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藏文網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黨風廉政
【關注】織密社區治理“一張網” 奏響幸福生活“合奏曲”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喬 欣 徐志濤
發布時間:2025-05-08 07:38:18
編輯:李娜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城鄉社區是社會基層治理的重心,也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礎。社區也是黨和政府聯系、服務居民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既是社會治理的最末端,又是為民服務的最前沿。

  近年來,西寧市城西區虎臺街道將基層黨建和社區治理有機結合,通過在小區打造“紅色堡壘”,激活“神經末梢”,讓組織在小區“建家”,服務在小區“安家”,著力把居民小區建設成宜居宜人的“幸福家園”。“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也正在悄然形成。

社區“居民議事會”正在聽取并討論居民意見建議。圖片由西寧市城西區虎臺街道提供

  聚焦建強堡壘 織密“組織網”

  居民千件事,小區一張網。“支部建在小區里,服務也就送到了家門口!小區黨支部通過黨建引領、多方參與,積極組織志愿服務、開展文化活動,讓居民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新西社區馨寧小區第二黨支部書記吳立新告訴記者。

  小區雖小,卻連著千家萬戶。虎臺街道在推進市域治理工作過程中,圍繞“治理創新”和“服務升級”兩條主線,以黨建“一根針”牽引基層治理“千條線”,將黨支部“融”進小區,先后在6個城市社區組建78個小區黨支部,覆蓋157個小區樓院,并將3000余名直管黨員全部納入小區黨支部管理,暢通了黨組織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各城市社區持續在建強基層黨組織上用力、在提升治理能力上用勁、在為民辦事服務上用情,著力找準“小切口”,在做優為服務增溫、促治理提效這篇“大文章”的同時,也寫好了“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新篇章。

  基層社會治理任務重、頭緒雜、難點多,僅僅依靠社區干部“單打獨斗”,難以應對紛繁復雜的民生問題。針對這一現狀,虎臺街道積極推動各方力量有機結合,致力于將社區治理從“獨角戲”變成“大合唱”,堅持“群眾的需求在哪里,陣地就覆蓋到哪里,服務就延伸到哪里”的目標導向。小區黨支部成立后,小區黨員在家門口有了組織,各小區黨支部通過業主微信群、黨員交流群、宣傳公示欄等方式發出倡議,號召黨員主動亮明身份、履行承諾,并參與小區治理。各社區先后打造了“移動辦公桌”“幸福鄰里匯”“七彩志愿服務”“南涼五花志愿服務”等為民服務品牌,真正實現將小區服務送到居民門口、走進群眾心坎。

社區工作者在轄區開展走訪慰問活動。圖片由西寧市城西區虎臺街道提供

  聚焦多元參與 織牢“管理網”

  走進海晏路社區海晏路38號院,居民們對小區這些年發生的變化贊不絕口。“小區環境變美了,鄰里關系也更加和諧,大家生活在一個小區就像一家人一樣!”居民韓玉芬說,過去居民反映的問題,業委會解決不了,物業公司不接招,最終變成了爛攤子,有時候小問題還會拖成大問題,現在居民有問題,社區第一時間出面,積極協調幫助解決,居民幸福感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提升。

  海晏路38號院建成于1994年,是虎臺街道46個老舊三無小區之一,建成后一直沒有物業和業委會,環境臟亂差、居民矛盾多。聚焦老舊三無小區“看得見的管不著,管得著的看不見”問題,社區堅持共建共治共享,推行“4+N”聯席會議制度,整合社區黨委、小區黨支部、業委會、物業企業和駐區職能部門、“穿警服的社區副書記”、在職黨員、“兩代表一委員”、網格員、“紅袖標”等治理力量,每月開展“聽鄰說事、請鄰議事、幫鄰辦事、讓鄰知事、由鄰評事”工作,讓相關各方由“背對背”到“面對面”,合力改善社區生活環境、基礎設施等,成功營造了平安和美“新”社區。

