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藏文網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生態高地
【兩會特刊·青報觀察】牢記“國之大者” 打造生態文明高地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張多鈞
發布時間:2025-01-19 07:53:00
編輯:馬燕燕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新年傳來喜訊,青海完成最大尺度雪豹種群調查。此次調查不僅是我國首次大規模雪豹種群評估,也是目前全球正式發表的最大尺度雪豹數量調查成果。對三江源地區雪豹種群保護意義重大,是青海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顯著成果。

  青海地處青藏高原核心區域,作為黃河、長江、瀾滄江的發源地,是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生態地位舉足輕重,生態責任艱巨重大。在新時代新征程,黨中央賦予青海加快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的重大政治責任與歷史使命。

  青海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胸懷“國之大者”,守護“中華水塔”,積極保護生物多樣性,持續提升水源涵養能力,讓生態成為青海最值得驕傲的名片。

  如今,青海的天空愈發湛藍,水域更加清澈,山巒愈發蔥郁,生態環境持續向好,三江水系水質不斷優化,森林覆蓋率穩步提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正徐徐展開。進入新時代,青海正以更加堅定的決心和步伐,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青海篇章。

黑頸鶴一家。

  自然保護地 夯實國家公園示范省基礎

  青海地處青藏高原,作為眾多珍稀物種的家園與重要生態屏障,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豐富的生態資源,使其在自然保護領域肩負著不可替代的使命。

  近年來,青海持續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以國家公園示范省建設為引領,勇擔“中華水塔”守護重任,扎實推動國家公園示范省高質量發展。

  玉樹藏族自治州作為三江發源地,是維系國家乃至全球生態平衡的關鍵節點。省人大代表、玉樹州林業和草原綜合服務中心高級工程師李國梅表示:“在青海全力推進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加快打造國家公園示范省的進程中,玉樹州成績斐然。玉樹隆寶灘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成為長江源頭首處獲此殊榮之地;可可西里成功入選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成為我國面積最大的世界自然遺產地。”

  李國梅認為,未來玉樹州將繼續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不移推進國家公園示范省建設,深化體制機制創新,完善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與運行機制,強化生態保護修復,提高森林覆蓋率,創新生態修復技術與模式,推動國家公園立法工作,為國家公園保護、建設與管理提供堅實法律保障。

  可可西里世界遺產地位于治多縣、曲麻萊縣境內,總面積超過6萬平方公里,涵蓋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部、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索加—曲麻河保護分區一部分。近年來,自然遺產地所轄的治多縣、曲麻萊縣胸懷“國之大者”,強化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管理,深入開展“清風”“綠盾”等專項執法行動,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統治理,實施了荒漠化治理、草原有害生物防控等生態修復項目,草原綜合植被蓋度明顯提高,水土流失、草原退化等現象得到有力遏制。

  如今,俯瞰青海生態版圖,綠意盎然。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園,成為全國首批、面積最大的國家公園;祁連山國家公園設園準備工作全面完成;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完成階段性目標任務?膊祭澜绲刭|公園有望成為青海第二個世界地質公園。

  同時,青海在全國率先完成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擬建7類83處自然保護地,國家公園占全省自然保護地總面積的75%。至此,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新體系已然形成。

冰面上休憩的斑頭雁。

  綠色轉型 構建綠色發展新高地

  作為生態大省、生態強省,近年來,青海立足“三個最大”省情定位,堅定不移走綠色轉型之路,全力打造綠色發展新高地。生態旅游、綠色有機畜牧業以及風能、水能、太陽能等產業蓬勃興起,眾多生態管護員端上“綠色飯碗”,為生態文明高地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青海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持續打造生態文明高地、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建設,推動生態保護、旅游發展、民生保障有機融合。當下,生態旅游發展勢頭迅猛,青海湖示范區創建工作穩步推進。

  雜多縣地處“兩江之源”,是瀾滄江與長江南源當曲河的發源地,也是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所在地,境內高山巍峨、河流縱橫、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

  省人大代表,雜多縣委副書記、縣長久文表示:“雜多縣將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大要求,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抓住三江源生態文旅特色小鎮建設契機,探索核心保育區外社區發展新模式,緊握‘雪豹之鄉’品牌,研發雪豹主題高端文創產品,統籌推進產業建設,率先打造以生態為基底、雪豹為賦能、特許經營為驅動的發展模式,將‘綠水青山’轉化為百姓的‘金山銀山’。”

  美好愿景正逐步成為現實。雜多縣昂賽鄉年都村牧民格英,過去以放牧為生,收入微薄。如今成為生態管護員,擁有穩定收入。“村里還有很多特許經營戶,既是生態管護員,也是生態旅游向導,收入可觀。巡護時還可以拍攝珍貴影像素材出售,增加了收入。”格英說。

