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城鄉社區是社會基層治理的重心,也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礎。社區也是黨和政府聯系、服務居民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既是社會治理的最末端,又是為民服務的最前沿。
近年來,西寧市城西區虎臺街道將基層黨建和社區治理有機結合,通過在小區打造“紅色堡壘”,激活“神經末梢”,讓組織在小區“建家”,服務在小區“安家”,著力把居民小區建設成宜居宜人的“幸福家園”。“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也正在悄然形成。

聚焦建強堡壘 織密“組織網”
居民千件事,小區一張網。“支部建在小區里,服務也就送到了家門口!小區黨支部通過黨建引領、多方參與,積極組織志愿服務、開展文化活動,讓居民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新西社區馨寧小區第二黨支部書記吳立新告訴記者。
小區雖小,卻連著千家萬戶。虎臺街道在推進市域治理工作過程中,圍繞“治理創新”和“服務升級”兩條主線,以黨建“一根針”牽引基層治理“千條線”,將黨支部“融”進小區,先后在6個城市社區組建78個小區黨支部,覆蓋157個小區樓院,并將3000余名直管黨員全部納入小區黨支部管理,暢通了黨組織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各城市社區持續在建強基層黨組織上用力、在提升治理能力上用勁、在為民辦事服務上用情,著力找準“小切口”,在做優為服務增溫、促治理提效這篇“大文章”的同時,也寫好了“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新篇章。
基層社會治理任務重、頭緒雜、難點多,僅僅依靠社區干部“單打獨斗”,難以應對紛繁復雜的民生問題。針對這一現狀,虎臺街道積極推動各方力量有機結合,致力于將社區治理從“獨角戲”變成“大合唱”,堅持“群眾的需求在哪里,陣地就覆蓋到哪里,服務就延伸到哪里”的目標導向。小區黨支部成立后,小區黨員在家門口有了組織,各小區黨支部通過業主微信群、黨員交流群、宣傳公示欄等方式發出倡議,號召黨員主動亮明身份、履行承諾,并參與小區治理。各社區先后打造了“移動辦公桌”“幸福鄰里匯”“七彩志愿服務”“南涼五花志愿服務”等為民服務品牌,真正實現將小區服務送到居民門口、走進群眾心坎。

聚焦多元參與 織牢“管理網”
走進海晏路社區海晏路38號院,居民們對小區這些年發生的變化贊不絕口。“小區環境變美了,鄰里關系也更加和諧,大家生活在一個小區就像一家人一樣!”居民韓玉芬說,過去居民反映的問題,業委會解決不了,物業公司不接招,最終變成了爛攤子,有時候小問題還會拖成大問題,現在居民有問題,社區第一時間出面,積極協調幫助解決,居民幸福感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提升。
海晏路38號院建成于1994年,是虎臺街道46個老舊三無小區之一,建成后一直沒有物業和業委會,環境臟亂差、居民矛盾多。聚焦老舊三無小區“看得見的管不著,管得著的看不見”問題,社區堅持共建共治共享,推行“4+N”聯席會議制度,整合社區黨委、小區黨支部、業委會、物業企業和駐區職能部門、“穿警服的社區副書記”、在職黨員、“兩代表一委員”、網格員、“紅袖標”等治理力量,每月開展“聽鄰說事、請鄰議事、幫鄰辦事、讓鄰知事、由鄰評事”工作,讓相關各方由“背對背”到“面對面”,合力改善社區生活環境、基礎設施等,成功營造了平安和美“新”社區。
除此之外,各社區黨組織還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對社區直管黨員設崗定責、踐行承諾,設置了政策宣傳、志愿服務、衛生整治、巡查監督、便民服務等服務崗位。同時,還開展“雙進雙聯四服務”“黨員入格一網兜底”活動,建立“工作在單位、活動在社區、奉獻雙崗位”的長效機制,1200余名在職黨員走進社區,主動參與社區文明創建、糾紛調解、弱勢幫扶、平安防控、政策宣傳、矛盾化解、隱患排查等工作,爭做社區示范者、志愿者、帶動者。
樓道里許久不亮的燈修好了、損壞的外墻被粉飾一新了、堆積的雜物終于清理了……一件件瑣事,通過共商、共議、共治得到了有效解決。

