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藏文網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文化旅游
以舞為媒 問道昆侖
——舞劇《昆侖問道》演出現場側記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倪曉穎
發布時間:2025-04-23 07:13:33
編輯:馬燕燕
QQ圖片20250423054940舞劇《昆侖問道》劇照。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4月22日,青海大劇院內座無虛席,舞劇《昆侖問道》的舞臺在觀眾屏息凝神的注視中緩緩拉開帷幕。這部以青藏公路建設與守護為敘事核心的作品,通過舞者的肢體語言與舞臺藝術的創新表達,將“兩路”精神的厚重與昆侖文化的深邃融為一體,為觀眾呈現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

  舞臺燈光漸亮,昆侖山的輪廓在紗幕投影中若隱若現。舞劇以虛實結合的手法,將神話傳說中的昆侖仙境與現實中的青藏高原交織呈現。主角路尋的回鄉之旅,既是個人情感的追尋,也是一場對“守護”精神的叩問。當神話中的西王母形象與當代道班工人的剪影在光影中重疊時,觀眾仿佛置身于歷史與當下的交匯點,感受“天路”精神的永恒力量。

  舞美設計巧妙運用象征性符號——蜿蜒的公路化作舞者手中的長綢,筑路工具被抽象為現代舞的肢體語言。舞臺中央的旋轉裝置時而化作雪山,時而變為道班工人的瞭望臺。配合燈光師王琦設計的冷暖色調切換,將筑路的艱辛與守護的溫情渲染得淋漓盡致。

  劇中,一段群舞令人動容。數十名舞者以匍匐、托舉的肢體動作,再現了70年前11萬軍民在海拔4000米的雪域高原開山筑路的場景。演員的呼吸聲與鼓點節奏交織,傳遞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兩路”精神內核,而女主角的獨舞則細膩刻畫了道班工人家庭的情感羈絆——她的手臂如風中的絲帶般顫動,既是對遠方筑路丈夫的思念,也是對“天路”使命的無聲堅守。

QQ圖片20250423054947舞劇《昆侖問道》劇照。王偉才 攝

  總導演孔德辛與郭海峰在創作中深挖昆侖文化的符號意義,將“守護”主題貫穿全劇。劇中融入青海非遺元素,如藏族舞蹈的顫膝動作與漢族古典舞的圓融身韻相結合,隱喻多民族共同守護高原的團結精神。作曲家呂亮的配樂以馬頭琴蒼涼旋律開篇,逐漸融入電子音效,形成傳統與現代的碰撞,呼應了“從神話到現實”的敘事結構。

  當演出進入尾聲,老年路尋與青年筑路人的身影在昆侖山巔隔空相望時,現場掌聲雷動。觀眾王凱感慨:“舞劇沒有刻意煽情,卻讓我想起父輩講述的青藏公路故事,那些沉默的奉獻者,終于有了藝術的回響。”

  在后臺,導演郭海峰透露了創作團隊的執著:為還原道班工人的勞作姿態,眾演員曾赴青藏公路實地采風,在零下20℃的環境中感受養路工的工作狀態。服裝設計師陽東霖采用粗麻布料與金屬裝飾相結合,既體現高原環境的粗糲,又賦予角色雕塑般的美感。

  “劇中融合當代舞與現實主義敘事,以極具張力的肢體語言和跨越時空的舞臺表達,再現了青藏公路建設中‘一鍬一鎬筑天路’的壯麗史詩,傳遞了跨越時代的信仰力量。”郭海峰表示,舞劇經過復排后,劇情更加緊湊,感官效果進一步提升。

  編劇劉春坦言:“我們不是在復述歷史,而是用舞蹈重構一代人的精神圖譜。”

