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阿媽,你聊的時間不要太長,一會兒還要做檢查。”榮獲2025年全國勞動模范的多杰卓瑪,趁著從北京領獎回來后的短暫空閑時間,在家人的陪同下正在醫院對困擾她多年的疾病進行治療。病床上的多杰卓瑪打趣地說:“這些不爭氣的‘零部件’得要好好修一修啦!”
對于兒子昂秀來說,“爭氣”一詞是他印象中母親多杰卓瑪的形象。正如他所說:“在生病的這幾年里,阿媽沒斷過再帶鄉親大干一場的想法。一有機會就去了解市場、總結經驗,始終沒有放棄通過產業帶動,讓大家多掙些錢、把日子過得更好的念頭。”
“產品不能再只局限于眼前的牧區市場。”“生產方式不能再繼續用老辦法。”“產品的口味要考慮大城市市場。”在瑪沁鬧日崗多有限公司經營跌入低谷的這三四年時間里,多杰卓瑪走訪過果洛州相同的畜產品加工企業,也到過西寧、蘭州、成都等城市,了解過市場和消費群體的口味。“阿媽雖然很少和我談過這些事情,但我看得出她沒有放棄。”在兒子昂秀的眼里,母親多杰卓瑪就像是草原上倔強的牦牛,即使摔倒了也一樣會站起來繼續跑。
多杰卓瑪生活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大武鄉江前村,地處偏遠,長期以來,牧民一直沿襲著傳統的畜牧業生產方式,靠天養畜,生產效率低下,收入微薄且不穩定。1985年,就讀果洛州民族師范學校的多杰卓瑪,得知姨媽離世孩子沒人照顧,毅然決然放棄能走出農村、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的機會,重回草原過上游牧生活。
“回來是家庭的需要,但不是來延續老舊的生活方式。”在28年的游牧生活里,多杰卓瑪并未安于現狀。1987年,她通過投票選舉擔任起了江前村婦女小組組長。兩年后,她胸前的團徽被黨員徽章取代,成為村里最年輕的基層女黨員。在隨后的十多年時間里,多杰卓瑪相繼當選過村婦代會主任、村委會副主任等職。
“她以前一直說要改變方式,才能在牦牛身上掙到更多錢,但我們都半信半疑。”和村民華青多杰一樣,幾乎所有的村民都對多杰卓瑪這位把別人家事當自家事辦的村干部給予絕對認可。唯獨對打破傳統“自家管自家”的勞動生產方式,實行統一管理標準化放牧、統一銷售的想法,幾乎沒人贊同和響應。
“牛販子收牛,在不同的家里給的價不一樣,價格壓得很低,收到牛后又統一飼養一段時間才會出售。屠宰場把肉和皮子分開賣,不同部位的肉價也不同,到頭來,我們只是掙了一點辛苦錢。”發現“窮”因的多杰卓瑪,意識到必須擺脫現狀,決心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2010年,多杰卓瑪四處向親朋好友借錢,創辦了“瑪沁鬧日崗多有限公司”。她從自家牦牛養殖到加工做起示范,又“三顧茅廬”說服親戚朋友加盟。經過三年多時間,她成功說服23戶當地牧民加入,最終打造出“公司+農戶+產品+銷售”的經營模式,形成產、供、銷一體化的特色產業經濟鏈。
不懂經營,多杰卓瑪就想法套牛販子的話,了解基本流程和規律,還通過網絡搜集資料學習管理;不懂科學養殖,她積極參加各類養殖培訓,購買書籍自學技術,逐步探索出適合江前村現狀的經營發展模式。2013年,公司正式投入市場的酸奶、曲拉、酥油等農畜產品,以及生產加工的藏式點心、糖果,在瑪沁縣供不應求。在隨后的五年多時間里,累計產業分紅近40萬元。
“現在我們才知道,她的想法是對的。”江前村村民青排不僅在分紅中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還在多杰卓瑪的帶動下轉變了生產和生活觀念。牦牛交由公司統一養殖和管理后,家里解放出來的勞動力通過技能和就業培訓實現再就業,每年又能創收近6萬元。“按以前的方式,把全部牦牛賣了也掙不到這么多。”青排不由得感慨。
因前期未將目光投向更大市場,產品研發和生產忽視城市消費群體,企業如今陷入瓶頸。多杰卓瑪告訴記者,她正在籌措資金,準備重新打造生產線、研發新產品。和當年創業一樣,她將再度帶領江前村村民,去闖一片新天地,用勞動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碓矗呵嗪H請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