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立夏時的澤庫,嫩綠的牧草在微風中輕輕搖曳,處處洋溢著勃勃生機。5月5日,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寧秀鎮智格日村,藏族婦女完瑪卡著已經在蔬菜大棚和牧場間忙碌開來。她時而彎腰仔細查看菜葉上的蟲眼,時而踮起腳尖清點遠處牦牛的數量。陽光灑在她被曬得黝黑的臉上,晶瑩的汗珠順著脖頸滑落。
說起全國勞動模范這份沉甸甸的榮譽,完瑪卡著眼眶瞬間泛紅,卻又綻放出燦爛的笑容:“這份榮譽不屬于我一個人,是生我養我的這片土地教會我踏實耕耘,是鄉親們的信任給了我堅持的勇氣。”
2005年至2008年,隨著三江源生態保護工程全面推進,完瑪卡著一家率先響應政策,告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政府為搬遷牧民統一規劃建設磚瓦房舍,讓他們從流動的帳篷搬進安穩的新家。然而,生產生活方式的巨大轉變,也成了擺在牧民面前的新難題。
“以前為了多掙點錢,大家一股腦兒擴大牛羊養殖規模,牛羊數量遠遠超出草場的承受能力。結果草場被過度啃食,沙化退化越來越嚴重,牛羊吃不到好草,品質也跟著下降,收入反而減少了?梢患胰艘,只能硬著頭皮接著養,最后陷入越養越窮、生態越破壞的死胡同。”談及搬遷前的艱難處境,完瑪卡著眼中滿是痛惜,語氣里盡是無奈。
面對“減畜休牧”的政策號召,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完瑪卡著毫不猶豫帶頭響應,主動縮減養殖規模,讓自家27公頃草場卸下沉重的放牧負擔。
為填補減畜造成的收入缺口,完瑪卡著不等不靠、苦干實干,依托村里的牛羊半舍飼養殖項目,結合搬遷區交通便利、飼草料資源充沛的天然優勢,毅然摒棄“靠天養殖”的傳統模式,將發展重心轉向牛羊育肥產業。
每天天不亮,她就穿梭在圈舍間調配營養飼料;深夜里,仍打著手電觀察牲畜生長狀況。憑借科學的養殖方法與精細化管理,2022年冬季,她精心育肥的50只綿羊順利出欄,獲得6萬元左右的凈利潤,成功蹚出一條生態保護與增收致富雙贏的新路子。
為拓寬增收渠道,完瑪卡著緊緊抓住省農林科學院技術人員下鄉傳授蔬菜種植技術的寶貴機會,蹲在田埂邊認真聽講,筆記本上記滿辣椒育苗、茄子種植技巧等要點,遇到不懂的,就追著技術員請教,很快便掌握了科學種植方法。
“快看看我的大棚!”她笑著掀開暖棚門簾,蒸騰的熱氣裹挾著蔬果清香撲面而來。“除了自家吃,一年還能賣8600多元!”她自豪地說。
嘗到蔬菜種植的甜頭后,完瑪卡著并未止步。她把目光投向更廣闊的天地,依托家庭牧場培育繁殖良種牦牛。2024年,30頭良種牦牛出欄,帶來23萬余元收入。從傳統放牧到“種植+養殖”雙線發展,她用勞動改寫“靠天吃飯”的命運。
完瑪卡著深知,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晚上別閑著,都來我家學技術!”每當夜幕降臨,完瑪卡著的小院總會亮起燈光。她自費購買技術手冊,組織婦女夜校,手把手教鄉親們育苗、配種。脫貧戶索南措記得,自己第一次種植的黃瓜苗枯萎時,完瑪卡著蹲在地里一待就是三小時,“她不僅把自己培育的健壯菜苗分給我,還全程指導我澆水施肥,關懷備至,就像溫暖貼心的親姐姐。”
在完瑪卡著的不懈努力與示范引領下,全村牧戶的發展觀念悄然轉變,F在,全村群眾基本熟練掌握蔬菜種植技術與良種牦牛培育繁殖方法,拓寬了增收渠道,日子越過越紅火。
表彰大會上那句“打造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讓完瑪卡著心里更敞亮了。第二天她就翻出縣里的培訓通知,報了石雕班和烹飪班:“多學幾門手藝,帶著大伙再闖條新路!”
完瑪卡著以實干詮釋勞動真諦:“勞動不是一味苦干,而是緊跟黨的步伐,依托科學方法。”這位扎根草原的勞動模范,就像一朵堅韌的格;ǎ跁r代的春風里,綻放出屬于自己的耀眼光芒。
。▉碓矗呵嗪H請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