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地處青海省最南端的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屬唐古拉褶皺區,經過長期地質演變,這里蘊含豐富的鹽礦資源。目前,囊謙縣已發現鹽泉29處,其中有8處建為鹽場。
曾幾何時,鹽田為囊謙縣的牧民群眾鋪就了一條生存之路,隨著時代變遷,古鹽田如何煥發新生機?
囊謙縣著曉鄉茶哈村給出了答案。
時間回到2021年年初,囊謙縣委縣政府提出“三黑一紅”的產業發展方向,其中,“一紅”指的就是囊謙的紅鹽產業。
囊謙縣委書記石大存說:“囊謙縣堅持以鹽為媒,拿鹽說鹽,靠鹽說事,在保護和利用好紅鹽的基礎上,促進自然稟賦和歷史文化融合發展,不斷做大做強鹽文章,讓鹽產業成為囊謙人民致富的新產業。”
有了明確的方向和指引,時任著曉鄉團委書記、茶哈村包村組長的歐金丁桑為茶哈村找到了發展的好路子。
“我們著曉鄉茶哈村的乃格鹽場是囊謙八大鹽場之一,這里海拔高達4034米,鹽場依山間谷地之勢而建,總面積約7000平方米。守著這么好的資源,一定要把它利用起來。”歐金丁桑說。
經過一番考察,當年,茶哈村就利用村集體經濟光伏收益資金的14萬元和青海藏人緣商貿有限公司出資的16萬元,成立了著曉鄉茶哈村鄉村產業發展基地。
村黨支部書記加俄俄保說:“我們利用豐富的紅鹽資源,開發紅鹽產品,形成‘政府引導+企業運作+村民分紅’的產業發展模式,不僅帶動了村集體發展,還為村里提供了就業崗位。”
從一開始的幾個人發展到現在的幾十人,從幾十平方米的場地發展到現在的幾百平方米,產品從單一的熱敷鹽袋發展為現在的“青南紅鹽”系列產品,每年的分紅也越來越高。經過幾年快速發展,茶哈村鄉村紅鹽產業發展基地已初見規模。
“2023年,我們從基地分紅23萬元。同時,村里有40多人在基地上班,其中大部分是脫貧戶,他們沒有底薪,多勞多得,平均下來一個月最少可以領到兩千多元的工資。”加俄俄保說。
7月15日,記者來到囊謙縣香達鎮格東涌社區的著曉鄉茶哈村鄉村產業發展基地,這里看起來不是很大,但生產車間、原料倉庫、直播間、產品展廳、會議室等配套齊全。
走進生產車間,基地負責人代青旺扎正和十幾名工人篩鹽、洗鹽、裝料、縫紉布料、裝鹽、封口、包裝……忙得熱火朝天。
隨著代青旺扎來到基地的產品展示區,展示臺上擺放著各類紅鹽產品。“為了迎合市場需求,我們同青海大學藏醫學院簽訂了鄉村振興戰略合作協議,目前已研發‘青南紅鹽’系列產品,包括紅鹽洗手液、紅鹽沐浴露、紅鹽洗發露、紅鹽潔面乳、紅鹽洗發膏等。”代青旺扎介紹。
代青旺扎是從茶哈村走出來的大學生,2018年畢業后,一直在外地工作。2021年,得知村里要發展紅鹽產業,他立馬回到家鄉,并挑起了產業發展基地的大梁。在代青旺扎的影響下,村里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畢業后都選擇來到基地,為家鄉的發展助力。
在直播間,學習電子商務專業的大學生江才朋措正在向大家介紹紅鹽產品,“囊謙藏紅鹽熱敷包中除紅鹽外,還有艾葉草、紅花、益母草等高原中藏藥,用紅鹽熱敷可以將體內的濕氣、寒氣排出,具有溫經活絡、消炎散寒、緩解疼痛的作用……”
代青旺扎說:“現在基地里算上我一共有8名大學畢業生,他們分別負責基地辦公室、電商、銷售、生產、財務、廣告等工作。我們都是年輕人,大家干起活來都很用心很努力,就是為了把我們村的紅鹽產業做大做強。”
功夫不負有心人,目前,囊謙藏紅鹽產品已在抖音、淘寶、快手、微信等各大主流電商平臺開通線上銷售渠道,線下已在拉薩、成都、西寧等地的大型商超上架銷售,還開設了囊謙紅鹽專賣店。
如今,茶哈村的紅鹽產品銷量越來越好。今年,在茶哈村的乃格鹽場又新增了5名采鹽工,62歲的阿年多格便是其中之一。“歲數大了,出去找不到活干,但是制鹽的手藝從小就會,沒想到現在還能靠手藝在家門口賺上錢。”阿年多格開心地說。
一“鹽”激起千層“浪”。不管時代如何變遷,憑借勤勞的雙手,囊謙牧民將豐富的資源變為真金白銀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