  “我是土生土長的青海人,有幸參演《昆侖問道》并擔任路青一角。從今年3月起,我們團隊幾乎每天排練至凌晨兩三點,雖然辛苦,但特別自豪。”舞蹈演員旦增銀措笑著說。

  《昆侖問道》的成功,不僅在于其藝術形式的創新,更在于它讓“兩路”精神從歷史檔案中鮮活起來。“這部劇以小見大,通過描述一家人的堅守、奉獻與悲歡離合,詮釋‘兩路’精神,是‘昆侖文化品牌’的具象化表達,也是青海向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邁進的文化路標。”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廳文藝處處長付國棟表示。作為青海省傳承紅色文化、弘揚時代精神的重要文藝項目,《昆侖問道》的復排上演,不僅是對“兩路”精神的當代詮釋,更是一場跨越代際的信仰接力。

  當大幕落下,舞者以身體語言書寫的昆侖史詩,仍在觀眾心中久久回蕩。觀眾不僅欣賞了一場視覺盛宴,更經歷了一場跨越七十年的精神問道之旅。

推薦閱讀
吳曉軍在西寧市調研一季度經濟發展情況
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 吳曉軍主持
`2025“第一縷陽光”全球同拍中國年在青海啟動
青海省30名藥品安全社會監督員受聘上崗
全省新聞系列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人員的公示
2025年青海省全民閱讀優秀項目公示
青海祁連縣:招商引資春季攻勢全面展開
青海湟源縣以真金白銀全力支持春耕備耕
24H熱點
青藏集團公司加開多趟進出藏臨客
【堅定信心 實干爭先】攜程發布《五一旅游出行預測...
梨花一開農家樂 美麗鄉村添動能——青海民和縣隆治...
“書香潤河湟?閱啟新征程”2025年全民閱讀系列活...
青海省內首次舉辦音響實戰技能培訓
千米彩繪文化長卷在青海藏文化博物院展出
2025年“書香青!と耖喿x” 暨“掃黃打非”(版...
青海省首趟“銀發賞花旅游專列”開行
青海四月天 書香漫江源
“絲路光影·中國年節”第一縷陽光國際風情展開幕
熱點圖片
春花悄然綻放
春花悄然綻放
青海班瑪縣進入春耕時節
青海班瑪縣進入春耕時節
青藏公路旁藏野驢春日覓食顯生機
青藏公路旁藏野驢春...
【文化中國行】土族盤繡 驚艷時光
【文化中國行】土族...
【堅定信心 實干爭先】不負農時 忙春灌
【堅定信心 實干爭先...
續航提升的“幕后英雄”——超薄銅箔
續航提升的“幕后英...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政”能量托底,青海民企“放手去干”——推動青海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政”能量(三)
【新時代 新征程 新...
青海西寧:城東區以“練”備戰筑牢森林防火安全線
青海西寧:城東區以...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以舞為媒 問道昆侖
——舞劇《昆侖問道》演出現場側記

青海日報
2025-04-23 07:13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以舞為媒 問道昆侖
——舞劇《昆侖問道》演出現場側記

青海日報
2025-04-23 07:13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以舞為媒 問道昆侖
——舞劇《昆侖問道》演出現場側記

  • 2025-04-23 07:13:33
  • 來源:青海日報
QQ圖片20250423054940舞劇《昆侖問道》劇照。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4月22日,青海大劇院內座無虛席,舞劇《昆侖問道》的舞臺在觀眾屏息凝神的注視中緩緩拉開帷幕。這部以青藏公路建設與守護為敘事核心的作品,通過舞者的肢體語言與舞臺藝術的創新表達,將“兩路”精神的厚重與昆侖文化的深邃融為一體,為觀眾呈現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

  舞臺燈光漸亮,昆侖山的輪廓在紗幕投影中若隱若現。舞劇以虛實結合的手法,將神話傳說中的昆侖仙境與現實中的青藏高原交織呈現。主角路尋的回鄉之旅,既是個人情感的追尋,也是一場對“守護”精神的叩問。當神話中的西王母形象與當代道班工人的剪影在光影中重疊時,觀眾仿佛置身于歷史與當下的交匯點,感受“天路”精神的永恒力量。

