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這一重要論斷,深刻闡明了新質生產力與綠色生產力的內在聯系。作為生態大省,青海擺脫傳統生產力發展路徑的低效能、高污染和高消耗,走好以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是必須的,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客觀上就是在發展綠色生產力,是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為呈現青海在堅持生態保護優先、走好綠色發展之路過程中對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探索,本報邀請相關專家學者,圍繞新質生產力激發綠色發展動力展開討論。
特邀嘉賓
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 吳志堅
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清潔能源發展研究院能源戰略規劃研究中心 馬雪
青海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祁桂娟
中共青海省委黨校生態文明教研部 程琪
青海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魏珍

記者: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青海如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讓高質量發展與生態保護相得益彰?
程琪: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也是解決我國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的關鍵之策。青海作為生態大省,發展方式轉變步伐加快,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成效。但是客觀來看,目前經濟社會發展的“含綠量”距離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還有差距,需要不斷增添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一是發展新質生產力要與我省資源稟賦緊密結合,繼續利用好我省生態優勢,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綠色環保產業、現代服務業,加快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推進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同綠色化的深度融合,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二是加快推動綠色顛覆性技術攻關,形成科技成果轉化新模式,通過推動綠色低碳技術的創新和應用,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和轉型升級,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降低污染排放,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促進經濟增長,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三是立足我省實際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研究應用,建立生態產品調查監測、價值評估、開發經營和政策法規支撐體系,建立健全生態產品特許經營與管理模式,推動建立綠色發展長效機制,不斷探索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實現路徑,使綠水青山持續發揮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記者:鹽湖產業是我省的傳統產業、特色產業、重要產業,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的囑托,近年來,青海鹽湖產業從產能規模、技術突破、發展理念等都有跨越式發展。面對新時代新征程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客觀要求,鹽湖產業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能助力鹽湖資源有效開發和合理利用,推動全產業鏈綠色轉型,實現綠色鹽湖發展目標?
吳志堅: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青海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青海省委省政府相關決策部署,鹽湖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可以考慮從綠色化、高值化、智慧化、融合化四個方面推動工作。
綠色化——進行能源替代,研發節水技術。用綠色能源代替傳統能源,研究和開發用綠色能源為鹽湖化工直接供能技術,探索建設鹽湖產業和新能源產業融合發展國家級示范基地的可能性。圍繞鹽湖資源綠色高效開采和綠色高效分離提取,研究和開發節水技術,進行工程應用示范。鹽湖礦產資源開采的回采率一般低于其它礦產的回采率,技術進步和提升有較大的空間。選擇鹵水蒸發濃縮的合適階段進行分離提取或進一步加工利用,既保證鹵水得到一定程度的濃縮,又保證在濃縮過程中有效成分流失較少,這樣有利于資源開發利用有更高的綜合回收率。
高值化——研發和生產現代農業、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所需新產品。鉀產品,研發基于鹽湖資源的復合肥料和功能肥料,根據各地區土壤營養成分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應用示范。鋰產品,根據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發展的需求,研發氫氧化鋰、溴化鋰、硫化鋰、鋰合金等新產品和新材料。鎂產品,在特殊形貌氫氧化鎂和特殊形貌鎂鋁水滑石生產的基礎上,研發與生產表面改性氫氧化鎂和類水滑石、低煙無鹵阻燃高分子母粒、高分子復合材料等。利用鹽湖鎂、鋰等資源研發鎂、鋰中間和應用合金,用于新能源產業的關鍵材料和交通工具的減重減排。硼產品,研究和開發電子級硼酸鋅、核級硼酸,進行連續高效綠色分離10B/11B同位素關鍵技術開發,研制硼同位素產品。
智慧化——借助綠色算力產業的發展,建設數字礦山和智慧工廠。建設鹽湖數字礦山,提高鹽湖資源開采效率,保障鹽湖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保護鹽湖生態環境。構建智慧采礦模式,建設智慧加工車間。研制無人值守智能分析檢測平臺和鹽湖高端產品智能研發平臺,建設典型鹽湖高端產品智慧工廠。
融合化——與其它“三地”產業融合發展。一是與新能源產業融合發展,利用新能源為鹽湖產業直接供能。二是與生態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打造鹽湖生態旅游品牌。構建鹽湖風光+鹽湖科普+鹽湖產業的鹽湖生態旅游模式,針對典型鹽湖,建立適合當地自然條件和氣候特點的鹽湖生態旅游發展路徑。三是與農牧業融合發展,打造高原農牧業特色示范區。開發基于鹽湖鉀、鎂、鈣、硫等資源的多礦物營養的肥料和飼料,選取油菜、土豆、蠶豆進行肥效試驗,選取典型牧區的牛、羊進行飼料營養效果試驗。

