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ㄒ唬
高原4月,春天的腳步開始從綠意先染的冬麥和枝頭剛發的芽苞看出端倪。4月中旬,貴德這個依偎在黃河臂彎里的小縣城,似乎只在一夜之間,就被雪堆玉砌的梨花裝點,花香肆意飄散在縣城的每個角落。
“與其他地區的梨花相比,貴德梨花的盛大和壯觀是集于一身的,集于那一株株幾百年樹齡的滄桑里,記錄著這片大地數百年來的歷史、變遷和故事,是貴德人的鄉土記憶。”貴德本土作家、貴德公路超限檢測站副站長賈國龍在書寫家鄉的一篇散文中這樣寫道。
貴德縣地處黃河谷地,氣候溫潤,晝夜溫差大,形成獨特的小氣候。貴德人喜歡種樹,尤其喜歡在房前屋后種植果樹,因梨樹樹型高大美觀,既有經濟價值,又可遮陽,成為首選樹種。在貴德縣河西鎮、河陰鎮、河東鄉3個鄉鎮,幾乎家家都有梨樹。梨樹在貴德,至少已經有三四百年的種植歷史,品種主要以長把梨與軟兒梨為主。有老果農說,貴德縣還有500年至700年的老梨樹。據統計,貴德梨樹總種植面積萬畝以上。
貴德長把梨屬白梨系統,也有人把它歸入新疆梨系統,又名甜梨或長柄梨,果肉白嫩,質酥軟脆,汁多味芳,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成熟,可貯藏到次年三四月份。經貯藏后的長把梨果肉糖化,溶融變軟,勝似蜜糖,有的梨果貯藏后變為糖心,其味更佳。

。ǘ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梨和其他果品是貴德果農們一筆不小的家庭收入。今年48歲的賈國龍小時候就有幾次跟著父親或舅舅,趕著毛驢車去其他村鎮賣梨或以梨換糧的經歷。當年,貴德果農用毛驢車把梨賣到西寧、貴南、興海、同德這些很少產梨的地區,換回現金和生活物資,也通過口口相傳,為它帶來品牌效應,讓貴德因梨而“貴”。隨著社會發展,長把梨、軟兒梨為果農增收的作用越來越不明顯,銷量逐年下降。由于長期以來人們對地產雜果的疏忽,栽培管理一直跟不上,造成多種雜果樹種退化、老化,產量品質不斷下降。
“2005年開始,研究團隊對地方雜果資源在貴德縣的分布情況展開調查,初步掌握貴德縣地方梨樹資源為4.8萬棵,是我省梨樹資源量分布最大的縣,同時有樹齡七八百年的老梨樹。這些地方梨品種包括長把梨、軟兒梨、冬果梨、攪團梨、黃皮酥梅梨等。”青海大學農林科學院顧文毅副研究員說,貴德縣果樹種植基本以庭前屋后分散種植為主,難以形成規模,栽培方式仍采用較為原始的喬化栽培,傳統落后的經營模式和栽培技術手段,加之粗放的管理,使得樹體高大,各項農藝措施難以實施,最終樹體老化,品質和產量明顯下降,導致出售困難,極大地挫敗了果農種植的積極性和熱情。而原有的地方良種似乎已不再是優勢,制約了地方區域經濟的發展。
事物從誕生到消退,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隨著對梨樹情有獨鐘的老人陸續老去或離世,以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外出求學務工,少有人問津的貴德梨也越來越像“雞肋”。果熟季節,除少量果農還在路邊擺攤銷售,賺取微薄收入以外,大批梨樹因無人打理,果實只能隨風飄落或掛在枝頭變成梨干,有些果農則會用落果投喂家禽家畜。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果品市場的更加多元豐富,成為壓垮貴德梨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不到原產地,流通市場難覓其蹤,這一切,讓曾經名噪一時的“貴德梨”跌落“神壇”。
面對如此大面積的退化果林,如何讓科技賦能產業,貴德縣的腳步從未停歇。從2005年開始,通過青海省科技廳的項目支持,青海省農林科學院相關技術人員前往貴德,對已有果樹資源展開調查,同時為果農提供標準化栽培技術服務和指導。此后,一批批林果專家科技攻關,采取高接換優、復壯栽培等一系列手段改善老品種,為果樹改良復壯。

