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藏文網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圖片頭條
【感黨恩 聽黨話 跟黨走·和諧青海行】從土灶臺到人生舞臺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牛玉嬌 劉娟娟
發布時間:2025-05-08 08:45:12
編輯:易 娜
王鵬(左)在授課中。牛玉嬌 攝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1992年,在甘肅省慶陽市寧縣的一個偏遠山村,年僅18歲的王鵬正站在命運的十字路口。

  盡管他的求學之路在上完初中就結束了,且在求學期間,還需承擔繁重的家務,每天清晨5點便踏上崎嶇的山路去挑水,來回需一個多小時,放學后還得割草、種地,但他從未放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為了逃離這座讓他感到“沉重”的大山,他決定踏上征途,目的地——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

  當王鵬第一次來到互助縣城時,眼前的景象令他震撼:高樓拔地而起,柏油路寬闊平坦,一塵不染。他暗暗發誓,一定要出人頭地!

  同一時期,28歲的楊成業剛剛擔任互助職業技術學校文化課教師,正面臨著學校發展的初期挑戰。

  為了招生,他需要和同事們走村入戶,動員偏遠農村的孩子和社會青年入學。然而,他們常常聽到的卻是這樣的回復:“讀職校能蓋瓦房嗎?”“讀完職校孩子還那么小,能掙來幾個錢……”“趕緊走,趕緊走,我們不讀。”……

  招生工作的艱難超乎想象,被轟出門是常有的事。但楊成業和同事們沒有放棄,而是選擇住在村里,他們在全縣200多個自然村、1000多戶農家留下了足跡,幫村民辦冬儲飼料,替農戶修拖拉機,給村民打碾,就這樣,換來了一個個學生的“入學憑證”。

  可謂是“千方百計、千言萬語、千山萬水、千辛萬苦”。這段經歷后來也成為了職校寶貴的“四千精神”。

  1995年3月開始,互助職校烹飪班內的幾口鐵鍋在土灶臺上每日滋滋作響。王鵬成為第一屆烹飪班的學生。他學著老師的樣子,抄起重重的鐵鍋顛勺、用鐮刀割草時留下疤痕的手切土豆絲,一堂課下來,臉上身上全是黑灰。

  這個隴東青年怎么也不會想到,自己有天也會留在縣城里,成為拿著“高薪”的“大廚”。

  王鵬說:“我畢業就有工作,第一份工作在互助酒廠下屬的飯店,工資很穩定,我就在想,接下來一定要在這里安個家。”

  然而,職校的發展之路并非一帆風順。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期,全國職業教育陷入低谷。職校職工開了無數次大會,商討互助職校的“出路”。

  “不如走出去看看!”楊成業說,當時的校領導解放思想、拓寬思路,南下北上去考察,與高等職校和企業尋求合作,探索出了一條新的發展道路:從自主辦學到社會參與辦學。

  “市場需要什么人才,我們就培養什么人才,先從自己‘家門口’的市場開拓。”

  楊成業說,隨著合作機遇的增多,職校的專業范圍逐漸擴大,先后開設了青稞酒釀造專業、服裝設計專業、旅游專業,學生畢業后就能在縣城找到工作,后來,增設了計算機、針織、公共服務、電梯工程等熱門專業,這些專業讓學生們有機會走出省門,實現夢想。

  同時,職校還與多所高職學校建立合作關系,實現了中高職對接,為學生提供了持續提升學歷和拓寬就業渠道的機會。

  此時,王鵬也迎來了人生中新的轉折點。

  “王鵬,請您回學校當老師怎么樣?”

  校長親自上門請王鵬回校任職,他先是一愣,隨即,便爽快答應。如今,在互助縣小莊村,幾乎每個茶園里都有王鵬的學生,有的學生開了飯店當了老板,收入可觀,王鵬說:“沒有在職校求學的經歷就沒有我的今天。”

  互助職校不僅實現了他們的個人價值,更為社會輸送了大量專業技術型人才。當價值百萬的透明電梯教學模型運抵校園時,楊成業這位副校長抱著說明書難掩激動之情。而王鵬正在新建的烹飪實訓樓里,教學生用激光測溫儀控制油溫——十年前煙熏火燎的土灶,已變成智能化明廚亮灶。

