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藏文網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產業四地
【兩會特別報道】青海:數字浪潮下的“融合”之道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羋嶠
發布時間:2025-03-10 07:57:27
編輯:孔令磊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昆侖山巔的積雪映照著數字青海的璀璨圖景。這里沒有沿海地區密集的摩天大廈,卻用“數字天路”鏈起了鹽湖的智慧、風光的綠意、文旅的靈動和農牧的淳樸。青海產業“四地”在數字空間完成了融合與嬗變。青海在無數次實踐中成功證明:這片青藏高原且高且遠,但卻是以“數字化”為核心打造新質生產力的發生之地。

  踏浪數字化,一方面是青海緊跟新一輪產業變革的腳步;另一方面,也是高原在科技人才相對缺乏情況下,實現盤活家底的倒逼。

  “把數字化作為建設現代化新青海的必經之路,深度賦能各行各業發展。”這條攀登之路,既是青海對“國之大者”的堅定回答,更是數字浪潮下青海創造的發展新機遇。

1

茶卡鹽湖景區智能化小火車。張鵬 攝

  傳統產業“破繭”

  能源革命“筑基”

  在青藏高原的褶皺深處,一場以數字技術為支點的產業革命正悄然改寫“資源大省”的故事腳本。

  在柴達木盆地腹地的錫鐵山,調度員正在采礦調度指揮中心手握搖桿操控著自動放礦機和無人駕駛電機車,就像是在玩一種機械類的電腦單機游戲。隨著操縱桿的推動,自動放礦機精準無誤地將原礦倒進無人駕駛電機車,待所有車斗裝滿后,隨著搖桿的前推,無人駕駛電機車載著滿滿的原礦,經過環形車場,穩穩到達放礦口。

  在中國最大鹽湖察爾汗鹽湖,一艘艘5G智慧采鹽船在碧綠色的湖面上搖曳。遠處供給車間主控室內,一名技術人員正坐在電腦前操控紅外線遠程維護功能對采鹽船的核心動力系統、液壓系統等關鍵設備進行熱成像監測。目前,青海鹽湖股份的“5G+水采船”已經實現無人值守,通過數字控制按規定航線自動采收供礦。而在過去,一艘采鹽船的操作需要3個人24小時值守。

  青海正以傳統產業及優勢產業為突破口,將數字基因注入傳統工業血脈,數字化、智能化成為了企業、產業高效推進的利器。數字賦能不僅是生產方式的革新,更是青海資源觀念的顛覆,當數據成為“新礦藏”,青海正從“拼資源儲量”轉向“比算法精度”。

  當走進青海省智慧雙碳大數據中心,一個巨型大屏實現了全省446座電站集中監控,數字管控。當畫面切換到海拔4300多米的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村級光伏扶貧電站,透過鏡頭可以看到,狂風凜冽、大雪紛飛,不禁讓人感嘆,高海拔條件的艱苦。

  青海可再生能源種類全、儲量大、分布廣,開發利用條件好,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在青海,不論是光伏、光熱還是風力發電,場站基本都地處高海拔、高寒缺氧、環境惡劣地區。是數字化,為青海能源發展解放人力,更提高效率!

  從“新能源超腦”,到無人機巡檢線路,再到區塊鏈賦能的“綠電溯源”平臺,是青海的能源優勢,吸引比亞迪、寧德時代、天合光能等巨頭共建零碳產業鏈。

  當下,當高原的風光通過數字電網轉化為“東數西算”的澎湃動能,青海又實現了“綠色+算力”的新布局,青海正在用清潔能源重描中國算力版圖,實踐證明生態脆弱地區也能實現高質量發展。

  當傳統產業與數字技術的“化學反應”,解開了高原資源型經濟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這種轉型并非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通過數據要素重構產業邏輯——當傳統產業從“經驗驅動”轉向“模型驅動”,當風光資源從“自然饋贈”升維為“數字資產”,青海探索的是一條生態脆弱地區“兩山轉化”的現代化新路。

2

卓乃湖邊5G基站。張鵬 攝

  生態文旅“蝶變”

  農牧產業“新生”

  三江源頭的碧水藍天間,數字技術正為這片土地注入全新內涵。在可可西里腹地,5G基站編織的“數字天網”,正在實時監測雪豹的足跡;茶卡鹽湖的“智慧大腦”,實現集約規劃、集成運行、流程管控,景區管理不用“人力”用“智力”;來青海旅游,一部手機就能暢游,通過“智游青海”平臺,游客可享受“游前、游中、游后”全鏈條智慧化服務……

  這些實踐昭示:青海的生態價值,正從“門票經濟”轉向“數字敘事”。

  除了旅游,在青海綠色農畜產業的數字化轉場也同樣驚艷。

  進入春季,到了搶抓高原本就短暫的播種黃金期,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過馬營鎮,一輛輛搭載了北斗導航的麥賽福格森MF3404拖拉機在田間自由行走,夜幕降臨也未停息。

