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藏文網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標題頭條
【傳承弘揚“兩彈一星”精神】
挺起的脊梁
——傳承弘揚“兩彈一星”精神綜述(上)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咸文靜
發布時間:2024-08-25 07:54:46
編輯:黨成恩

一分廠。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西海鎮,原子城紀念館像一面旗幟,迎風矗立。在出口處的留言簿上,常會看到一些令人動容的話語。驕傲、奉獻、敬意、偉大……這些關鍵詞的背后,是參觀者久久不能平靜的內心。

  也許,半個多世紀前那些奮戰在金銀灘上的前輩們未曾想過,他們的精神會凝結成一種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激發億萬中華兒女戰勝一個又一個艱難險阻,跨越一座又一座的高峰。

  一

  有些故事雖然早已為人熟知,但每每重溫依然讓人震撼。

  他,留學期間在英國獲得了兩個博士學位,雖然有著令人羨慕的名利和地位,心中卻始終牽掛著中國,決心要讓祖國借助原子時代的科學技術強大起來。有人問他為什么回國時,他說:“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需要理由。”

  他,從青海試驗基地趕回北京時,乘坐的飛機在降落中不幸失事,最后時刻他和警衛員緊緊抱在一起,用身體護住了裝有絕密科研資料的公文包。

  他,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告訴妻子,“假如生命終結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選擇中國,選擇核事業。”

  他,隱姓埋名17年,將畢生的智慧和精力全部奉獻給了祖國的科學事業。

  他,曾這樣說:“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事業之中,也就足以欣慰了”。

  彭桓武、郭永懷、鄧稼先、王淦昌、于敏……他們,當然,不止是他們,透過這些前輩的人生,我們仿佛能夠觸摸到在中國跌宕前行的浩蕩潮流中,一股奮勇開拓的強大精神力量。

  對許多人而言,這確實是個奇跡。

  新中國成立后,美國政府采取孤立、封鎖、遏制、打壓政策,并在朝鮮戰爭期間,武裝干涉純屬中國內政的海峽兩岸關系。

  面對西方霸權主義咄咄逼人的囂張氣焰,新中國并不畏懼。1956年5月,毛澤東主席在最高國務會議上莊嚴指出:“我們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和大炮,而且還要有原子彈。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

  就這樣,無數科研工作者把個人的理想與祖國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把個人的志向與民族的振興緊緊聯系在一起,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在經濟落后、工業和科研基礎薄弱,資金、設備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以超常的毅力和投入向世界宣告:“別人已經做到的事,我們要做到;別人沒有做到的事,我們也一定要做到。”

  1964年10月16日,隨著沙漠深處驚天動地的一聲巨響,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爆炸;1970年4月24日,我國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

游客沉浸在那段激情歲月中。

  二

  鄧小平同志曾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

  “兩彈一星”的宏偉事業,是新中國建設成就的重要象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榮耀與驕傲,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壯舉;

  “兩彈一星”的偉大實踐,培養和造就了一支具有較高水平和優良作風的科研隊伍,促進了國家科技進步和現代工業的發展,增強了國防實力和綜合國力,為我國經濟建設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保障;

  “兩彈一星”的巨大成就,是中國人民挺直脊梁站起來的重要標志,書寫了中華民族振興史上的輝煌篇章,對中華民族在當代世界的前途和命運產生了決定性的深遠影響。

  偉大的事業,產生偉大的精神。

  追尋這段歷史軌跡的人堅信,正是“兩彈一星”這個偉大事業凝鑄了偉大的“兩彈一星”精神。

  熱愛祖國、無私奉獻——從全國各地抽調而來的廣大科研專家、工程技術人員、干部職工和解放軍指戰員,懷著以身報國的豪情壯志聚集到金銀灘草原開始了艱苦卓絕的創業生涯。他們堅定地說:“即使我們把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留在了青海高原,但是能參加‘草原大會戰’是我們一生最大的光榮。”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最困難的時候是試驗室燈光最明亮的時候,最饑餓的年代也是創業者歌聲最嘹亮的年代。當時在設計室工作的王鈺德回憶說:“那時除了吃飯、睡覺就是上班。方案想了又想,圖紙審了又審,試驗數據算了又算。晚上,整個辦公大樓燈火通明,每天接送我們上下班的班車來了,無論司機怎樣按喇叭,誰也不愿放下工作,經常都是領導強行熄了燈,大家才依依不舍地離開。”