  除此之外,各社區黨組織還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對社區直管黨員設崗定責、踐行承諾,設置了政策宣傳、志愿服務、衛生整治、巡查監督、便民服務等服務崗位。同時,還開展“雙進雙聯四服務”“黨員入格一網兜底”活動,建立“工作在單位、活動在社區、奉獻雙崗位”的長效機制,1200余名在職黨員走進社區,主動參與社區文明創建、糾紛調解、弱勢幫扶、平安防控、政策宣傳、矛盾化解、隱患排查等工作,爭做社區示范者、志愿者、帶動者。

  樓道里許久不亮的燈修好了、損壞的外墻被粉飾一新了、堆積的雜物終于清理了……一件件瑣事,通過共商、共議、共治得到了有效解決。

社區工作者在轄區走訪入戶時和居民一起包餃子。圖片由西寧市城西區虎臺街道提供

  聚焦聯防聯控 織實“安全網”

  平安是極重要的民生。在虎臺街道大街小巷和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隨處可見這樣一群“紅袖標”,他們穿梭在賓館、餐館、酒吧、燒烤攤等場所開展安全巡控、隱患排查、防范宣傳、清理整治、便民服務……他們就是“紅袖標巡邏隊”。

  網格化是治理規模的細化,也是城市微觀治理的體現,在優化基層治理體系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街道社區全面構建起聯防聯控、群防群控的社會治安防線,采取“網中有格、格中有人、人人負責”的網格化管理,在轄區共劃分100個網格,成立網格黨小組41個,打通了社區治理“經脈”,形成了“街道—社區—小區—樓道—戶”全域網格治理,通過小網格撬動大治理,讓群防群治力量動起來,基層治理“活”起來,使基層治理更加有力、警網融合更加完善、服務群眾更加到位,共同構筑起了居民安全的“防護墻”。

  各社區學習借鑒“街鄉吹哨、部門報到”經驗和新時代“楓橋經驗”,把需求的“哨子”交給群眾,把解決的“擔子”留給社區,將城管、民政、社保等部門職責“聯起來”,黨務、政務、商務等事務要素“聚起來”,采取“黨群議事廳”“居民議事會”“民情懇談會”“樓院板凳會”等多種方式,實現了“民事民提、民事民議、民事民決、民事民評”。

  同時,社區通過設立“民情懇談室”“書記接待日”,廣泛征詢低保申請、文明創建、環境衛生、物業管理、愛老服務等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真正實現了民情溝通無遺漏、服務群眾零距離。

  如今,鄰里間不和諧的因素越來越少了,居民與社區的距離也越來越近了,城市更有溫度、社會更具認同、居民更加幸福。

社區網格員正在為居民宣傳垃圾分類相關知識和常識。圖片由西寧市城西區虎臺街道提供

  聚焦群眾需求 織密“服務網”

  一個書包、一本詞典、一輛輪椅、一袋米面……物品雖小,但飽含著轄區群眾對改善生活、向往未來的期待。不久前,西寧行知小學二年級(2)班丁有紅小朋友盼望能夠有一支鋼筆,寫出一手漂亮的字體,獲得更優異的學習成績。西寧熊貓館景區管理有限公司黨員姚鑫認領了這個“微心愿”,為她送上盼望許久的鋼筆,幫她圓夢。

  社會治理,說到底,就是對人的服務和治理。“解群眾之難,紓百姓之憂”,只有把群眾的需求當成“指南針”,才能把事情辦到群眾心窩里。一個個“微心愿”的實現、一件件“關鍵小事”的解決讓群眾感受到幸福“滿格”。而這,正是基層治理轉化為為民服務的生動實踐。

  服務好群眾是加強基層社會治理的最好方式;⑴_街道各社區堅持把滿足轄區群眾需求作為服務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建立資源清單、服務清單、需求清單和“微心愿”墻,形成群眾“點單”、街道村社“派單”、在職黨員“領單”的工作回路,實現“點對點”精準高效服務。社區普遍建立和完善了辦事指南和工作流程,將審批內容、辦理程序、申報條件、辦理方式等進行公示公開,并制作溫馨提示連心卡,讓前來辦事的群眾對各項辦事程序一目了然,提高了辦事效率,讓居民在“家門口”共享便利服務。

