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藏文網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
【生態觀察】綠潤河湟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牛玉嬌 陳俊 謝夢茹
發布時間:2024-07-15 08:08:49
編輯:包拓業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綠色是美好生活的底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海東,作為黃河上游重要生態功能區、青海東部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在生態安全格局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

  牢記“國之大者”,立足“三個最大”省情定位和“三個更加重要”戰略地位,海東市扛牢維護生態安全政治責任,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發展的基本前提和剛性約束,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讓更多生態福祉和綠色福利惠及群眾。

  在河之洲

  綠水綠漁綠產業

  山峰高聳,黃河碧波蕩漾。6月3日,位于黃河岸邊的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德恒隆鄉哇加灘村,山水映襯下滿目絢麗。向河道中央望去,清澈如鏡的河面上,大大小小的方形、圓形網箱緊密排列著,水面下的魚兒歡快暢游。

  水域資源豐富、高原氣候獨特,依托黃河,化隆縣發展了這片“水上牧場”,孕育著即將銷往全國各地的高原“冷水魚”。

  “黃河水孕育出當地的水產養殖業,利用黃河水資源優勢,當地的冷水魚養殖逐步產業化、品牌化,發展綠色生態漁業,為農業經濟發展注入堅實的產業活力。”化隆縣農業農村和科技局副局長冶占祥表示,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就要推動水產養殖業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

  在網箱的通道處,海林漁業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馬海林正向網箱內拋撒魚食,小魚競相躍起,網箱內水花四濺,構成一幅魚躍水漾的優美畫面。

  馬海林說:“我們養殖戶靠水吃水,所以很注重河道水質的治理保護,養殖中選擇了不會因繁殖導致基因污染的三倍體虹鱒魚,做到零污染、零排放,并使用無任何添加劑的綠色飼料,在保證成魚品質的同時,確保養殖過程中產生的殘餌、魚糞等廢物全回收,降低對河道水質的污染。”

  2022年,在政府扶持下,馬海林的所有養殖網箱都“穿”上了“環保網衣”,這既便于收集糞便和殘餌,同時還可以避免魚苗逃進河道,有效保護黃河河道水生態不被破壞。

  化隆縣農業農村和科技局水產產業服務中心主任李林輝介紹,化隆縣嚴格要求養殖戶提高生態環保意識,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進一步提高水域環保力度,每個季度都會進行一次水質、魚病、藥殘檢測,加大漁業養殖監管力度,解決傳統水產養殖方式造成的水域環境污染問題,提升生態效益。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化隆縣在淡水漁業的綠色發展上一直在不斷探索,2022年,通過省農業農村廳的支持指導,化隆縣選點在馬海林的合作社開展“陸基循環水養殖模式”試點探索并進行示范推廣。

  據介紹,“陸基循環水養殖模式”是引進智能化控制技術、水質監測系統,在陸地上進行工廠化的養殖模式,可有效提升水產養殖自動化程度,提升尾水自凈能力,通過“陸基養殖+網箱養殖”方式,讓養殖戶堅持產業綠色發展,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李林輝說:“從黃河網箱養殖逐漸向陸基養殖模式的轉變,實現工廠化陸基漁業模式,縮短養殖周期,增強抵抗自然災害能力,為養殖戶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也能夠為保護黃河生態貢獻力量,保證‘水上牧場’綠色可持續發展。”

 
 

  在河之岸

  潤農潤田潤百姓

  盛夏時節,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境內的黃河,與青山、藍天、白云交織出一幅壯麗的畫卷。

  黃河流經循化縣域90多公里,因為黃河,這里旅游景點星羅棋布,因為黃河,國際搶渡黃河極限挑戰賽享譽中外,因為黃河,循化成為大美青海、“醉美”海東的一顆璀璨明珠,黃河不僅給這里帶來了無數的游客,也給這里的居民帶來了無限的希望。