記者:能源領域廣傳這樣一句話“世界清潔能源發展看中國,中國清潔能源發展看青海”,近年來,青海清潔能源發展成果顯著、舉世矚目,截至去年,清潔能源裝機已突破5000萬千瓦。那么未來,青海應當如何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將清潔能源這個青海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增強發展綠色動能?
馬雪:青海在全國率先實現新能源裝機和發電量“雙主體”格局,但由于新能源單兵突進,常規電源、調節設施發展等“欠賬”較多,省內負荷需求與電源出力特性不匹配,青海電力供需呈現季節性“夏豐冬枯”、日內“日盈夜虧”,缺電和棄電不同時段交替出現。隨著新能源持續大規模并網,青海電力系統在安全充裕保供、清潔低碳消納及經濟高效運行等方面的問題將愈加凸顯。
新質生產力的“新”體現在新技術、新產業,對于解決青海電力系統面臨的挑戰、守護好青海清潔能源“金字招牌”至關重要。
青海要重點發展新能源主動支撐技術,利用動態無功補償裝置、自同步型電壓源裝置及相關控制決策系統等,提高新能源主動支撐能力,推動大規模新能源穩定運行與高效消納。
規模化發展光熱技術,示范推進光熱與光伏一體化友好型融合電站,通過配置儲熱系統、補燃裝置等方式,輸出連續、穩定、可調度的電力,探索形成光熱替代常規支撐電源的發展模式。
發展靈活調節技術,落地應用先進壓縮空氣儲能、飛輪儲能、液流電池等新型儲能技術,推廣新建重點負荷可調節設備應用,推進車網互動等落地示范,推動光伏發電制氫產業化發展,推廣燃料電池在工礦區、重點產業園區等示范應用,試點氫電協同控制系統建設,從源網荷儲全環節提升電力系統全時間尺度靈活調節能力。
發展清潔高效煤電技術,發揮煤電在“雙碳”目標實現中的兜底保障作用,試點示范煤電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提升電力清潔保供能力。
研究柔性特高壓直流技術及成套設備應用,規劃建設柔性特高壓直流換流站,重點解決缺乏常規電源支撐情況下,高比例或者純新能源外送問題。
加緊電力氣象技術研究,拓展光照、風能精細化氣象數據歸集共享,增強氣象數據對新能源功率預測、負荷預測、災害預警等支撐能力,強化新一代應急指揮系統、生產管控平臺等基于氣象數據服務中心應用,提高電力系統對極端氣候應對能力。

記者:青海生態旅游產業如何以“三個最大”省情定位為基礎,抓住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機遇,推動產業業態升級、服務過程清潔化、消費模式綠色化,助力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
祁桂娟:數智技術助力,推進旅游產業業態升級。充分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合理規劃和控制旅游容量,監測旅游主體行為,優化旅游景區內的資源配置和服務布局,為游客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務與出行體驗;實時洞察市場需求動態,實施更精準、更廣泛的數字化營銷策略,為游客提供個性化的定制服務,提升游客體驗;積極開發和推進生態友好型旅游項目,打造生態旅游示范區,推動景區的生態化改造和升級。
創新服務理念,推進旅游服務過程清潔化,建設綠色旅游企業。通過實施綠色認證標準體系,構建完善的綠色供應鏈管理機制,有效引導旅游企業節能減排,優化資源利用效率;建立科學有效的監測與評估體系,定期評估企業環?冃В苿痈倪M措施,強化旅游企業的環保責任意識,促進旅游服務的綠色化發展。
建立健全游客生態信用體系,促進旅游消費模式綠色化。明確生態友好行為準則,制定詳細的游客行為標準,為游客提供清晰的行動指引;強化環境解說教育,利用多元化手段,向游客普及環保知識,提升其環保意識和責任感;設立生態信用評價系統,分析游客親環境行為數據,通過實施信用等級制度,實現有效監督與激勵;倡導綠色消費,推廣環保產品和服務,鼓勵游客選擇綠色消費方式,推動旅游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記者:農牧業既是青海經濟的基礎性傳統產業,也是鄉村產業的支柱,其高質量發展是提升區域經濟發展層級、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的重要引擎,需要新質生產力的創新驅動。如何準確把握青海農牧業領域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著力點,促進農牧業綠色、高效?
魏珍:加大農牧業科技投入力度,促進農牧業技術創新。目前青海農牧業領域數字技術發展較緩,農牧業數字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因此,要進一步加大農牧業科技投入,以農牧業科技化、數字化、智能化為主線,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推動青海省智慧農牧業大數據平臺、北斗生態畜牧業數據服務平臺的上線應用,牦牛藏羊原產地可追溯等工程,更深入推進智能農用無人機、智能服務機器人、云端放養管理等高端先進科技進入農牧業。根據青海地形地貌特征,通過科技創新改良適用的農機器械,不斷突破技術瓶頸,提高全省農牧業機械化水平。完善符合農牧科技發展規律的制度體系,出臺農牧業技術創新激勵辦法,創造良好的產學研環境,在科技部門的支持與指導下,進一步推動科研團隊在農牧業領域取得多項重大科技成果,更加凸顯對全省農牧業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
提升農牧民數字素養,吸引數字人才投身農牧領域建功立業。新質生產力以高素質勞動力為主體特征,數智人才是保障農牧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力量。小農戶和小企業是青海農牧業領域的主體和科技進步的載體,處于農牧業生產生活一線,因此,要促進農牧業領域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必須提升農牧民群體的數字素養和數字能力。一方面,提升農牧民接受新技術、新事物和新思想的能力,培養農牧民將數字技術運用到生產中的創新思維。另一方面,為廣大農牧民特別是企業家隊伍開展前瞻性、系統性的數字技能培訓,打造線下+線上的培訓體系。同時,加強政策激勵,宣傳新時代農牧區的新面貌,吸納數字人才進入農牧業領域工作,并結合高校開展數字人才的職業規劃教育,引導數字人才參與農牧業領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