  除此之外,各社區采取錯時服務、上門服務、延時服務等方式,實現服務群眾無縫對接,讓群眾享受到更加優質、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務,把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變成“最美零距離”。近年來,解決了防盜門更換、小區垃圾分類、粉刷樓道墻面、維修排水管網、老舊小區改造等群眾急難愁盼問題130余件,實現群眾微心愿800余個。持續推進黨建引領“有訴必應馬上辦”工作機制,解決12345政務服務熱線反饋問題1100余件……一個個民生亮點,一項項民生成就,正是基層治理這項“大工程”中關于“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生動注腳,它們共同匯聚成不斷上揚的幸福曲線,展現出群眾越來越美好的幸福生活。

 。▉碓矗呵嗪H請螅    

推薦閱讀
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 吳曉軍主持
吳曉軍羅東川會見我省全國勞動模范
`2025“第一縷陽光”全球同拍中國年在青海啟動
青海省30名藥品安全社會監督員受聘上崗
全省新聞系列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人員的公示
2025年青海省全民閱讀優秀項目公示
西寧:多輪驅動激發“五一”消費活力
"五一"假期 海北文旅市場交出亮眼"成績單"
24H熱點
【省直機關“四強”黨支部建設巡禮】省委辦公...
【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黨紀看黨風 黨風...
【先鋒力量】“清廉地標”引領 廉潔家風新風尚
省紀委監委通報8起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典型問題
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旦增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
2025年3月全省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情況通報
【先鋒力量】創新“有訴必應馬上辦” 讓群眾心頭事...
【先鋒力量】小支點撬動基層治理大能量
【黨旗領航】基層治理“小陣地” 托起民生“大幸!
【正風肅紀在身邊】“清廉村社”治理展鄉村振興新顏
熱點圖片
【鏡觀】“幸福食堂”吃出“幸福滋味”
【鏡觀】“幸福食堂...
【文化中國行】穿越時光年輪 勾勒文明圖鑒
【文化中國行】穿越...
【中國夢·勞動美——凝心鑄魂跟黨走 團結奮斗新征程】礫土上的齒輪與星子——記中國石油青海油田井下作業公司技能專家、首席技師吳正銀
【中國夢·勞動美——...
讓學生身上有汗 眼里有光 腳下有力
讓學生身上有汗 眼里...
“五一”假期期間 青海機場公司旅客運輸量創歷史新高
“五一”假期期間 青...
青海五一文旅市場實現“雙增長”接待游客344.37萬人次 旅游總收入14.6億元
青海五一文旅市場實...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激活內生動力 鍛造新質生產力高原樣本——推動青海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政”能量(四)
【新時代 新征程 新...
第二屆“青超聯賽”球隊在多巴基地集結
第二屆“青超聯賽”...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關注】織密社區治理“一張網” 奏響幸福生活“合奏曲”

青海日報
2025-05-08 07:38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關注】織密社區治理“一張網” 奏響幸福生活“合奏曲”

青海日報
2025-05-08 07:38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關注】織密社區治理“一張網” 奏響幸福生活“合奏曲”

  • 2025-05-08 07:38:18
  • 來源:青海日報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城鄉社區是社會基層治理的重心,也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礎。社區也是黨和政府聯系、服務居民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既是社會治理的最末端,又是為民服務的最前沿。

  近年來,西寧市城西區虎臺街道將基層黨建和社區治理有機結合,通過在小區打造“紅色堡壘”,激活“神經末梢”,讓組織在小區“建家”,服務在小區“安家”,著力把居民小區建設成宜居宜人的“幸福家園”。“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也正在悄然形成。

社區“居民議事會”正在聽取并討論居民意見建議。圖片由西寧市城西區虎臺街道提供

  聚焦建強堡壘 織密“組織網”