  5月24日,黃河清水灣畔的清水鄉下灘村特色露天蔬菜種植基地,村民正在忙著栽植線椒苗,雖然未到采收季,但臨近國道的“和美集市”里,依然有游客在購買特色農產品。

  下灘村村主任王剛和青海天香兩椒有限公司總經理韓得林紛紛到場,一個忙著跟村民了解種植情況,一個忙著安排工人干活。

  王剛邊走邊向記者介紹:“我們村地少,人口也少,這塊地原本是塊撂荒地,河岸邊的環境也不好,依托黃河這么好的資源,也沒有發展起來啥產業,現在好了,有了種植基地,我們的村集體經濟壯大了,村民也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據了解,2021年開始,循化縣農業農村和科技局依托高原冷涼氣候和臨近黃河的區位優勢,對這塊地進行平整和開發,經過幾年的種植和打造,下灘村特色露天蔬菜種植基地占地面積達40多公頃,除種植線辣椒外,還種植隴椒、西紅柿、瓠子、草莓、茄子、西葫蘆、黃瓜、西瓜等特色蔬菜10余種,不僅規;l展起了現代農業,也為當地觀光旅游、生態休閑產業提供了支撐。

  曾經的撂荒地,華麗轉型為國道旁的靚麗風景線,種植技術和規模日漸成熟,種植基地由下灘村村集體所有,由本地企業青海天香兩椒有限公司負責運營,公司不僅每年給村集體62萬元土地流轉費用,還能讓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僅去年,基地年產優質農產品30萬公斤,發放人工工資90余萬元。

  循化縣農業農村和科技局種子站技術員韓海明說:“水養地、地養人、人護水,我們循化的線椒依托河岸種植,品質上乘、香而不辣,成了循化縣知名的農產品,為了保護好母親河,我們采用的都是有機肥,每年進行殘膜回收,目的就是要塑造丹山碧水的美麗景觀和沿岸特色農業生機勃勃的風貌。”

  如今,循化縣以“打造黃河上游生態旅游文化帶”為契機,以“全國農業觀光旅游示范縣”為依托,種植循化縣線辣椒面積達1666.6公頃,打造百畝以上線辣椒基地12個、千畝線辣椒示范基地4個,“小辣椒”已成為助力循化縣群眾增收致富的大產業,郁郁蔥蔥的蔬菜基地和奔流而下的黃河,已成為這座城市的亮麗“金名片”。

 
 

  在河之家

  護山護綠護生態

  黃河沿岸,人們逐水而居,文明也因水而興。在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潺潺黃河蜿蜒東流,哺育了民和三川子民,滋養著這里的林林果果。

  一場淅淅瀝瀝的夏雨,讓“青海第一村”馬場垣鄉下川口村清新脫俗,“綠化老人”武善祥和往常一樣,騎著電動小摩托,冒雨穿過泡桐花形成的“隧道”,來到他日以繼夜操持的“綠色家園”,查看他親手打造的“綠色銀行”。

  杏樹林里,枝丫上掛滿鴿子蛋大小的杏子,密密麻麻的果實把樹枝壓彎了腰,武善祥身披雨衣,查看掛果情況和土壤墑情。

  “這些是我近幾年補栽的,長勢很好,已經扎根在這片大紅山了,那些結了桃子的大樹是十幾年前栽種的,存活下來很不容易,有的連續三年沒有成活,得一遍又一遍地補種,還要從別的地方拉來優質土壤填埋,改善土質,再加上天天都澆水,最后的一批終于活了下來。”武善祥深情地看著那些小樹,猶如看著自己的孩子。

  武善祥畢業于清華大學,退休前就職于民和縣水利局,是一名有著5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到如今,他治理荒山已有20余載。

  大紅山屬紅壤土,酸性強,但是武善祥心中依然藏著“大紅山披綠裝的夢想”。為了在大紅山上種出更多的樹,他將自己所有的退休金和工資,全部投入到大紅山的綠化中,有時還從親朋好友處借錢。

  在別人眼中,武善祥為了種樹越來越“瘋狂”,他為了方便種樹,還在紅土坡上建了幾間房子。

  春天進山種樹苗、冬天上山挖樹坑,僵硬的紅板土,鐵鍬挖不動,他就用電錘一點一點地挖,像極了“愚公”,在他的感染下,家人也紛紛參與其中。

  有人問他為了什么?他說:“我一定要在有生之年種更多的樹,綠化荒山、產生經濟效益、保護并防止黃河流域水土流失。”

  有家人的支持和自己堅定不移的精神,紅土坡變綠不再是夢想。

  截至去年,他在荒坡上栽植了2000余株經濟林,桃子和杏子的收入達到10萬元,他將自己一生的積蓄投入到家鄉的紅土山綠化上,硬是把荒山變成了綠洲,是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守護人”。