  大力協同、勇于登攀——“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據統計,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在黨中央統一部署、統一領導下,全國先后有26個部(院)、20多個省區市,包括1000多家工廠、科研機構、大專院校抽調精兵強將參與“兩彈一星”研制,集中攻關。原子彈研制中的“九次計算”“草原大會戰”,氫彈原理突破中的“群眾大討論”等,都是集體攻關、團結協作的結果,都是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充分體現和成功實踐。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幾十年后的今天,只有理解他們純粹的理想,我們才能真正走近“兩彈一星”精神。它凝聚著科技工作者報效祖國的滿腔熱血和赤膽忠心,反映出他們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上奮勇開拓的強大精神力量。

特殊部件加工(資料圖片)

加工生產(資料圖片)。記者 魏雅琪 攝

  三

  1960年8月,在中國的1390位蘇聯工作人員連夜從中國撤離,赫魯曉夫斷言:“中國(窮得)三個人穿一條褲子,二十年也搞不出原子彈,中國種的是蘑菇云,收獲的是鵝卵石。”

  有了原子彈之后,美國國防部部長麥克納馬拉曾預言,中國5年內不會有運載工具。還有的西方記者說中國是“有彈沒槍”。

  的確,“兩彈一星”事業是新中國在內有困難、外有壓力下,獨立自主從零起步的。然而,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新中國用無可爭議的事實擊碎了這些“預言”,讓旁人不得不正視精神的巨大力量。

  國家的強大離不開精神支撐,偉大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強國之魂。

  回望那段光輝歲月,“兩彈一星”事業的偉大成就,不僅增強了我國的科技實力特別是國防實力、奠定我國在國際舞臺上的重要地位,更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振奮了中華民族的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說,“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

  憑借這種精神,從突破原子彈到突破氫彈,我國僅用了兩年零八個月,搶在法國前面,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擁有氫彈的國家。有人這樣評價這顆成功爆炸的氫彈,說它不僅“炸”出了中國科技工作者在極端困難情況下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堅毅品格,更“炸”出了中國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勇氣、信心、智慧和力量。

  憑借這種精神,一代代中國科技工作者接力攀登中,萬眾一心的團結合作、協同攻關精神,閃爍著動人的光芒,展示出強大的力量。從天宮、神舟、嫦娥、天問等到極地、深海,技術裝備形成功能化、譜系化布局,北斗導航系統實現全球化運營,從國產大飛機翱翔藍天,再到高鐵建設、高性能裝備、智能機器人等領域實現以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推動產業向中高端攀升……一個個輝煌成就見證“兩彈一星”精神的接力傳承。

  歲月遠去,精神永存。

  “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正因如此,那些科研工作者才會扎根金銀灘,用青春、汗水乃至生命挺起了中華民族的鋼鐵脊梁。

  “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正因如此,“兩彈一星”精神才不僅僅出現在紀念館和解說詞里,它是奔騰不息的河流、延綿不息的血脈、永遠燃燒的火炬。

  聽啊,一個偉大的聲音如同歷史的旁白始終回蕩在我們的耳邊——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攀登!

推薦閱讀
陳剛吳曉軍與金融監管總局局長李云澤座談
省政府黨組會議和常務會議先后召開 吳曉軍主持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成立70周年慶祝大會舉行
青海省第五屆全民健身大會海東賽區工間操大賽開賽
關于2023年度青海省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
省委網信辦公布"清朗"系列專項行動整治典型案例
海北:扎實推進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建設
同心筑夢七十載 土鄉大地頌歡歌
24H熱點
【錨定現代化 改革再深化】綠水青山間 潛景無限好
【走進221 致敬元勛——傳承弘揚“兩彈一星”精神...
全省科學技術大會暨二〇二三年度青海省科學技術獎...
“創”在高原 動能澎湃——寫在全省科學技術大會暨...
【牢記囑托 實干篤行·打造生態文明高地】以“綠色...
省政府與中國聯通阿里云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陳剛吳曉...
【牢記囑托 實干篤行】建好自然保護地 勾勒人與自...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鄉村產...
外交部大使參贊學習班來青考察省情介紹會舉行 陳剛...
全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問題...
熱點圖片
【走進221致敬元勛——傳承弘揚“兩彈一星”精神】“棒子底下出尖端”
【走進221致敬元勛—...
踏遍青山人未老——記2023年度青海省科學技術重大貢獻獎獲得者潘彤
踏遍青山人未老——...
夏季平均氣溫僅為16.9攝氏度 西寧的夏天就是這么涼快
夏季平均氣溫僅為16....
青海:以現代化審判管理助力實現更高水平的公正與效率
青海:以現代化審判...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西寧夜經濟更迭升級盛景綻放——年中經濟看亮點系列報道之五
【新時代 新征程 新...
【農經觀察】“中國氣候好產品”——高原上的小小草莓
【農經觀察】“中國...
【實干·駐村第一書記風采】聽第一書記講駐村幫扶的大事小情
【實干·駐村第一書記...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在希望的田野上】青蒜苗撥動日月山下“金算盤”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傳承弘揚“兩彈一星”精神】
挺起的脊梁
——傳承弘揚“兩彈一星”精神綜述(上)