  “依托自動導航系統,采取白天犁地,夜間播種,實現了24小時不間斷作業,縮短翻、壓、播的時間,達到蓄水保墑,提高了作物的出苗率。”青海省三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貴南草業公司三分公司經理李寶貴算了一筆賬:對比未安裝北斗導航的種植模式,同面積能節省青稞種子98.2噸,油菜種子72.2噸;與農業機械相結合,能提高作業效率20%,提高土地利用率3%—5%,減少駕駛員勞動強度,節省機手勞動支出25%。

  此外,在祁連草原的智慧牧場,牦牛佩戴的電子耳標實時上傳健康數據,不僅能實現牲畜的健康管理,還能實現肉質溯源;在河湟谷地的智慧化大棚里,濕度、采光、溫度等信息通過傳感器實時監測,農戶通過手機了解農作物種植信息。

  當高原農牧業從“看天吃飯”轉向“靠數增收”,青海青字號產品完成了從“地理標志”到“數字品牌”的驚險一躍。

  數字化轉型在生態與經濟的平衡木上“走”出了精妙舞步。青海的實踐表明:數字技術既能成為生態保護的“鐵柵欄”(如數字圍欄控制游客流量),又能化作價值轉化的“金鑰匙”。這種“數字杠桿”效應,不僅破解了生態功能區“保護與開發”的二元對立,更為高原高質量發展探尋了新出路。

3

青海鹽業公司數字化生產系統。張鵬 攝

  融合創新起勢

  發展迎接未來

  今天,在青藏高原的產業版圖上,一場跨界融合的數字交響已然奏響。

  從高原牧場的風,到AI算力的光。當全球崛起算力產業,但同時也被算力中心這只“能耗巨獸”所困擾時(一個大型數據中心的年耗電量堪比一座中小城市),青海以高原的冷涼以及高原的風、光和水破解了這道世紀難題。

  聯通(青海)綠電智算科技有限公司項目經理王曉蔚說:“青海的清潔能源占比達到94.23%,電力價格低,這里的氣候條件還能大幅降低數據中心冷卻能耗。”

  當全球算力競賽陷入“能耗焦慮”,青海用清潔能源的跨境融合馴服了這只巨獸,更打開了青海產業發展的新大門!

  然而,這種“跨界融通”在青海產業版圖上清晰可見:

  在察爾汗鹽湖,提鋰關鍵環節需要溫水的注入,而水的循環加熱,則在數字控制下通過光伏面板完成,實現了低能耗高效率,也完成了鹽湖化工與清潔能源的又一次合作;在西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南川工業園區的中國聯通三江源綠電智算融合示范園,一排排算力機柜在清潔能源的驅動下為全國智慧城市、數字政府、互聯網、教育科研、醫藥健康、智能終端等通用領域提供著算力服務;在被稱為“天空之鏡”的茶卡鹽湖以數字發展為線將生態旅游與數字化工廠完美結合,新發展下的工業旅游再次躍然紙上……

  縱觀青海在數字浪潮下的“融合”路徑,可以發現青海在產業與產業、行業與行業的交織下奏響了融合創新的最美旋律,同時也實現了“非對稱競爭”的破局:數清家底,攜手發展,打造“人無我有”的差異化優勢。

  總結青海的轉型發展之路,啟示在于:我國各地區高質量發展沒有標準答案,欠發達地區更需以“特色突圍”代替“跟隨戰略”,在數字浪潮中雕刻屬于自己的時代坐標。

推薦閱讀
青海代表團繼續審議“兩高”工作報告
青海代表團舉行全體會議
`2025“第一縷陽光”全球同拍中國年在青海啟動
青海省30名藥品安全社會監督員受聘上崗
青海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推薦人選名單公示
2024年青海省出版系列高級職稱任職資格人員公示
歡慶"三八"節 西寧市開展"夏都宣姐"宣講大賽
青海大通全力打造“大通護工”勞務品牌
24H熱點
超五成惠及民營經濟 青海稅惠賦能激發民營經濟...
青海能源集團:綠色數字化項目建設助力煤炭發展
【一宣三促·萬名干部下鄉】政策“落地”鄉村間 產...
【兩會特刊】構建新型能源體系 賦能高質量發展
【全國兩會特刊】“千兆西寧”煥發綠色新活力
【兩會特刊·青報觀察】解碼發展新動能 插上騰飛新...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青海產加速出青出海
【堅定信心 實干爭先】國家能源集團青海公司扎蘇合...
【堅定信心 實干爭先】青海首個“源網荷儲”低壓交...
【堅定信心 實干爭先】國家能源集團青海共和公司:...
熱點圖片
【兩會特刊·青報觀察】實干有“力度” 民生有“溫度” ——“牢記囑托、感恩奮進”系列述評之六
【兩會特刊·青報觀察...
【兩會特刊·今日關注】綠色綻沃野 農牧譜新篇
【兩會特刊·今日關注...
【兩會特刊·今日關注】合作社發展迎來又一個春天
【兩會特刊·今日關注...
【兩會特刊·黨報聯動】法治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兩會特刊·黨報聯動...
【全國兩會特刊】饗在青海 香江共融青海一“面”悅港心 千年技藝的現代表達
【全國兩會特刊】饗...
一號文件奏響上魯爾加鄉村振興樂章
一號文件奏響上魯爾...
體育課天天見 小身板日日練
體育課天天見 小身板...
青海省西寧市城東區“半邊天集市”激發女性創業熱情
青海省西寧市城東區...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兩會特別報道】青海:數字浪潮下的“融合”之道