  和武善祥一樣,在民和縣核桃莊鄉排子山村,有個造林大戶叫馬生彪,歷時17年,植綠了家鄉的一片山地,可馬生彪卻依然不滿足,當聽到海東市掀起秋季義務植樹造林綠化大會戰的消息后,他和家人主動“參戰”,新栽種了一萬株樹苗。

  馬生彪說:“植樹貴在堅持、重在保護,要讓黃土風沙消失在大家記憶中,我甘當生態屏障的播綠人,讓青海的天更藍、山更綠、水常清。”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因為有了植綠人的執著和堅定,滔滔不絕的黃河之水生生不息滋養著化隆的“杏林小鎮”、循化的“黃河彩藍”、平安的“杏福嶺”、樂都的“大櫻桃”以及民和的“天路桃源”……

 。▓D片均由本報記者 陳俊 牛玉嬌 謝夢茹 通訊員 李玉峰 攝)

推薦閱讀
陳剛吳曉軍與國電投董事長劉明勝一行座談
中共青海省委十四屆六次全體會議召開
【聚焦青洽會】四川借力青洽會尋找全球合作機會
青洽會商品貿易展延期至16日 市民可前去觀展
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大"揭榜掛帥"項目招標公告
2024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人員擬推薦人選公示
大通縣在青洽會簽約引資25億元
青海海東:青洽會上簽約資金達277.1億元
24H熱點
【開放合作 綠色發展——2024青洽會特刊·精彩瞬間...
全面深化改革 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天上瑪多”區域公用品牌畜產品發布
上半年茶卡鹽湖景區接待游客破百萬人次
9600萬元省級彩票公益金推動養老服務高品質發展
西寧開發區以電力賦能企業項目發展
【鄉村振興在青!哭r家風情惹人醉 文旅同頻鄉村興
【大美青海 高原足球】賽場鄉集”釋放活力 綠茵場...
2024年中國乒協會員聯賽(西寧站)激情開賽
【環湖觀潮涌】龍虎榜
熱點圖片
【聚焦第25屆青洽會】青洽會為各地客商提供大量商機
【聚焦第25屆青洽會...
大清項目余家隧道右線順利貫通
大清項目余家隧道右...
【開放合作 綠色發展·今日視點】讓高質量發展更有特色更有成色
【開放合作 綠色發展...
【大美青!じ咴闱颉壳喑撡愇鲗庂悈^大通主場日活動 場內嗨嗨嗨 場外買買買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東錫”協作,書寫共同富裕時代答卷
【新時代 新征程 新...
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在新疆舉行 青海代表團獲跑馬射箭團體三等獎
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
【開放合作 綠色發展——2024青洽會特刊·展會聚焦】聚力“四地”建設 書寫“綠色答卷”
【開放合作 綠色發展...
【開放合作 綠色發展——2024青洽會特刊·展會聚焦】熱銷 高原臻品期待值拉滿
【開放合作 綠色發展...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生態觀察】綠潤河湟

青海日報
2024-07-15 08:08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生態觀察】綠潤河湟

青海日報
2024-07-15 08:08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生態觀察】綠潤河湟

  • 2024-07-15 08:08:49
  • 來源:青海日報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綠色是美好生活的底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海東,作為黃河上游重要生態功能區、青海東部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在生態安全格局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

  牢記“國之大者”,立足“三個最大”省情定位和“三個更加重要”戰略地位,海東市扛牢維護生態安全政治責任,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發展的基本前提和剛性約束,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讓更多生態福祉和綠色福利惠及群眾。

  在河之洲

  綠水綠漁綠產業

  山峰高聳,黃河碧波蕩漾。6月3日,位于黃河岸邊的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德恒隆鄉哇加灘村,山水映襯下滿目絢麗。向河道中央望去,清澈如鏡的河面上,大大小小的方形、圓形網箱緊密排列著,水面下的魚兒歡快暢游。

  水域資源豐富、高原氣候獨特,依托黃河,化隆縣發展了這片“水上牧場”,孕育著即將銷往全國各地的高原“冷水魚”。

  “黃河水孕育出當地的水產養殖業,利用黃河水資源優勢,當地的冷水魚養殖逐步產業化、品牌化,發展綠色生態漁業,為農業經濟發展注入堅實的產業活力。”化隆縣農業農村和科技局副局長冶占祥表示,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就要推動水產養殖業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

