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和午后時分,在我市平安縣廣場上,總能看見一位左手提著一個自制的水桶,右手握著一支大毛筆,以大地為紙、以清水為墨在地上揮灑自如的老人。
只見他起筆熟練,行筆流暢,收筆自如……片刻間,一行行剛勁有力的大字便躍然地上。老人興致勃勃地書寫著,不斷引來周圍人們的駐足欣賞,成為平安縣廣場上一道獨特的風景。從省城來平安出差的丁先生看到老人在廣場上寫毛筆字,也前來觀看,還不時與老人聊天。丁先生告訴記者,在西寧許多廣場上都有一些在廣場上寫毛筆字的老人,而這位老人與眾不同,因為他的毛筆不加長,只有20多厘米,多次的下蹲、起身,這對老人的腰力鍛煉是種挑戰。
在與老人的交談中得知,老人名叫謝子漢,現年75歲,樂都區瞿曇鎮人,2000年隨兒子來到平安縣安家落戶,一邊幫兒子照顧小孫女,一邊在廣場練習書法。老人說,在廣場上練習寫毛筆字,已經成了他生命中無法割舍的一部分。
鐘愛毛筆 一提就是一生
在老人的家中放著幾幅他書寫的毛筆字,字體蒼勁有力。欣賞著老人的書法,聽著老人慢悠悠地講述著自己的人生:從六七歲時進入學校讀書起,父親就對我在寫字上的要求特別嚴格,加上當時上學時的老師是我的叔叔,所以從那時起就開始了寫毛筆字的生涯。記得當時由于貪玩,在黑板角上寫下一個“怕”字。上課時被老師發現,老師覺得這個字好看,就讓我“引格子”(在黑板上寫下字,讓其他同學臨摹,類似于字帖),“引格子”雖然是個累活,但我很高興。
進入樂都師范學校上學后,學習之余他便練習在大紙上寫毛筆字,班主任也注意到他的愛好,幫他找一些字帖練習,并推薦他參加縣上的學生書法比賽。由于歷史原因,老人沒能在師范學校順利畢業。從學校步入社會后,他便開始了長達8年的生產隊保管工作,之后又在村里干過隊長、會計等工作、在工作之余他也不忘練習書法,當時村里所有的橫幅、標語都是出自他手。這些關于毛筆的點滴,老人現在回憶起來,仍然歷歷在目。
搬到平安后,也沒有談心的朋友,老人又不愿意打牌跳舞,所以老人繼續拿起了毛筆。說著老人從口袋里掏出一個小本子, “為了繼續練習書法,我用白紙訂了這個小本子,從書上摘一些唐詩,每天都早早起床背一些唐詩,現在已經背會了200多首。”小本上整整齊齊地寫著老人用毛筆寫的唐詩。
老人告訴記者,如今孫女上初中了,空閑時間也多了,用毛筆在地上寫字也快14年了。在這14年時間里,他一直堅持每天在廣場上寫兩小時字。廣場上寫字,對毛筆的損耗非常大,不到兩三個月就得換一支,到現在都已經換了50多支了。這樣的練字方式,不僅可以提高書法,最重要的是能夠鍛煉身體。而這一寫就是14年,十四年不僅是對書法的癡迷,更是對興趣的堅持。
2012年老人正式成為了青海書法協會會員,每星期都要去一次西寧,與書法愛好者們進行交流。 “以前都是自己琢磨著寫,而現在在老師的指導下,我的進步特別大”,老人說。
筆墨相伴 享受愜意晚年
拿出老人在近幾年寫的作品,記者發現,原來這一摞摞本子是老人用餐巾紙訂起來的,唐詩宋詞清晰的書寫在餐巾上,沒有一點模糊的地方。老人告訴記者,有一次在家找不到書寫的紙,就隨手拿來在餐巾紙上寫,沒想到這一寫竟有意想不到的結果,在餐巾紙上寫不僅練習效果好,而且還省下了買紙的錢,真是一舉兩得。后來在夏天,他就出去到廣場上寫字,冬天天氣不好的時候就待在家里在餐巾紙上寫。
老人的家人都很支持他這種鍛煉的方式,也以老人為驕傲,這讓他很是欣慰。如今剛剛風寒初愈的老人顯得有點滄桑,走路也很緩慢,但寫起字來卻依然精神飽滿,老人笑著說,不管身體怎么樣都要堅持寫字,堅持鍛煉。從老人的笑容和眼神中,能夠捕捉到幸福的氣息。
現在老了,身體也不如以前硬朗了,但一定要養好身體,繼續寫字。從老人的話語中,記者體會到老人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以及對書法藝術的癡迷程度。 “現在這個歲數,沒有什么比養好身體更重要,只有把身體養好了,才能繼續寫字!”
一個愛好可以持續一輩子,執著也好,鐘情也罷,快樂的人生才是最重要的。如此一生,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能夠堅持自己的愛好,并以這種愛好鍛煉身體,很是愜意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