青海日報
2024-08-25 07:54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傳承弘揚“兩彈一星”精神】
挺起的脊梁
——傳承弘揚“兩彈一星”精神綜述(上)

青海日報
2024-08-25 07:54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傳承弘揚“兩彈一星”精神】
挺起的脊梁
——傳承弘揚“兩彈一星”精神綜述(上)

  • 2024-08-25 07:54:46
  • 來源:青海日報

一分廠。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西海鎮,原子城紀念館像一面旗幟,迎風矗立。在出口處的留言簿上,常會看到一些令人動容的話語。驕傲、奉獻、敬意、偉大……這些關鍵詞的背后,是參觀者久久不能平靜的內心。

  也許,半個多世紀前那些奮戰在金銀灘上的前輩們未曾想過,他們的精神會凝結成一種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激發億萬中華兒女戰勝一個又一個艱難險阻,跨越一座又一座的高峰。

  一

  有些故事雖然早已為人熟知,但每每重溫依然讓人震撼。

  他,留學期間在英國獲得了兩個博士學位,雖然有著令人羨慕的名利和地位,心中卻始終牽掛著中國,決心要讓祖國借助原子時代的科學技術強大起來。有人問他為什么回國時,他說:“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需要理由。”

  他,從青海試驗基地趕回北京時,乘坐的飛機在降落中不幸失事,最后時刻他和警衛員緊緊抱在一起,用身體護住了裝有絕密科研資料的公文包。

  他,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告訴妻子,“假如生命終結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選擇中國,選擇核事業。”

  他,隱姓埋名17年,將畢生的智慧和精力全部奉獻給了祖國的科學事業。

  他,曾這樣說:“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事業之中,也就足以欣慰了”。

  彭桓武、郭永懷、鄧稼先、王淦昌、于敏……他們,當然,不止是他們,透過這些前輩的人生,我們仿佛能夠觸摸到在中國跌宕前行的浩蕩潮流中,一股奮勇開拓的強大精神力量。

  對許多人而言,這確實是個奇跡。

  新中國成立后,美國政府采取孤立、封鎖、遏制、打壓政策,并在朝鮮戰爭期間,武裝干涉純屬中國內政的海峽兩岸關系。

  面對西方霸權主義咄咄逼人的囂張氣焰,新中國并不畏懼。1956年5月,毛澤東主席在最高國務會議上莊嚴指出:“我們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和大炮,而且還要有原子彈。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

  就這樣,無數科研工作者把個人的理想與祖國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把個人的志向與民族的振興緊緊聯系在一起,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在經濟落后、工業和科研基礎薄弱,資金、設備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以超常的毅力和投入向世界宣告:“別人已經做到的事,我們要做到;別人沒有做到的事,我們也一定要做到。”

  1964年10月16日,隨著沙漠深處驚天動地的一聲巨響,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爆炸;1970年4月24日,我國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

游客沉浸在那段激情歲月中。

  二

  鄧小平同志曾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

  “兩彈一星”的宏偉事業,是新中國建設成就的重要象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榮耀與驕傲,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壯舉;

  “兩彈一星”的偉大實踐,培養和造就了一支具有較高水平和優良作風的科研隊伍,促進了國家科技進步和現代工業的發展,增強了國防實力和綜合國力,為我國經濟建設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保障;