聚焦聯防聯控 織實“安全網”
平安是極重要的民生。在虎臺街道大街小巷和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隨處可見這樣一群“紅袖標”,他們穿梭在賓館、餐館、酒吧、燒烤攤等場所開展安全巡控、隱患排查、防范宣傳、清理整治、便民服務……他們就是“紅袖標巡邏隊”。
網格化是治理規模的細化,也是城市微觀治理的體現,在優化基層治理體系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街道社區全面構建起聯防聯控、群防群控的社會治安防線,采取“網中有格、格中有人、人人負責”的網格化管理,在轄區共劃分100個網格,成立網格黨小組41個,打通了社區治理“經脈”,形成了“街道—社區—小區—樓道—戶”全域網格治理,通過小網格撬動大治理,讓群防群治力量動起來,基層治理“活”起來,使基層治理更加有力、警網融合更加完善、服務群眾更加到位,共同構筑起了居民安全的“防護墻”。
各社區學習借鑒“街鄉吹哨、部門報到”經驗和新時代“楓橋經驗”,把需求的“哨子”交給群眾,把解決的“擔子”留給社區,將城管、民政、社保等部門職責“聯起來”,黨務、政務、商務等事務要素“聚起來”,采取“黨群議事廳”“居民議事會”“民情懇談會”“樓院板凳會”等多種方式,實現了“民事民提、民事民議、民事民決、民事民評”。
同時,社區通過設立“民情懇談室”“書記接待日”,廣泛征詢低保申請、文明創建、環境衛生、物業管理、愛老服務等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真正實現了民情溝通無遺漏、服務群眾零距離。
如今,鄰里間不和諧的因素越來越少了,居民與社區的距離也越來越近了,城市更有溫度、社會更具認同、居民更加幸福。

聚焦群眾需求 織密“服務網”
一個書包、一本詞典、一輛輪椅、一袋米面……物品雖小,但飽含著轄區群眾對改善生活、向往未來的期待。不久前,西寧行知小學二年級(2)班丁有紅小朋友盼望能夠有一支鋼筆,寫出一手漂亮的字體,獲得更優異的學習成績。西寧熊貓館景區管理有限公司黨員姚鑫認領了這個“微心愿”,為她送上盼望許久的鋼筆,幫她圓夢。
社會治理,說到底,就是對人的服務和治理。“解群眾之難,紓百姓之憂”,只有把群眾的需求當成“指南針”,才能把事情辦到群眾心窩里。一個個“微心愿”的實現、一件件“關鍵小事”的解決讓群眾感受到幸福“滿格”。而這,正是基層治理轉化為為民服務的生動實踐。
服務好群眾是加強基層社會治理的最好方式;⑴_街道各社區堅持把滿足轄區群眾需求作為服務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建立資源清單、服務清單、需求清單和“微心愿”墻,形成群眾“點單”、街道村社“派單”、在職黨員“領單”的工作回路,實現“點對點”精準高效服務。社區普遍建立和完善了辦事指南和工作流程,將審批內容、辦理程序、申報條件、辦理方式等進行公示公開,并制作溫馨提示連心卡,讓前來辦事的群眾對各項辦事程序一目了然,提高了辦事效率,讓居民在“家門口”共享便利服務。
除此之外,各社區采取錯時服務、上門服務、延時服務等方式,實現服務群眾無縫對接,讓群眾享受到更加優質、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務,把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變成“最美零距離”。近年來,解決了防盜門更換、小區垃圾分類、粉刷樓道墻面、維修排水管網、老舊小區改造等群眾急難愁盼問題130余件,實現群眾微心愿800余個。持續推進黨建引領“有訴必應馬上辦”工作機制,解決12345政務服務熱線反饋問題1100余件……一個個民生亮點,一項項民生成就,正是基層治理這項“大工程”中關于“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生動注腳,它們共同匯聚成不斷上揚的幸福曲線,展現出群眾越來越美好的幸福生活。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