  在網箱的通道處,海林漁業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馬海林正向網箱內拋撒魚食,小魚競相躍起,網箱內水花四濺,構成一幅魚躍水漾的優美畫面。

  馬海林說:“我們養殖戶靠水吃水,所以很注重河道水質的治理保護,養殖中選擇了不會因繁殖導致基因污染的三倍體虹鱒魚,做到零污染、零排放,并使用無任何添加劑的綠色飼料,在保證成魚品質的同時,確保養殖過程中產生的殘餌、魚糞等廢物全回收,降低對河道水質的污染。”

  2022年,在政府扶持下,馬海林的所有養殖網箱都“穿”上了“環保網衣”,這既便于收集糞便和殘餌,同時還可以避免魚苗逃進河道,有效保護黃河河道水生態不被破壞。

  化隆縣農業農村和科技局水產產業服務中心主任李林輝介紹,化隆縣嚴格要求養殖戶提高生態環保意識,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進一步提高水域環保力度,每個季度都會進行一次水質、魚病、藥殘檢測,加大漁業養殖監管力度,解決傳統水產養殖方式造成的水域環境污染問題,提升生態效益。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化隆縣在淡水漁業的綠色發展上一直在不斷探索,2022年,通過省農業農村廳的支持指導,化隆縣選點在馬海林的合作社開展“陸基循環水養殖模式”試點探索并進行示范推廣。

  據介紹,“陸基循環水養殖模式”是引進智能化控制技術、水質監測系統,在陸地上進行工廠化的養殖模式,可有效提升水產養殖自動化程度,提升尾水自凈能力,通過“陸基養殖+網箱養殖”方式,讓養殖戶堅持產業綠色發展,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李林輝說:“從黃河網箱養殖逐漸向陸基養殖模式的轉變,實現工廠化陸基漁業模式,縮短養殖周期,增強抵抗自然災害能力,為養殖戶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也能夠為保護黃河生態貢獻力量,保證‘水上牧場’綠色可持續發展。”

 
 

  在河之岸

  潤農潤田潤百姓

  盛夏時節,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境內的黃河,與青山、藍天、白云交織出一幅壯麗的畫卷。

  黃河流經循化縣域90多公里,因為黃河,這里旅游景點星羅棋布,因為黃河,國際搶渡黃河極限挑戰賽享譽中外,因為黃河,循化成為大美青海、“醉美”海東的一顆璀璨明珠,黃河不僅給這里帶來了無數的游客,也給這里的居民帶來了無限的希望。

  5月24日,黃河清水灣畔的清水鄉下灘村特色露天蔬菜種植基地,村民正在忙著栽植線椒苗,雖然未到采收季,但臨近國道的“和美集市”里,依然有游客在購買特色農產品。

  下灘村村主任王剛和青海天香兩椒有限公司總經理韓得林紛紛到場,一個忙著跟村民了解種植情況,一個忙著安排工人干活。

  王剛邊走邊向記者介紹:“我們村地少,人口也少,這塊地原本是塊撂荒地,河岸邊的環境也不好,依托黃河這么好的資源,也沒有發展起來啥產業,現在好了,有了種植基地,我們的村集體經濟壯大了,村民也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據了解,2021年開始,循化縣農業農村和科技局依托高原冷涼氣候和臨近黃河的區位優勢,對這塊地進行平整和開發,經過幾年的種植和打造,下灘村特色露天蔬菜種植基地占地面積達40多公頃,除種植線辣椒外,還種植隴椒、西紅柿、瓠子、草莓、茄子、西葫蘆、黃瓜、西瓜等特色蔬菜10余種,不僅規;l展起了現代農業,也為當地觀光旅游、生態休閑產業提供了支撐。

  曾經的撂荒地,華麗轉型為國道旁的靚麗風景線,種植技術和規模日漸成熟,種植基地由下灘村村集體所有,由本地企業青海天香兩椒有限公司負責運營,公司不僅每年給村集體62萬元土地流轉費用,還能讓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僅去年,基地年產優質農產品30萬公斤,發放人工工資90余萬元。