  三江源國家公園作為我國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創新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模式,推動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有機結合。17200多名牧民變身生態管護員,不少還成為雪豹自然觀察旅行、瀾滄江漂流等特許經營導游,既增加了收入,又支持了生態保護事業。

  青海生態資源豐富,水豐、光富、風好、地廣,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全國第五,太陽能年總輻射量全國第二,是我國第四大風場。在青海,清潔能源發展態勢良好,正從地理高地向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邁進。

  青海綠色轉型,既有效保護和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又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活力。未來,青海將繼續堅定不移走綠色轉型之路,不斷探索創新,全力打造綠色發展新高地,讓這片高原煥發出更加璀璨的綠色光芒。

荒原上漫步的藏野驢。

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內救助的荒漠貓。

  自然教育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自然教育作為連接人與自然的重要紐帶,其重要性日益凸顯。青海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為自然教育提供了肥沃土壤。

  近年來,隨著青海國家公園示范省創建,一系列依托獨特生態資源的自然教育課程體系逐步構建,從祁連山壯美冰川到可可西里廣袤荒原,從青海湖澄澈水域到三江源豐饒濕地,都成為生動自然課堂。

  省政協委員、青海省自然教育協會會長尤魯青表示:“近年來,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在省內以及北京市和江蘇省等地陸續掛牌成立生態學校,成效顯著,但仍面臨人才短缺問題。建議依托生態學校建設,將學校教師轉化為自然教育師資力量,建立任務落實、成果共享機制,將其與教師職稱評價掛鉤。”

  走進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第二小學自然教室,仿佛置身茂密森林。教室四周繪滿花鳥魚蟲、草木森林、雪山野獸。教室角落設有VR體驗區和手工藝品擺放區,戴上VR眼鏡,能體驗河流奔騰、飛鳥掠過;手工藝品擺放區的石頭彩繪動物和折紙雪豹面具栩栩如生。

  依托自然教育課堂,學校每位班主任都是自然教育教師,學生成為環保小衛士。

  位于門源縣仙米鄉橋灘村的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科普館,是青海首個以國家公園為主題的自然類科普館,也是學生課外研學的主要基地。學生在這里通過生態場景布置、標本陳列、墻面藝術圖文、多媒體演播、觀眾互動展項等多種方式,全面了解祁連山國家公園的生態系統、生態價值與生物多樣性。

  尤魯青表示,未來將持續引導公眾尤其是青少年走進國家公園等地,秉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命共同體理念,通過實地考察、文化體驗與交流,以“自然教育+生態旅游”融合發展模式進行探索,向公眾傳播生態要素相互依存的保護理念。

  去年底,我國首套國家公園自然教育系列叢書——《三江源國家公園自然教育系列叢書》發布,該叢書包含全系統解說手冊、自然科普大全、珍稀物種專輯等7個子項27冊圖書。叢書的出版,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實際行動,是提升國家公園全民共建共享水平的創新舉措,為公眾感受國家公園獨特魅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新路徑。

  如今,依托自然教育,生態環保理念深入人心,野生動物種群顯著增加,藏羚羊恢復到7萬多只,從瀕危物種降為近危物種,雪豹、金錢豹、歐亞水獺頻繁現身,獵隼、黑頸鶴、金雕翱翔藍天,兔猻、藏狐等“網紅”動物在草原繁衍,三江源頭清澈如鏡,青海湖碧波蕩漾,“中華水塔”愈發堅固豐沛。

推薦閱讀
青海代表團舉行全體會議 吳曉軍發言
青海代表團舉行開放團組會議
`2025“第一縷陽光”全球同拍中國年在青海啟動
青海省30名藥品安全社會監督員受聘上崗
青海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推薦人選名單公示
2024年青海省出版系列高級職稱任職資格人員公示
歡慶"三八"節 西寧市開展"夏都宣姐"宣講大賽
青海大通全力打造“大通護工”勞務品牌
24H熱點
【兩會特別報道·兩會速遞】能源電網與羽族生靈...
【代表委員議國是】奮力推動生態文明高地建設邁上...
青?婶斂撕兴睾〖壸匀槐Wo區首次記錄到雪...
【兩會特別報道】守護“中華水塔” 書寫綠色答卷
“美美與共”生態畫卷鋪展開來
打造生態文明高地 保護好地球第三極
青海高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黃河源生態管護員救助受傷野狼
青海舉辦“世界野生動植物日”主場宣傳活動
【兩會觀察·青報觀察】牢記“國之大者” 建設美麗...
熱點圖片
暴雪后,青海交警上了熱搜
暴雪后,青海交警上...
【兩會特刊】讓更多青海學子實現人生夢想
【兩會特刊】讓更多...
【兩會特刊】在構建“源網荷儲一體化”中不斷逐綠前行
【兩會特刊】在構建...
【兩會特刊】構建新型能源體系 賦能高質量發展
【兩會特刊】構建新...
【兩會特刊】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奏響高質量發展最強音——“牢記囑托、感恩奮進”系列述評之四
【兩會特刊】深化改...
【京青一家人】京玉醫線牽 幫扶惠民生
【京青一家人】京玉...
愛老幸福食堂為幸福加碼
愛老幸福食堂為幸福加碼
年輕力激發消費新活力
年輕力激發消費新活力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兩會特刊·青報觀察】牢記“國之大者” 打造生態文明高地

