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900多棟大棚、100多公頃地,今年咱們出口的高原冷涼蔬菜可真不少!”
4月26日下午,在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見到鐵令梅時,她正在為了地里的事情忙得腳打后腦勺。聽記者問起今年的變化,這個種了10年蔬菜的合作社負責人眉眼間難掩驕傲。
鐵令梅的老家民和縣隆治鄉橋頭村地處半川水地區。2016年,性格豪爽、敢闖敢干的鐵令梅回鄉創業,創辦了民和縣光林種植專業合作社。從向日葵到小麥再到玉米、土豆,種植的作物越來越多,合作社的規模也越來越大,并在2018年聯合當地9家合作社成立了聯合社。每年,聯合社所產的蔬菜除了通過縣城開設的兩家蔬菜配送中心供應當地市場外,還以政府采購的形式,長期供應給民和縣第一中學、民和縣社會福利院等單位。

位于民和縣總堡鄉的總堡垣設施果蔬基地。殷之皓 攝
2021年,一次偶然的機會,鐵令梅前往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學習。聽說當地的枸杞一直在出口,這個“新農人”心里有了新念頭。
“我們的蔬菜品質那么好,不知道能不能賣到國外去?”
想法雖好,可鐵令梅心里清楚,一缺經驗,二缺設備,對于合作社來說,出口這條路,難!
其實,這并不僅僅是鐵令梅自己的打算。
最近幾年,乘著東西部協作的東風,民和縣錨定“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建設,立足資源、區位、產業優勢,全力打造高原冷涼供港(出口)蔬菜產業基地,目的就是推動農產品出口。

栽種辣椒苗。咸文靜 攝
轉機發生在2024年。
去年10月,青海蔬豐源農業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作為一家國家稅務總局積極協調引進,并由民和縣重點扶持的農業企業,這家公司集蔬菜種植、加工、銷售(出口)為一體,依托“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的模式,通過自營果蔬種植基地和各大果蔬種植基地訂單合作的方式,積極開拓國內、國際銷售市場。
眾所周知,山東是中國蔬菜的領頭羊。引進這樣有經驗的企業,必然會推動民和縣供港(出口)蔬菜基地的建設。但要將高原冷涼蔬菜出口到國外,對于這家來自山東的企業來說,也是一個全新的挑戰和機遇。
經過調研,公司負責人周游漸漸摸清了“底細”:一方面,民和光照強度高,晝夜溫差大,蔬菜品質過硬;另一方面,這里的蔬菜上市時,正好趕上東部沿海地區市場的空檔期,價格有保障。但“硬幣”的另一面,是當地蔬菜產業發展的短板:采摘期短,交通不便。

辣椒苗茁壯成長。咸文靜 攝
如何破題?
為了提升蔬菜的品質和競爭力,落地民和后,公司將目光放在了兩個板塊。除了承包總堡垣設施果蔬基地的900多棟大棚種植辣椒、西葫蘆、西紅柿外,還跟鐵令梅所負責的聯合社簽訂種植合同,由企業提供種、苗、肥、藥及全部技術指導,種植143.33公頃以辣椒、茄子、紅筍等為代表的供港(出口)露地蔬菜。
另一邊,經過幾個月的努力,今年3月份公司接到第一批訂單。29噸馬鈴薯順利銷往泰國,成為民和縣農產品邁向國際舞臺的關鍵一步。
馬鈴薯走出國門,在民和縣可真是“大姑娘上轎——頭一回”。這次嘗試讓鐵令梅堅定了信心。在她看來,這家公司不僅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更重要的是,它能為家鄉農產品搭建一座走向國際市場的橋梁。
“最近我們正在忙著育苗,除了辣椒苗在本地培育外,茄子、黃瓜等都在山東培育后運到民和。‘五一’過后,露天種植就陸續開始了!”周游說。
當然,和企業“手拉手”的不僅僅是鐵令梅。
在朋友的介紹下,來自甘肅省白銀市的雷雨注今年在總堡垣設施果蔬基地承包了18棟大棚。記者看到他時,他正忙著在大棚里種植辣椒苗。問起投入,他算了一筆賬。
“每棟大棚平均租金3000元,苗子900元左右,化肥需要1000元,還得算上人工、農藥。”
“那收入估計有多少?”
“保底的話,3000元到5000元。”說到這兒,雷雨注又補充道:“青海蔬豐源農業有限公司提供技術指導,還可以保價收購,銷路不發愁!”
你瞧,基地建設也好,走出國門也罷,在東西部協作的浪潮中,過去那些“難走的路”,因區域間的攜手互助,變得更寬了……
。▉碓矗呵嗪H請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