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近年來,西寧市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創新基層治理模式,聚焦各族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推動形成黨建引領、多元共治、服務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為促進民族團結、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環境提供了生動實踐。
黨建引領,建強民族團結“主陣地”。西寧市把基層黨組織作為夯實民族工作基礎,增強凝聚力、向心力的核心關鍵,把社區作為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重要陣地,在全市構建“黨建+社區石榴籽家園”工作體系。目前,已建成67家市級、167家縣區級“石榴籽家園”,成立“石榴籽”黨支部,形成“社區黨組織—樓院(棟)長—黨員先鋒—各族群眾”四級聯動機制,讓民族團結的根系深扎基層土壤。在社區設立“民族事務服務窗口”,打造“一家親”服務團,將一二級重度殘疾人納入“愛老幸福食堂”保障服務范圍,日就餐人數達210人;針對“雙減”政策后的教育需求,將“四點半課堂”升級為青少年社會實踐基地,實現“老有所養、幼有所育”的全周期關懷,進一步提升各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呼我應,構建基層治理“新閉環”。堅持創建為民,創建惠民,創建黨建引領“有訴必應馬上辦”工作機制,通過“接、派、辦、督、評、報”等環節閉環管理,辦理時限壓縮至1、3、7、11天,一般事項實際平均辦理時限壓縮至5天,累計解決7.4萬余件民生難題。為深化服務效能,將民族工作納入社區考評,開展“未訴先辦”行動,通過問卷調研、上門走訪等方式收集群眾意見,推動服務模式從“政府派單”向“群眾點單”轉變,各族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多元共治,繪就社區服務“同心圓”。創新構建“四方聯動”“五社協同”治理模式,通過社區黨組織、業委會、物業企業、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協同發力,實現全市社區綜合服務中心“一站式”服務全覆蓋,各族群眾對社區歸屬感明顯增強。如,城北區通過探索基層治理與物業有機融合發展的新模式,指導西寧隆聚物業管理公司在朝陽街道光明小區創建了“紅色物業”示范點,打造“紅色網格”。成立由黨員、網格長、樓長、志愿者、轄區單位組成的“紅色志愿”隊伍,建立了“隆情宜家服務站”,建成集黨員學習、居民休閑放松、業主協商議事為一體的“小區客廳”,定期召開居民決策聽證會、矛盾協調會和政務評議會,先后解決23件小區居民的難心事、揪心事。
就業賦能,激活共同富裕“新引擎”。探索打造“東城·共富工坊”區域品牌,將非遺傳承與就業增收深度融合,“伊蓮手工編織隊”在社區組織下,2024年累計培訓2000余人次青繡技藝,20名骨干成員實現月增收800元,年營業額突破35萬元,“指尖技藝”煥發共富活力。城東區東關大街黨工委通過成立“青海花兒卷卷商貿有限公司”,注冊“花兒卷卷”品牌商標,幫助23名低收入群眾實現就業增收,打通就業服務“最后一公里”;清真巷街道黨工委借勢“市井經濟”,在網紅打卡地下南關步行街,設立300余個特色攤位,經營千余種民族美食、手工藝品,帶動700余人就業。打造“東城共富工坊·零工e站”,以15分鐘服務圈為半徑,動態匹配崗位與勞動力需求,讓283名婦女通過“線上接單、家中做單”實現靈活就業,真正把“社區治理力”轉化為“群眾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