  循化縣農業農村和科技局種子站技術員韓海明說:“水養地、地養人、人護水,我們循化的線椒依托河岸種植,品質上乘、香而不辣,成了循化縣知名的農產品,為了保護好母親河,我們采用的都是有機肥,每年進行殘膜回收,目的就是要塑造丹山碧水的美麗景觀和沿岸特色農業生機勃勃的風貌。”

  如今,循化縣以“打造黃河上游生態旅游文化帶”為契機,以“全國農業觀光旅游示范縣”為依托,種植循化縣線辣椒面積達1666.6公頃,打造百畝以上線辣椒基地12個、千畝線辣椒示范基地4個,“小辣椒”已成為助力循化縣群眾增收致富的大產業,郁郁蔥蔥的蔬菜基地和奔流而下的黃河,已成為這座城市的亮麗“金名片”。

 
 

  在河之家

  護山護綠護生態

  黃河沿岸,人們逐水而居,文明也因水而興。在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潺潺黃河蜿蜒東流,哺育了民和三川子民,滋養著這里的林林果果。

  一場淅淅瀝瀝的夏雨,讓“青海第一村”馬場垣鄉下川口村清新脫俗,“綠化老人”武善祥和往常一樣,騎著電動小摩托,冒雨穿過泡桐花形成的“隧道”,來到他日以繼夜操持的“綠色家園”,查看他親手打造的“綠色銀行”。

  杏樹林里,枝丫上掛滿鴿子蛋大小的杏子,密密麻麻的果實把樹枝壓彎了腰,武善祥身披雨衣,查看掛果情況和土壤墑情。

  “這些是我近幾年補栽的,長勢很好,已經扎根在這片大紅山了,那些結了桃子的大樹是十幾年前栽種的,存活下來很不容易,有的連續三年沒有成活,得一遍又一遍地補種,還要從別的地方拉來優質土壤填埋,改善土質,再加上天天都澆水,最后的一批終于活了下來。”武善祥深情地看著那些小樹,猶如看著自己的孩子。

  武善祥畢業于清華大學,退休前就職于民和縣水利局,是一名有著5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到如今,他治理荒山已有20余載。

  大紅山屬紅壤土,酸性強,但是武善祥心中依然藏著“大紅山披綠裝的夢想”。為了在大紅山上種出更多的樹,他將自己所有的退休金和工資,全部投入到大紅山的綠化中,有時還從親朋好友處借錢。

  在別人眼中,武善祥為了種樹越來越“瘋狂”,他為了方便種樹,還在紅土坡上建了幾間房子。

  春天進山種樹苗、冬天上山挖樹坑,僵硬的紅板土,鐵鍬挖不動,他就用電錘一點一點地挖,像極了“愚公”,在他的感染下,家人也紛紛參與其中。

  有人問他為了什么?他說:“我一定要在有生之年種更多的樹,綠化荒山、產生經濟效益、保護并防止黃河流域水土流失。”

  有家人的支持和自己堅定不移的精神,紅土坡變綠不再是夢想。

  截至去年,他在荒坡上栽植了2000余株經濟林,桃子和杏子的收入達到10萬元,他將自己一生的積蓄投入到家鄉的紅土山綠化上,硬是把荒山變成了綠洲,是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守護人”。

  和武善祥一樣,在民和縣核桃莊鄉排子山村,有個造林大戶叫馬生彪,歷時17年,植綠了家鄉的一片山地,可馬生彪卻依然不滿足,當聽到海東市掀起秋季義務植樹造林綠化大會戰的消息后,他和家人主動“參戰”,新栽種了一萬株樹苗。

  馬生彪說:“植樹貴在堅持、重在保護,要讓黃土風沙消失在大家記憶中,我甘當生態屏障的播綠人,讓青海的天更藍、山更綠、水常清。”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因為有了植綠人的執著和堅定,滔滔不絕的黃河之水生生不息滋養著化隆的“杏林小鎮”、循化的“黃河彩藍”、平安的“杏福嶺”、樂都的“大櫻桃”以及民和的“天路桃源”……

  (圖片均由本報記者 陳俊 牛玉嬌 謝夢茹 通訊員 李玉峰 攝)

作者 牛玉嬌 陳俊 謝夢茹
編輯:包拓業
青海新聞網版權所有
2021中国大陆精品视频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