  居民千件事,小區一張網。“支部建在小區里,服務也就送到了家門口!小區黨支部通過黨建引領、多方參與,積極組織志愿服務、開展文化活動,讓居民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新西社區馨寧小區第二黨支部書記吳立新告訴記者。

  小區雖小,卻連著千家萬戶。虎臺街道在推進市域治理工作過程中,圍繞“治理創新”和“服務升級”兩條主線,以黨建“一根針”牽引基層治理“千條線”,將黨支部“融”進小區,先后在6個城市社區組建78個小區黨支部,覆蓋157個小區樓院,并將3000余名直管黨員全部納入小區黨支部管理,暢通了黨組織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各城市社區持續在建強基層黨組織上用力、在提升治理能力上用勁、在為民辦事服務上用情,著力找準“小切口”,在做優為服務增溫、促治理提效這篇“大文章”的同時,也寫好了“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新篇章。

  基層社會治理任務重、頭緒雜、難點多,僅僅依靠社區干部“單打獨斗”,難以應對紛繁復雜的民生問題。針對這一現狀,虎臺街道積極推動各方力量有機結合,致力于將社區治理從“獨角戲”變成“大合唱”,堅持“群眾的需求在哪里,陣地就覆蓋到哪里,服務就延伸到哪里”的目標導向。小區黨支部成立后,小區黨員在家門口有了組織,各小區黨支部通過業主微信群、黨員交流群、宣傳公示欄等方式發出倡議,號召黨員主動亮明身份、履行承諾,并參與小區治理。各社區先后打造了“移動辦公桌”“幸福鄰里匯”“七彩志愿服務”“南涼五花志愿服務”等為民服務品牌,真正實現將小區服務送到居民門口、走進群眾心坎。

社區工作者在轄區開展走訪慰問活動。圖片由西寧市城西區虎臺街道提供

  聚焦多元參與 織牢“管理網”

  走進海晏路社區海晏路38號院,居民們對小區這些年發生的變化贊不絕口。“小區環境變美了,鄰里關系也更加和諧,大家生活在一個小區就像一家人一樣!”居民韓玉芬說,過去居民反映的問題,業委會解決不了,物業公司不接招,最終變成了爛攤子,有時候小問題還會拖成大問題,現在居民有問題,社區第一時間出面,積極協調幫助解決,居民幸福感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提升。

  海晏路38號院建成于1994年,是虎臺街道46個老舊三無小區之一,建成后一直沒有物業和業委會,環境臟亂差、居民矛盾多。聚焦老舊三無小區“看得見的管不著,管得著的看不見”問題,社區堅持共建共治共享,推行“4+N”聯席會議制度,整合社區黨委、小區黨支部、業委會、物業企業和駐區職能部門、“穿警服的社區副書記”、在職黨員、“兩代表一委員”、網格員、“紅袖標”等治理力量,每月開展“聽鄰說事、請鄰議事、幫鄰辦事、讓鄰知事、由鄰評事”工作,讓相關各方由“背對背”到“面對面”,合力改善社區生活環境、基礎設施等,成功營造了平安和美“新”社區。

  除此之外,各社區黨組織還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對社區直管黨員設崗定責、踐行承諾,設置了政策宣傳、志愿服務、衛生整治、巡查監督、便民服務等服務崗位。同時,還開展“雙進雙聯四服務”“黨員入格一網兜底”活動,建立“工作在單位、活動在社區、奉獻雙崗位”的長效機制,1200余名在職黨員走進社區,主動參與社區文明創建、糾紛調解、弱勢幫扶、平安防控、政策宣傳、矛盾化解、隱患排查等工作,爭做社區示范者、志愿者、帶動者。

  樓道里許久不亮的燈修好了、損壞的外墻被粉飾一新了、堆積的雜物終于清理了……一件件瑣事,通過共商、共議、共治得到了有效解決。

社區工作者在轄區走訪入戶時和居民一起包餃子。圖片由西寧市城西區虎臺街道提供

  聚焦聯防聯控 織實“安全網”