  2007年5月,互助縣職業技術學校被教育部認定為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知名度和社會認可度大幅提升。到目前,互助職校已為社會輸送22900余名專業技術型人才。近三年,學校提供了5860人的職業技能鑒定和6320人次的農民工培訓,這些努力為促進當地勞動力異地轉移、搭建就業平臺、增加勞務收入具有重要意義。

  今年,是互助職校建校40周年。楊成業回憶這40年風雨歷程時感慨地說:“互助職校從最初的2個專業到現在的27個專業,招生規模從年均不到200人穩定到現在的年均1200人,就業率每年增長5%,如今已達96%,這些都是互助職校的寶貴財富。”

  風過高原,爐火正旺。從土灶臺到智能廚房,從焊接零件到電梯按鈕,一代代少年在這里淬煉出改變命運的密鑰,正如崖壁上倔強的檸條花,只要抓住一絲巖縫,就能在貧瘠處綻放整個春天。

  (來源:青海日報)  

推薦閱讀
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 吳曉軍主持
吳曉軍羅東川會見我省全國勞動模范
`2025“第一縷陽光”全球同拍中國年在青海啟動
青海省30名藥品安全社會監督員受聘上崗
全省新聞系列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人員的公示
2025年青海省全民閱讀優秀項目公示
青海尖扎:民俗生態激活文旅動能
青海湟源:“五一”假期文旅“熱力值”拉滿
24H熱點
【文化中國行】穿越時光年輪 勾勒文明圖鑒
【中國夢·勞動美——凝心鑄魂跟黨走 團結奮斗新征...
讓學生身上有汗 眼里有光 腳下有力
“五一”假期期間 青海機場公司旅客運輸量創歷史新高
青海五一文旅市場實現“雙增長”接待游客344.37萬...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激活內...
第二屆“青超聯賽”球隊在多巴基地集結
支教接力在高原種下希望的種子
【文化中國行】省城“爆款夜市” 點燃文旅消費新引擎
古韻今輝交響 業態創新驅動 ——“五一”假期青海...
熱點圖片
【鏡觀】“幸福食堂”吃出“幸福滋味”
【鏡觀】“幸福食堂...
【文化中國行】穿越時光年輪 勾勒文明圖鑒
【文化中國行】穿越...
【中國夢·勞動美——凝心鑄魂跟黨走 團結奮斗新征程】礫土上的齒輪與星子——記中國石油青海油田井下作業公司技能專家、首席技師吳正銀
【中國夢·勞動美——...
讓學生身上有汗 眼里有光 腳下有力
讓學生身上有汗 眼里...
“五一”假期期間 青海機場公司旅客運輸量創歷史新高
“五一”假期期間 青...
青海五一文旅市場實現“雙增長”接待游客344.37萬人次 旅游總收入14.6億元
青海五一文旅市場實...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激活內生動力 鍛造新質生產力高原樣本——推動青海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政”能量(四)
【新時代 新征程 新...
第二屆“青超聯賽”球隊在多巴基地集結
第二屆“青超聯賽”...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感黨恩 聽黨話 跟黨走·和諧青海行】從土灶臺到人生舞臺

青海日報
2025-05-08 08:45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感黨恩 聽黨話 跟黨走·和諧青海行】從土灶臺到人生舞臺

青海日報
2025-05-08 08:45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感黨恩 聽黨話 跟黨走·和諧青海行】從土灶臺到人生舞臺

  • 2025-05-08 08:45:12
  • 來源:青海日報
王鵬(左)在授課中。牛玉嬌 攝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1992年,在甘肅省慶陽市寧縣的一個偏遠山村,年僅18歲的王鵬正站在命運的十字路口。

  盡管他的求學之路在上完初中就結束了,且在求學期間,還需承擔繁重的家務,每天清晨5點便踏上崎嶇的山路去挑水,來回需一個多小時,放學后還得割草、種地,但他從未放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為了逃離這座讓他感到“沉重”的大山,他決定踏上征途,目的地——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

  當王鵬第一次來到互助縣城時,眼前的景象令他震撼:高樓拔地而起,柏油路寬闊平坦,一塵不染。他暗暗發誓,一定要出人頭地!