青海日報
2025-03-10 07:57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兩會特別報道】青海:數字浪潮下的“融合”之道

青海日報
2025-03-10 07:57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兩會特別報道】青海:數字浪潮下的“融合”之道

  • 2025-03-10 07:57:27
  • 來源:青海日報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昆侖山巔的積雪映照著數字青海的璀璨圖景。這里沒有沿海地區密集的摩天大廈,卻用“數字天路”鏈起了鹽湖的智慧、風光的綠意、文旅的靈動和農牧的淳樸。青海產業“四地”在數字空間完成了融合與嬗變。青海在無數次實踐中成功證明:這片青藏高原且高且遠,但卻是以“數字化”為核心打造新質生產力的發生之地。

  踏浪數字化,一方面是青海緊跟新一輪產業變革的腳步;另一方面,也是高原在科技人才相對缺乏情況下,實現盤活家底的倒逼。

  “把數字化作為建設現代化新青海的必經之路,深度賦能各行各業發展。”這條攀登之路,既是青海對“國之大者”的堅定回答,更是數字浪潮下青海創造的發展新機遇。

1

茶卡鹽湖景區智能化小火車。張鵬 攝

  傳統產業“破繭”

  能源革命“筑基”

  在青藏高原的褶皺深處,一場以數字技術為支點的產業革命正悄然改寫“資源大省”的故事腳本。

  在柴達木盆地腹地的錫鐵山,調度員正在采礦調度指揮中心手握搖桿操控著自動放礦機和無人駕駛電機車,就像是在玩一種機械類的電腦單機游戲。隨著操縱桿的推動,自動放礦機精準無誤地將原礦倒進無人駕駛電機車,待所有車斗裝滿后,隨著搖桿的前推,無人駕駛電機車載著滿滿的原礦,經過環形車場,穩穩到達放礦口。

  在中國最大鹽湖察爾汗鹽湖,一艘艘5G智慧采鹽船在碧綠色的湖面上搖曳。遠處供給車間主控室內,一名技術人員正坐在電腦前操控紅外線遠程維護功能對采鹽船的核心動力系統、液壓系統等關鍵設備進行熱成像監測。目前,青海鹽湖股份的“5G+水采船”已經實現無人值守,通過數字控制按規定航線自動采收供礦。而在過去,一艘采鹽船的操作需要3個人24小時值守。

  青海正以傳統產業及優勢產業為突破口,將數字基因注入傳統工業血脈,數字化、智能化成為了企業、產業高效推進的利器。數字賦能不僅是生產方式的革新,更是青海資源觀念的顛覆,當數據成為“新礦藏”,青海正從“拼資源儲量”轉向“比算法精度”。

  當走進青海省智慧雙碳大數據中心,一個巨型大屏實現了全省446座電站集中監控,數字管控。當畫面切換到海拔4300多米的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村級光伏扶貧電站,透過鏡頭可以看到,狂風凜冽、大雪紛飛,不禁讓人感嘆,高海拔條件的艱苦。

  青?稍偕茉捶N類全、儲量大、分布廣,開發利用條件好,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在青海,不論是光伏、光熱還是風力發電,場站基本都地處高海拔、高寒缺氧、環境惡劣地區。是數字化,為青海能源發展解放人力,更提高效率!