  平安是極重要的民生。在虎臺街道大街小巷和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隨處可見這樣一群“紅袖標”,他們穿梭在賓館、餐館、酒吧、燒烤攤等場所開展安全巡控、隱患排查、防范宣傳、清理整治、便民服務……他們就是“紅袖標巡邏隊”。

  網格化是治理規模的細化,也是城市微觀治理的體現,在優化基層治理體系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街道社區全面構建起聯防聯控、群防群控的社會治安防線,采取“網中有格、格中有人、人人負責”的網格化管理,在轄區共劃分100個網格,成立網格黨小組41個,打通了社區治理“經脈”,形成了“街道—社區—小區—樓道—戶”全域網格治理,通過小網格撬動大治理,讓群防群治力量動起來,基層治理“活”起來,使基層治理更加有力、警網融合更加完善、服務群眾更加到位,共同構筑起了居民安全的“防護墻”。

  各社區學習借鑒“街鄉吹哨、部門報到”經驗和新時代“楓橋經驗”,把需求的“哨子”交給群眾,把解決的“擔子”留給社區,將城管、民政、社保等部門職責“聯起來”,黨務、政務、商務等事務要素“聚起來”,采取“黨群議事廳”“居民議事會”“民情懇談會”“樓院板凳會”等多種方式,實現了“民事民提、民事民議、民事民決、民事民評”。

  同時,社區通過設立“民情懇談室”“書記接待日”,廣泛征詢低保申請、文明創建、環境衛生、物業管理、愛老服務等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真正實現了民情溝通無遺漏、服務群眾零距離。

  如今,鄰里間不和諧的因素越來越少了,居民與社區的距離也越來越近了,城市更有溫度、社會更具認同、居民更加幸福。

社區網格員正在為居民宣傳垃圾分類相關知識和常識。圖片由西寧市城西區虎臺街道提供

  聚焦群眾需求 織密“服務網”

  一個書包、一本詞典、一輛輪椅、一袋米面……物品雖小,但飽含著轄區群眾對改善生活、向往未來的期待。不久前,西寧行知小學二年級(2)班丁有紅小朋友盼望能夠有一支鋼筆,寫出一手漂亮的字體,獲得更優異的學習成績。西寧熊貓館景區管理有限公司黨員姚鑫認領了這個“微心愿”,為她送上盼望許久的鋼筆,幫她圓夢。

  社會治理,說到底,就是對人的服務和治理。“解群眾之難,紓百姓之憂”,只有把群眾的需求當成“指南針”,才能把事情辦到群眾心窩里。一個個“微心愿”的實現、一件件“關鍵小事”的解決讓群眾感受到幸福“滿格”。而這,正是基層治理轉化為為民服務的生動實踐。

  服務好群眾是加強基層社會治理的最好方式;⑴_街道各社區堅持把滿足轄區群眾需求作為服務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建立資源清單、服務清單、需求清單和“微心愿”墻,形成群眾“點單”、街道村社“派單”、在職黨員“領單”的工作回路,實現“點對點”精準高效服務。社區普遍建立和完善了辦事指南和工作流程,將審批內容、辦理程序、申報條件、辦理方式等進行公示公開,并制作溫馨提示連心卡,讓前來辦事的群眾對各項辦事程序一目了然,提高了辦事效率,讓居民在“家門口”共享便利服務。

  除此之外,各社區采取錯時服務、上門服務、延時服務等方式,實現服務群眾無縫對接,讓群眾享受到更加優質、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務,把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變成“最美零距離”。近年來,解決了防盜門更換、小區垃圾分類、粉刷樓道墻面、維修排水管網、老舊小區改造等群眾急難愁盼問題130余件,實現群眾微心愿800余個。持續推進黨建引領“有訴必應馬上辦”工作機制,解決12345政務服務熱線反饋問題1100余件……一個個民生亮點,一項項民生成就,正是基層治理這項“大工程”中關于“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生動注腳,它們共同匯聚成不斷上揚的幸福曲線,展現出群眾越來越美好的幸福生活。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 喬 欣 徐志濤
編輯:李娜
青海新聞網版權所有
2021中国大陆精品视频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