青海日報
2025-01-19 07:53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兩會特刊·青報觀察】牢記“國之大者” 打造生態文明高地

青海日報
2025-01-19 07:53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兩會特刊·青報觀察】牢記“國之大者” 打造生態文明高地

  • 2025-01-19 07:53:00
  • 來源:青海日報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新年傳來喜訊,青海完成最大尺度雪豹種群調查。此次調查不僅是我國首次大規模雪豹種群評估,也是目前全球正式發表的最大尺度雪豹數量調查成果。對三江源地區雪豹種群保護意義重大,是青海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顯著成果。

  青海地處青藏高原核心區域,作為黃河、長江、瀾滄江的發源地,是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生態地位舉足輕重,生態責任艱巨重大。在新時代新征程,黨中央賦予青海加快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的重大政治責任與歷史使命。

  青海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胸懷“國之大者”,守護“中華水塔”,積極保護生物多樣性,持續提升水源涵養能力,讓生態成為青海最值得驕傲的名片。

  如今,青海的天空愈發湛藍,水域更加清澈,山巒愈發蔥郁,生態環境持續向好,三江水系水質不斷優化,森林覆蓋率穩步提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正徐徐展開。進入新時代,青海正以更加堅定的決心和步伐,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青海篇章。

黑頸鶴一家。

  自然保護地 夯實國家公園示范省基礎

  青海地處青藏高原,作為眾多珍稀物種的家園與重要生態屏障,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豐富的生態資源,使其在自然保護領域肩負著不可替代的使命。

  近年來,青海持續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以國家公園示范省建設為引領,勇擔“中華水塔”守護重任,扎實推動國家公園示范省高質量發展。

  玉樹藏族自治州作為三江發源地,是維系國家乃至全球生態平衡的關鍵節點。省人大代表、玉樹州林業和草原綜合服務中心高級工程師李國梅表示:“在青海全力推進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加快打造國家公園示范省的進程中,玉樹州成績斐然。玉樹隆寶灘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成為長江源頭首處獲此殊榮之地;可可西里成功入選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成為我國面積最大的世界自然遺產地。”

  李國梅認為,未來玉樹州將繼續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不移推進國家公園示范省建設,深化體制機制創新,完善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與運行機制,強化生態保護修復,提高森林覆蓋率,創新生態修復技術與模式,推動國家公園立法工作,為國家公園保護、建設與管理提供堅實法律保障。

  可可西里世界遺產地位于治多縣、曲麻萊縣境內,總面積超過6萬平方公里,涵蓋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部、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索加—曲麻河保護分區一部分。近年來,自然遺產地所轄的治多縣、曲麻萊縣胸懷“國之大者”,強化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管理,深入開展“清風”“綠盾”等專項執法行動,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統治理,實施了荒漠化治理、草原有害生物防控等生態修復項目,草原綜合植被蓋度明顯提高,水土流失、草原退化等現象得到有力遏制。

  如今,俯瞰青海生態版圖,綠意盎然。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園,成為全國首批、面積最大的國家公園;祁連山國家公園設園準備工作全面完成;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完成階段性目標任務?膊祭澜绲刭|公園有望成為青海第二個世界地質公園。

  同時,青海在全國率先完成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擬建7類83處自然保護地,國家公園占全省自然保護地總面積的75%。至此,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新體系已然形成。

冰面上休憩的斑頭雁。

  綠色轉型 構建綠色發展新高地

  作為生態大省、生態強省,近年來,青海立足“三個最大”省情定位,堅定不移走綠色轉型之路,全力打造綠色發展新高地。生態旅游、綠色有機畜牧業以及風能、水能、太陽能等產業蓬勃興起,眾多生態管護員端上“綠色飯碗”,為生態文明高地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青海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持續打造生態文明高地、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建設,推動生態保護、旅游發展、民生保障有機融合。當下,生態旅游發展勢頭迅猛,青海湖示范區創建工作穩步推進。

