入行業第一線,明白行業基層、實踐操作層面存在哪些難題,必須解決哪些問題。假如高職院校的專業論述可以將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將研究核心放在微觀或者實踐操作方面,可以給行業發展帶來可行性的意見與政策咨詢服務,為行業人才培養帶來實時、合理的引導,反而更加具備優點,更加可以解決旅游產業發展中區域政府、行業的具體問題,也能夠在教育過程中將更開闊的視野、更深層次的探究、更加敏銳的創新帶給學生[3],使得學生能夠獲得優質的發展。
2.增強學生創新思想與實踐教育的活動學科構建
現代的工匠精神,提倡的不單單是技術的傳承,更加重要的是改革。從發展的層面來說,后者更加關注。因此,高職課程教育革新,致力于應當不是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而是學生能夠懂得學習,由于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自主學習能力與創新思想的培養才是高職學科教育革新的重點。創新思想的培養最好的路徑是實踐。由于現實條件(資源、師資、成本、安全等)、教育時長與企業用工所需吻合等條件的阻礙,不可能全部的學生都去改革創新,在企業隨時實踐,因此導入企業真實工作任務或者模擬創業場景的活動學科設計毫無疑問是可以取代的計劃;顒訉W科可以在校園內進行,也可以在校外開展,減少了實驗成本與安全風險,還能夠依靠行業導師,對于各大專業來說,是合理的挑選。比如組成學生自主管控的作業小組,對外承包真實工作任務,憑借階段性的“項目派遣”等模式將企業的工作任務導入教育,從而豐富校企合作與靈活的工學實訓。
3.基于工匠精神改革教育方式
在教育方式的挑選與改革中,高職院校養成工匠精神具備兩大原則。第一步,是維持知識技巧講解與工匠精神滲透并重準則,更多的是運用“體驗式”教育方式,積極主動依靠互聯網技術,線上線下充分融合,實現運用線上教育平臺,引導每一位學生發聲,重視差別,構建自主平等、積極向上的學習環境,開展個性化教育。線下教育要實現協助學生取長補短、查缺補漏、方向指導、真正意義上與學生站在一起。第二步是堅持工匠精神元素融入與實踐并重的準則,實現校園中學習與行業實踐的互動。校園內學習側重在技巧學習中融入工匠精神,校外實踐側重在工作過程中發揮工匠精神,體現工匠精神的職業素養。
結語:依據上述,工匠精神體現了時代精神與價值取向,是社會主義發展進度中必須培養與塑就的優質品質。在我國工業化發展持續推進的社會發展之中,大力提倡工匠精神對于落實經濟產業長時間穩定繁榮具備至關重要的價值。作為培育專業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高職院校,將工匠精神導入到課程改革過程中去,憑借對新時期工匠精神為導向,升級與優化學科教育內容、改革課堂教育方式、落實教育資源的整合以及構建良好的教育環境等方式,落實高職課程改革與工匠精神的充分結合,幫助學生養成高尚的職業素質與思想品質,這是對立德樹人教育目的的貫徹落實,也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充分體現。
參考文獻:
[1] 陳璐, 詹忠根. 工匠精神培育視域下高職專業課"課程思政"的訴求,困境與對策[J]. 職教通訊, 2020(9):7.
[2] 李華京, 陳超群. 工匠精神培育目標下高職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路徑研究[J]. 南方農機, 2020, 51(19):2.
[3] 洪娟. 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高職專業教學改革研究[J]. 江蘇教育研究, 2021(12):4.
(作者:谷世業,青海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