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五一”假期,當人們紛紛踏上旅途,尋找詩與遠方時,互助土族自治縣以其獨特的民俗文化魅力,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探秘。在這里,土族圈圈席、花兒會、土族婚俗等一系列精彩紛呈的活動,如同一顆顆璀璨的明珠,串聯起一場盛大的民俗狂歡,讓每一位游客沉醉其中,流連忘返。

輪子秋表演。攝影:王十梅
圈圈席:舌尖上的土族風情
5月1日,走進互助土族自治縣威遠鎮小莊村,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令人食指大動的土族圈圈席。
圈圈席是土族特有的設宴待客形式。土族群眾遇婚喪事時,會在場院等寬敞處用木板或門板支成簡易的長條桌,地鋪麥草,邀請賓客圍成一個大圈席地而坐就餐,故而得名圈圈席。如今,圈圈席不只局限于婚喪事時舉辦,而早已成為土族群眾招待八方游客的美食盛宴。
11時,在小莊村廣場上,用長條桌圍成的圈圈席旁邊,早早圍滿了前來一嘗土族美食的游客。隨著一道道美食上桌,大家紛紛拿出手機拍照或開直播。“這道‘背口袋’看著就好吃!”“翡翠攪團真是色香味俱全!”“這道涼拌鹿角草我沒吃過,一定要試試!”
當十五張桌子上擺滿各色菜肴后,圈圈席正式進入了高潮。大家紛紛拿著筷子,圍成一圈,順時針沿著圈圈席開始品嘗美食。很多外地游客也迅速融入其中,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溫暖。從蘭州到互助旅游的李欣雨說:“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這樣的宴席,覺得很新奇,也很好玩,土族美食也很好吃。”
小莊村黨支部書記王國龍說:“‘五一’假期,我們用土族特色的圈圈席迎接廣大游客,不僅想讓游客吃到土族美食,也想讓大家感受到土族百姓的熱情和土族民俗活動的魅力。”
在圈圈席上,大家一邊品嘗美食,一邊談天說地,不同地域的游客相互交流著對某道美食的感受。歡聲笑語中,土族的飲食文化就這樣生動地傳遞到了每一個人的心中。

花兒演唱。攝影:王十梅
花兒會:歌聲里的歲月長歌
在圈圈席告一段落后,花兒會拉開了帷幕。廣場上的游客,或站或坐,翹首以盼這場聽覺盛宴的開始。
不一會兒,五位身著艷麗土族服飾的花兒歌手登上了舞臺。她們的服飾色彩斑斕,繡工精美,每一處細節都彰顯著土族的獨特韻味。從《上去個高山望平川》到《情哥哥阿門不來了》,從《雪白的鴿子》到《好花兒迎來了春天》,從《妹妹的山丹花》到《拉仁布與吉門索》……在一位位花兒歌手的動情演唱下,一首首花兒在廣場上回蕩。這花兒唱出了人們對愛情的執著追求,也唱出了大家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贊美。周圍的游客都聽得十分入神,有的輕輕跟著節奏搖擺身體,有的則拿出手機記錄下這精彩的瞬間。
花兒會是土族傳承已久的重要文化活動,老一輩人從年輕時就開始唱花兒,花兒已經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花兒就是我們土族人的心聲,高興時唱,難過時也唱,一輩一輩就這么唱下來了?吹浆F在這么多年輕人和外地游客也喜歡聽,我打心眼里高興。”小莊村的葉老漢說。
花兒會持續了幾個小時,歌手們一首接一首地演唱著經典曲目,也不時加入一些新編的歌詞,讓古老的花兒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游客們沉浸在這美妙的歌聲中,仿佛穿越了時空,走進了土族人民的精神世界,感受到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與對未來的憧憬。

品嘗土族美食。攝影:王十梅
土族婚俗:傳統里的浪漫傳承
當花兒的余音還在空中縈繞,不遠處的土族故土園中,一場還原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土族婚禮”過程的土族婚俗婚禮現場演藝,又吸引了數百位游客駐足。
土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不僅將日常生活藝術化,就連婚禮也是在歡樂的歌舞中進行。演出現場,一位游客被隨機請上了舞臺,沉浸式地體驗了“土族新郎”的角色。婚禮在兩位土族阿姑把代表祝福的吉祥之水灑向觀眾后拉開了序幕。
首先是兩位能歌善舞的“納什金”(即娶親者)上場,他們在飲過迎親酒后,與現場的阿姑們一起跳起了“安召舞”。在新娘的閨房中,正在舉行改發儀式。改發時,新郎官要拿著梳子倒梳頭發三下,再梳新娘的頭發三下,代表結發夫妻永相伴。隨后迎親隊伍會帶著新娘到新郎家,接下來便是拜天地、謝媒等環節。
這場土族婚俗婚禮演藝,不僅是一場視覺與聽覺的盛宴,更是土族文化傳承的生動體現,F場觀眾紛紛表示,通過這場婚禮,對土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時也感受到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多元與魅力。
在觀看演出后,游客劉先生說:“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演出太有趣了!這次近距離地欣賞土族婚俗,感覺打開了一扇全新的文化大門。”
“五一”假期的互助土族自治縣,在土族圈圈席、花兒會、土族婚俗等一系列民俗活動的裝點下,成為了一個充滿歡樂與溫情的民俗大舞臺。游客們在這里收獲的不僅僅是視覺、聽覺、味覺上的滿足,更是一次對土族文化的深刻體驗與感悟。
互助土族故土園景區管委會副主任東國琴說:“‘五一’期間,我們為大家準備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希望來到互助的游客,不僅可以品嘗到美味的食物,欣賞到動人的歌舞,還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土族的傳統文化,感受到土族人民的熱情好客。”
。▉碓矗呵嗪H請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