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記者 包拓業 報道)春回高原,萬物復蘇。在青海東部廣袤的田野上,一場由金融力量助推的春耕熱潮正蓬勃展開。截至3月末,青海省農商銀行系統累計投放春耕備耕貸款50.3億元,同比多增7.07億元,以101.49%的完成率超額兌現“金融保耕”承諾,為25.6萬戶農牧民播撒下豐收的希望。
早在冰雪未融的二月,青海農商銀行系統便啟動“春耕金融早春行動”。大通農商銀行組建15支調研分隊,深入23個鄉鎮摸排出4.2億元信貸需求;海東農商銀行建立“行長包片、經理駐村”機制,在樂都區馬營鄉馬蓮溝村,客戶經理帶著移動終端走進農戶侯有財家中,當日完成20萬元“農戶信用貸”發放,解了其購買良種、租賃農機的燃眉之急。“從申請到放款不到6小時,種子還沒播進地里,資金就先到了賬上!”手握新鮮到賬的貸款,侯有財在自家田頭展露笑顏。

在平均海拔超3000米的農牧交錯帶,尖扎農商銀行打造的“云端信貸工廠”大顯身手。通過衛星遙感測繪5.6萬畝耕地,系統自動生成種植戶貸款額度,牧民才讓東智在手機APP上傳草原承包證后,30萬元“牧草貸”即刻到賬。“以前騎馬去縣城,現在躺在帳篷里動動手指就行。”這位藏族漢子用貸款購置的自動化飼草加工設備,使養殖效率提升40%。據統計,全省67%的春耕貸款通過“人臉識別+電子簽章”實現“無接觸”辦理,審批時效壓縮至平均8小時。
針對青海獨特的農業生態,各家農商銀行創新推出47款定制化信貸產品。在“中國線椒之鄉”循化撒拉族自治縣,農商銀行創新“兩椒一核貸”,為832戶椒農發放8833萬元貸款,支持建成萬噸級辣椒加工生產線;共和農商銀行推出“牦;铙w質押貸”,牧民星長玉以48頭牦牛獲得20萬元貸款,趕在春耕前備足飼料和獸藥;湟中農商銀行則首創“農機共享貸”,農戶以“眾籌”方式獲得價值50萬元的聯合收割機,今春已開展跨區作業1.2萬畝。“就像用滴滴打農機,手機下單就能耕作自家田地。”種植大戶趙德明通過該產品規模擴大至300畝。

在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的戰略指引下,9.4億元專項信貸注入生態農業。門源回族自治縣油菜種植戶馬斌通過“青農云”平臺,不僅獲得30萬元低息貸款,還以碳積分兌換優惠利率,在萬畝油菜田中架設太陽能殺蟲燈;互助土族自治縣23家農業合作社憑借“綠色認證貸”,將8萬噸高原蔬菜送上粵港澳大灣區市民餐桌。更令人矚目的是“氣候指數保險貸”,當海東市遭遇倒春寒時,系統自動為受凍的5600畝冬小麥啟動三個月還款寬限期。
截至發稿時,青海農商銀行的“紅馬甲”服務隊仍奔波在田間,12.21億元農機貸助力春耕機械化率達91%,8.3億元高標準農田建設貸款筑起“旱澇保收田”,4萬份電子合同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精準溯源。這場金融與土地的“春天之約”,正將50億元信貸活水轉化為高原沃野的盎然生機,在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上寫下濃墨重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