。ㄈ
時代車輪滾滾,以碾壓之勢快速淘汰著舊事物,擁抱新生活。
1998年,貴德縣首屆梨花藝術節開幕。于梨而言,這一標志性事件,是一個時代的落幕,也是另一段征程的開啟。
賈國龍的父輩以及和他一樣的一代一代老果農可能無法想象,一只梨,原來還可以這么玩。從20多年前開始,一系列旅游業提檔升級問題,被提上每一屆貴德縣委縣政府的工作日程,成為由政府層面牽頭推動的頭等大事。
今年4月12日,2025海南·貴德第十九屆黃河文化旅游季啟幕,以花為媒、以水為介,經過20多年打造,黃河文化旅游季不僅成為貴德規格最高、規模最大、最具特色、全民參與的盛會,更是展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多元平臺和貴德文旅的主打品牌。從首屆梨花藝術節開始,20多年間,貴德縣持續舉辦和打造的旅游節隨著外延擴展,名稱也有變化,但它的發端就是梨花,時間一般也選定在梨花初放的日子。
一條條道路寬闊筆直,一座座星級賓館拔地而起,一個個飯館和酒肆夜晚透射出明亮的光……隨著黃河文化旅游季的舉辦,貴德縣創建4A級景區兩個、3A級景區兩個、丙級民宿3家、星級鄉村文化和旅游接待點76家、鄉村旅游重點村16個。貴德縣還舉辦了青海·貴德青、甘、川“舞動黃河”——國家級非遺則柔邀請賽、“春到高原”花兒演唱會、電音節、旅行社推介踩線、青海省全民歡樂彩色跑等文體旅活動,旅游從業人員達4300人,一次性可滿足9000余人住宿,4萬余人就餐,一條不斷完整的旅游產業鏈條逐步清晰……
這些年,貴德縣主動融入青甘大環線、環青海湖等精品旅游路線,串聯國家地質公園、拉脊山等景區景點,打造了“春和景明——賞梨花堆雪之旅”“貴德春行·梨花堆雪”“青海·貴德——賞秋景 黃河文化體驗之旅”“古韻貴德之旅”等多條入選全國鄉村旅游精品路線的旅游線路,同時打造以清清黃河為核心的生態旅游資源,建設了東山片區、江拉林場、黃河濕地林地等森林生態游景點以及巴卡臺、都秀、拉德等草原觀光體驗游景點和“農春河畔·梨花谷”。

。ㄋ模
從一家到上百家,隨著貴德縣生態旅游業的崛起,大大小小的農家樂也如雨后春筍,成為大批游客賞花品梨和吃農家飯的必選項。
白喜軍算是貴德梨花火了之后,第一批從甘肅老家到貴德開農家樂的外地創業者,他先是為一家單位在貴德開設的農家院做菜,主打“青海老八盤”和川菜、粵菜。2010年,看準商機的白喜軍自己投資開辦第一家農家院——田園春,“那些年,到了旅游季,天天客滿,一座難求。”5年后,白喜軍擴大規模,投資上百萬元,建起一座“小白農莊”,高光時刻,農莊僅員工就達72人,在貴德縣小有名氣。小有名氣的,還有白喜軍帶領團隊研發的貴德“梨宴”。有一次,忙碌一天的白喜軍和員工把梨、玉米、土豆等當地各種農特產品混煮一鍋,吃著簡單的員工餐,這是當地民間常有的一種吃法。恰有朋友來訪,問他在吃什么,白喜軍隨口回答:“梨宴!”沒想到幾天后就有人來到農莊,要點梨宴。這句玩笑,再一次讓白喜軍腦洞大開:“對!貴德是瓜果之鄉,為什么不研制一套梨宴呢?”外出學習、請教專家,這些年,白喜軍帶領團隊開發梨宴、完善菜品,拔絲梨、烤梨、梨香蜜煉、梨香排骨,幾年時間里,梨宴家族已經有300多個成員,梨宴也成為貴德美食的特色品牌。
總有一些人,把握時機,追逐夢想,踏浪而行,來自西寧市的丁智軍也是其中一員。
4月24日,在貴德縣文化旅游產品創業園區的青海黃河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款名叫“軟兒梨”的飲料正在加緊生產。生產負責人孔順忠不斷接聽電話,這款飲料多年前已經推廣到省內各大商超和餐館,供不應求。2013年,丁智軍看好貴德旅游業,先后投資5900萬元,規;◤S,利用本地原料優勢生產梨系列、沙棘等飲料,年產“軟兒梨”飲料1000噸。到梨成熟季節,冷庫可以大量存儲原材料,保證一年四季生產不斷線。最近,這家公司一條梨罐頭生產線正在安裝,計劃今年投產。
沒有文化的旅游,就沒有強勁的生命力。有著數百年歷史的貴德梨,正以一種新的文化形態,深度介入人們的生活,并煥發出耀眼光芒。如今,貴德長把梨、貴德軟兒梨已經獲得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為保護地方特有品種、做強貴德梨產業注入一支“強心劑”。

。ㄎ澹
又是一年旅游季,貴德梨花再次盛裝出鏡,迎送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發展從來不會一帆風順、一蹴而就,而總是在不斷出現矛盾、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中,實現螺旋式上升。貴德同樣在應對旅游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矛盾。
旅游季節性明顯的瓶頸是青海旅游業的共性。貴德旅游旺季主要集中在春季梨花盛開以及夏季氣候宜人之時,每年4月游客眾多,但其他季節游客數量大幅減少,淡旺季落差大;景區景點多以觀光游為主,缺乏深度體驗和參與性強的特色文化項目,難以滿足游客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部分景區基礎設施滯后,旅游通達能力弱;旅游住宿、餐飲等服務質量和水平參差不齊,存在鄉村旅游接待點基礎設施簡陋、服務質量差的情況,難以滿足中高端游客的需求。這些短板,都影響著游客的出行體驗,也是貴德縣要致力解決的問題。
但人們也從中看到,以梨為始,以梨為名,從梨園到黃河,從好吃到好玩,一場浩大的以生態旅游為標簽的變革和實踐,正在清清黃河岸邊展現出蓬勃朝氣和頑強生命力。
。▉碓矗何骱6际袌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