  “兩彈一星”的巨大成就,是中國人民挺直脊梁站起來的重要標志,書寫了中華民族振興史上的輝煌篇章,對中華民族在當代世界的前途和命運產生了決定性的深遠影響。

  偉大的事業,產生偉大的精神。

  追尋這段歷史軌跡的人堅信,正是“兩彈一星”這個偉大事業凝鑄了偉大的“兩彈一星”精神。

  熱愛祖國、無私奉獻——從全國各地抽調而來的廣大科研專家、工程技術人員、干部職工和解放軍指戰員,懷著以身報國的豪情壯志聚集到金銀灘草原開始了艱苦卓絕的創業生涯。他們堅定地說:“即使我們把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留在了青海高原,但是能參加‘草原大會戰’是我們一生最大的光榮。”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最困難的時候是試驗室燈光最明亮的時候,最饑餓的年代也是創業者歌聲最嘹亮的年代。當時在設計室工作的王鈺德回憶說:“那時除了吃飯、睡覺就是上班。方案想了又想,圖紙審了又審,試驗數據算了又算。晚上,整個辦公大樓燈火通明,每天接送我們上下班的班車來了,無論司機怎樣按喇叭,誰也不愿放下工作,經常都是領導強行熄了燈,大家才依依不舍地離開。”

  大力協同、勇于登攀——“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據統計,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在黨中央統一部署、統一領導下,全國先后有26個部(院)、20多個省區市,包括1000多家工廠、科研機構、大專院校抽調精兵強將參與“兩彈一星”研制,集中攻關。原子彈研制中的“九次計算”“草原大會戰”,氫彈原理突破中的“群眾大討論”等,都是集體攻關、團結協作的結果,都是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充分體現和成功實踐。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幾十年后的今天,只有理解他們純粹的理想,我們才能真正走近“兩彈一星”精神。它凝聚著科技工作者報效祖國的滿腔熱血和赤膽忠心,反映出他們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上奮勇開拓的強大精神力量。

特殊部件加工(資料圖片)

加工生產(資料圖片)。記者 魏雅琪 攝

  三

  1960年8月,在中國的1390位蘇聯工作人員連夜從中國撤離,赫魯曉夫斷言:“中國(窮得)三個人穿一條褲子,二十年也搞不出原子彈,中國種的是蘑菇云,收獲的是鵝卵石。”

  有了原子彈之后,美國國防部部長麥克納馬拉曾預言,中國5年內不會有運載工具。還有的西方記者說中國是“有彈沒槍”。

  的確,“兩彈一星”事業是新中國在內有困難、外有壓力下,獨立自主從零起步的。然而,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新中國用無可爭議的事實擊碎了這些“預言”,讓旁人不得不正視精神的巨大力量。

  國家的強大離不開精神支撐,偉大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強國之魂。

  回望那段光輝歲月,“兩彈一星”事業的偉大成就,不僅增強了我國的科技實力特別是國防實力、奠定我國在國際舞臺上的重要地位,更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振奮了中華民族的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說,“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

  憑借這種精神,從突破原子彈到突破氫彈,我國僅用了兩年零八個月,搶在法國前面,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擁有氫彈的國家。有人這樣評價這顆成功爆炸的氫彈,說它不僅“炸”出了中國科技工作者在極端困難情況下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堅毅品格,更“炸”出了中國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勇氣、信心、智慧和力量。

  憑借這種精神,一代代中國科技工作者接力攀登中,萬眾一心的團結合作、協同攻關精神,閃爍著動人的光芒,展示出強大的力量。從天宮、神舟、嫦娥、天問等到極地、深海,技術裝備形成功能化、譜系化布局,北斗導航系統實現全球化運營,從國產大飛機翱翔藍天,再到高鐵建設、高性能裝備、智能機器人等領域實現以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推動產業向中高端攀升……一個個輝煌成就見證“兩彈一星”精神的接力傳承。

  歲月遠去,精神永存。

  “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正因如此,那些科研工作者才會扎根金銀灘,用青春、汗水乃至生命挺起了中華民族的鋼鐵脊梁。

  “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正因如此,“兩彈一星”精神才不僅僅出現在紀念館和解說詞里,它是奔騰不息的河流、延綿不息的血脈、永遠燃燒的火炬。

  聽啊,一個偉大的聲音如同歷史的旁白始終回蕩在我們的耳邊——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攀登!

作者 咸文靜
編輯:黨成恩
青海新聞網版權所有
2021中国大陆精品视频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