  雜多縣地處“兩江之源”,是瀾滄江與長江南源當曲河的發源地,也是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所在地,境內高山巍峨、河流縱橫、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

  省人大代表,雜多縣委副書記、縣長久文表示:“雜多縣將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大要求,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抓住三江源生態文旅特色小鎮建設契機,探索核心保育區外社區發展新模式,緊握‘雪豹之鄉’品牌,研發雪豹主題高端文創產品,統籌推進產業建設,率先打造以生態為基底、雪豹為賦能、特許經營為驅動的發展模式,將‘綠水青山’轉化為百姓的‘金山銀山’。”

  美好愿景正逐步成為現實。雜多縣昂賽鄉年都村牧民格英,過去以放牧為生,收入微薄。如今成為生態管護員,擁有穩定收入。“村里還有很多特許經營戶,既是生態管護員,也是生態旅游向導,收入可觀。巡護時還可以拍攝珍貴影像素材出售,增加了收入。”格英說。

  三江源國家公園作為我國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創新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模式,推動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有機結合。17200多名牧民變身生態管護員,不少還成為雪豹自然觀察旅行、瀾滄江漂流等特許經營導游,既增加了收入,又支持了生態保護事業。

  青海生態資源豐富,水豐、光富、風好、地廣,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全國第五,太陽能年總輻射量全國第二,是我國第四大風場。在青海,清潔能源發展態勢良好,正從地理高地向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邁進。

  青海綠色轉型,既有效保護和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又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活力。未來,青海將繼續堅定不移走綠色轉型之路,不斷探索創新,全力打造綠色發展新高地,讓這片高原煥發出更加璀璨的綠色光芒。

荒原上漫步的藏野驢。

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內救助的荒漠貓。

  自然教育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自然教育作為連接人與自然的重要紐帶,其重要性日益凸顯。青海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為自然教育提供了肥沃土壤。

  近年來,隨著青海國家公園示范省創建,一系列依托獨特生態資源的自然教育課程體系逐步構建,從祁連山壯美冰川到可可西里廣袤荒原,從青海湖澄澈水域到三江源豐饒濕地,都成為生動自然課堂。

  省政協委員、青海省自然教育協會會長尤魯青表示:“近年來,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在省內以及北京市和江蘇省等地陸續掛牌成立生態學校,成效顯著,但仍面臨人才短缺問題。建議依托生態學校建設,將學校教師轉化為自然教育師資力量,建立任務落實、成果共享機制,將其與教師職稱評價掛鉤。”

  走進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第二小學自然教室,仿佛置身茂密森林。教室四周繪滿花鳥魚蟲、草木森林、雪山野獸。教室角落設有VR體驗區和手工藝品擺放區,戴上VR眼鏡,能體驗河流奔騰、飛鳥掠過;手工藝品擺放區的石頭彩繪動物和折紙雪豹面具栩栩如生。

  依托自然教育課堂,學校每位班主任都是自然教育教師,學生成為環保小衛士。

  位于門源縣仙米鄉橋灘村的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科普館,是青海首個以國家公園為主題的自然類科普館,也是學生課外研學的主要基地。學生在這里通過生態場景布置、標本陳列、墻面藝術圖文、多媒體演播、觀眾互動展項等多種方式,全面了解祁連山國家公園的生態系統、生態價值與生物多樣性。

  尤魯青表示,未來將持續引導公眾尤其是青少年走進國家公園等地,秉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命共同體理念,通過實地考察、文化體驗與交流,以“自然教育+生態旅游”融合發展模式進行探索,向公眾傳播生態要素相互依存的保護理念。

  去年底,我國首套國家公園自然教育系列叢書——《三江源國家公園自然教育系列叢書》發布,該叢書包含全系統解說手冊、自然科普大全、珍稀物種專輯等7個子項27冊圖書。叢書的出版,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實際行動,是提升國家公園全民共建共享水平的創新舉措,為公眾感受國家公園獨特魅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新路徑。

  如今,依托自然教育,生態環保理念深入人心,野生動物種群顯著增加,藏羚羊恢復到7萬多只,從瀕危物種降為近危物種,雪豹、金錢豹、歐亞水獺頻繁現身,獵隼、黑頸鶴、金雕翱翔藍天,兔猻、藏狐等“網紅”動物在草原繁衍,三江源頭清澈如鏡,青海湖碧波蕩漾,“中華水塔”愈發堅固豐沛。

作者 張多鈞
編輯:馬燕燕
青海新聞網版權所有
2021中国大陆精品视频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