  舞美設計巧妙運用象征性符號——蜿蜒的公路化作舞者手中的長綢,筑路工具被抽象為現代舞的肢體語言。舞臺中央的旋轉裝置時而化作雪山,時而變為道班工人的瞭望臺。配合燈光師王琦設計的冷暖色調切換,將筑路的艱辛與守護的溫情渲染得淋漓盡致。

  劇中,一段群舞令人動容。數十名舞者以匍匐、托舉的肢體動作,再現了70年前11萬軍民在海拔4000米的雪域高原開山筑路的場景。演員的呼吸聲與鼓點節奏交織,傳遞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兩路”精神內核,而女主角的獨舞則細膩刻畫了道班工人家庭的情感羈絆——她的手臂如風中的絲帶般顫動,既是對遠方筑路丈夫的思念,也是對“天路”使命的無聲堅守。

QQ圖片20250423054947舞劇《昆侖問道》劇照。王偉才 攝

  總導演孔德辛與郭海峰在創作中深挖昆侖文化的符號意義,將“守護”主題貫穿全劇。劇中融入青海非遺元素,如藏族舞蹈的顫膝動作與漢族古典舞的圓融身韻相結合,隱喻多民族共同守護高原的團結精神。作曲家呂亮的配樂以馬頭琴蒼涼旋律開篇,逐漸融入電子音效,形成傳統與現代的碰撞,呼應了“從神話到現實”的敘事結構。

  當演出進入尾聲,老年路尋與青年筑路人的身影在昆侖山巔隔空相望時,現場掌聲雷動。觀眾王凱感慨:“舞劇沒有刻意煽情,卻讓我想起父輩講述的青藏公路故事,那些沉默的奉獻者,終于有了藝術的回響。”

  在后臺,導演郭海峰透露了創作團隊的執著:為還原道班工人的勞作姿態,眾演員曾赴青藏公路實地采風,在零下20℃的環境中感受養路工的工作狀態。服裝設計師陽東霖采用粗麻布料與金屬裝飾相結合,既體現高原環境的粗糲,又賦予角色雕塑般的美感。

  “劇中融合當代舞與現實主義敘事,以極具張力的肢體語言和跨越時空的舞臺表達,再現了青藏公路建設中‘一鍬一鎬筑天路’的壯麗史詩,傳遞了跨越時代的信仰力量。”郭海峰表示,舞劇經過復排后,劇情更加緊湊,感官效果進一步提升。

  編劇劉春坦言:“我們不是在復述歷史,而是用舞蹈重構一代人的精神圖譜。”

  “我是土生土長的青海人,有幸參演《昆侖問道》并擔任路青一角。從今年3月起,我們團隊幾乎每天排練至凌晨兩三點,雖然辛苦,但特別自豪。”舞蹈演員旦增銀措笑著說。

  《昆侖問道》的成功,不僅在于其藝術形式的創新,更在于它讓“兩路”精神從歷史檔案中鮮活起來。“這部劇以小見大,通過描述一家人的堅守、奉獻與悲歡離合,詮釋‘兩路’精神,是‘昆侖文化品牌’的具象化表達,也是青海向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邁進的文化路標。”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廳文藝處處長付國棟表示。作為青海省傳承紅色文化、弘揚時代精神的重要文藝項目,《昆侖問道》的復排上演,不僅是對“兩路”精神的當代詮釋,更是一場跨越代際的信仰接力。

  當大幕落下,舞者以身體語言書寫的昆侖史詩,仍在觀眾心中久久回蕩。觀眾不僅欣賞了一場視覺盛宴,更經歷了一場跨越七十年的精神問道之旅。

作者 倪曉穎
編輯:馬燕燕
青海新聞網版權所有
2021中国大陆精品视频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