  從“新能源超腦”,到無人機巡檢線路,再到區塊鏈賦能的“綠電溯源”平臺,是青海的能源優勢,吸引比亞迪、寧德時代、天合光能等巨頭共建零碳產業鏈。

  當下,當高原的風光通過數字電網轉化為“東數西算”的澎湃動能,青海又實現了“綠色+算力”的新布局,青海正在用清潔能源重描中國算力版圖,實踐證明生態脆弱地區也能實現高質量發展。

  當傳統產業與數字技術的“化學反應”,解開了高原資源型經濟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這種轉型并非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通過數據要素重構產業邏輯——當傳統產業從“經驗驅動”轉向“模型驅動”,當風光資源從“自然饋贈”升維為“數字資產”,青海探索的是一條生態脆弱地區“兩山轉化”的現代化新路。

2

卓乃湖邊5G基站。張鵬 攝

  生態文旅“蝶變”

  農牧產業“新生”

  三江源頭的碧水藍天間,數字技術正為這片土地注入全新內涵。在可可西里腹地,5G基站編織的“數字天網”,正在實時監測雪豹的足跡;茶卡鹽湖的“智慧大腦”,實現集約規劃、集成運行、流程管控,景區管理不用“人力”用“智力”;來青海旅游,一部手機就能暢游,通過“智游青海”平臺,游客可享受“游前、游中、游后”全鏈條智慧化服務……

  這些實踐昭示:青海的生態價值,正從“門票經濟”轉向“數字敘事”。

  除了旅游,在青海綠色農畜產業的數字化轉場也同樣驚艷。

  進入春季,到了搶抓高原本就短暫的播種黃金期,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過馬營鎮,一輛輛搭載了北斗導航的麥賽福格森MF3404拖拉機在田間自由行走,夜幕降臨也未停息。

  “依托自動導航系統,采取白天犁地,夜間播種,實現了24小時不間斷作業,縮短翻、壓、播的時間,達到蓄水保墑,提高了作物的出苗率。”青海省三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貴南草業公司三分公司經理李寶貴算了一筆賬:對比未安裝北斗導航的種植模式,同面積能節省青稞種子98.2噸,油菜種子72.2噸;與農業機械相結合,能提高作業效率20%,提高土地利用率3%—5%,減少駕駛員勞動強度,節省機手勞動支出25%。

  此外,在祁連草原的智慧牧場,牦牛佩戴的電子耳標實時上傳健康數據,不僅能實現牲畜的健康管理,還能實現肉質溯源;在河湟谷地的智慧化大棚里,濕度、采光、溫度等信息通過傳感器實時監測,農戶通過手機了解農作物種植信息。

  當高原農牧業從“看天吃飯”轉向“靠數增收”,青海青字號產品完成了從“地理標志”到“數字品牌”的驚險一躍。

  數字化轉型在生態與經濟的平衡木上“走”出了精妙舞步。青海的實踐表明:數字技術既能成為生態保護的“鐵柵欄”(如數字圍欄控制游客流量),又能化作價值轉化的“金鑰匙”。這種“數字杠桿”效應,不僅破解了生態功能區“保護與開發”的二元對立,更為高原高質量發展探尋了新出路。

3

青海鹽業公司數字化生產系統。張鵬 攝

  融合創新起勢

  發展迎接未來

  今天,在青藏高原的產業版圖上,一場跨界融合的數字交響已然奏響。

  從高原牧場的風,到AI算力的光。當全球崛起算力產業,但同時也被算力中心這只“能耗巨獸”所困擾時(一個大型數據中心的年耗電量堪比一座中小城市),青海以高原的冷涼以及高原的風、光和水破解了這道世紀難題。

  聯通(青海)綠電智算科技有限公司項目經理王曉蔚說:“青海的清潔能源占比達到94.23%,電力價格低,這里的氣候條件還能大幅降低數據中心冷卻能耗。”

  當全球算力競賽陷入“能耗焦慮”,青海用清潔能源的跨境融合馴服了這只巨獸,更打開了青海產業發展的新大門!

  然而,這種“跨界融通”在青海產業版圖上清晰可見:

  在察爾汗鹽湖,提鋰關鍵環節需要溫水的注入,而水的循環加熱,則在數字控制下通過光伏面板完成,實現了低能耗高效率,也完成了鹽湖化工與清潔能源的又一次合作;在西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南川工業園區的中國聯通三江源綠電智算融合示范園,一排排算力機柜在清潔能源的驅動下為全國智慧城市、數字政府、互聯網、教育科研、醫藥健康、智能終端等通用領域提供著算力服務;在被稱為“天空之鏡”的茶卡鹽湖以數字發展為線將生態旅游與數字化工廠完美結合,新發展下的工業旅游再次躍然紙上……

  縱觀青海在數字浪潮下的“融合”路徑,可以發現青海在產業與產業、行業與行業的交織下奏響了融合創新的最美旋律,同時也實現了“非對稱競爭”的破局:數清家底,攜手發展,打造“人無我有”的差異化優勢。

  總結青海的轉型發展之路,啟示在于:我國各地區高質量發展沒有標準答案,欠發達地區更需以“特色突圍”代替“跟隨戰略”,在數字浪潮中雕刻屬于自己的時代坐標。

作者 羋嶠
編輯:孔令磊
青海新聞網版權所有
2021中国大陆精品视频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