  同一時期,28歲的楊成業剛剛擔任互助職業技術學校文化課教師,正面臨著學校發展的初期挑戰。

  為了招生,他需要和同事們走村入戶,動員偏遠農村的孩子和社會青年入學。然而,他們常常聽到的卻是這樣的回復:“讀職校能蓋瓦房嗎?”“讀完職校孩子還那么小,能掙來幾個錢……”“趕緊走,趕緊走,我們不讀。”……

  招生工作的艱難超乎想象,被轟出門是常有的事。但楊成業和同事們沒有放棄,而是選擇住在村里,他們在全縣200多個自然村、1000多戶農家留下了足跡,幫村民辦冬儲飼料,替農戶修拖拉機,給村民打碾,就這樣,換來了一個個學生的“入學憑證”。

  可謂是“千方百計、千言萬語、千山萬水、千辛萬苦”。這段經歷后來也成為了職校寶貴的“四千精神”。

  1995年3月開始,互助職校烹飪班內的幾口鐵鍋在土灶臺上每日滋滋作響。王鵬成為第一屆烹飪班的學生。他學著老師的樣子,抄起重重的鐵鍋顛勺、用鐮刀割草時留下疤痕的手切土豆絲,一堂課下來,臉上身上全是黑灰。

  這個隴東青年怎么也不會想到,自己有天也會留在縣城里,成為拿著“高薪”的“大廚”。

  王鵬說:“我畢業就有工作,第一份工作在互助酒廠下屬的飯店,工資很穩定,我就在想,接下來一定要在這里安個家。”

  然而,職校的發展之路并非一帆風順。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期,全國職業教育陷入低谷。職校職工開了無數次大會,商討互助職校的“出路”。

  “不如走出去看看!”楊成業說,當時的校領導解放思想、拓寬思路,南下北上去考察,與高等職校和企業尋求合作,探索出了一條新的發展道路:從自主辦學到社會參與辦學。

  “市場需要什么人才,我們就培養什么人才,先從自己‘家門口’的市場開拓。”

  楊成業說,隨著合作機遇的增多,職校的專業范圍逐漸擴大,先后開設了青稞酒釀造專業、服裝設計專業、旅游專業,學生畢業后就能在縣城找到工作,后來,增設了計算機、針織、公共服務、電梯工程等熱門專業,這些專業讓學生們有機會走出省門,實現夢想。

  同時,職校還與多所高職學校建立合作關系,實現了中高職對接,為學生提供了持續提升學歷和拓寬就業渠道的機會。

  此時,王鵬也迎來了人生中新的轉折點。

  “王鵬,請您回學校當老師怎么樣?”

  校長親自上門請王鵬回校任職,他先是一愣,隨即,便爽快答應。如今,在互助縣小莊村,幾乎每個茶園里都有王鵬的學生,有的學生開了飯店當了老板,收入可觀,王鵬說:“沒有在職校求學的經歷就沒有我的今天。”

  互助職校不僅實現了他們的個人價值,更為社會輸送了大量專業技術型人才。當價值百萬的透明電梯教學模型運抵校園時,楊成業這位副校長抱著說明書難掩激動之情。而王鵬正在新建的烹飪實訓樓里,教學生用激光測溫儀控制油溫——十年前煙熏火燎的土灶,已變成智能化明廚亮灶。

  2007年5月,互助縣職業技術學校被教育部認定為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知名度和社會認可度大幅提升。到目前,互助職校已為社會輸送22900余名專業技術型人才。近三年,學校提供了5860人的職業技能鑒定和6320人次的農民工培訓,這些努力為促進當地勞動力異地轉移、搭建就業平臺、增加勞務收入具有重要意義。

  今年,是互助職校建校40周年。楊成業回憶這40年風雨歷程時感慨地說:“互助職校從最初的2個專業到現在的27個專業,招生規模從年均不到200人穩定到現在的年均1200人,就業率每年增長5%,如今已達96%,這些都是互助職校的寶貴財富。”

  風過高原,爐火正旺。從土灶臺到智能廚房,從焊接零件到電梯按鈕,一代代少年在這里淬煉出改變命運的密鑰,正如崖壁上倔強的檸條花,只要抓住一絲巖縫,就能在貧瘠處綻放整個春天。

 。▉碓矗呵嗪H請螅  

作者 牛玉嬌 劉娟娟
編輯:易 娜
青海新聞網版權所有
2021中国大陆精品视频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