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藏文網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深情越山海 建功新黃南
——天津市對口支援黃南州工作綜述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黃 中 公保安加 吳 浩
發布時間:2023-10-30 07:25:00
編輯:包拓業
走在日新月異的黃南,天津印記已處處可見。圖為黃南州尖扎縣德吉村全貌。 張海麟 攝
天津援青教師在輔導學生。天津援青指揮部供圖
位于河南蒙古族自治縣的天津援建企業青海聚能活力源飲料有限公司瀞度水廠。公保安加 攝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9月4日,由天津援青前方指揮部,天津濱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澤庫縣委、縣政府主辦的2023年澤庫縣品牌推介會暨“澤優牧品”主題市集活動在天津濱海新區濱海文化中心召開。兩地在人力資源、文化旅游、經貿往來等方面簽訂合作協議。

  自天津援青以來,黃南藏族自治州及下轄一市三縣在天津市舉辦多場宣介活動,不僅讓外界進一步認識黃南,走進黃南,也為黃南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新動能。

  天津、黃南相隔近2000公里,平均海拔相差3000米,卻難以阻礙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的使命情深。10余年間,天津先后派出5批援青干部奔赴黃南,為這片土地煥發新彩貢獻了天津力量。

  援助幫扶碩果累累

  走在日新月異的黃南,天津印記處處可見——州民族體育館、尖扎縣津緣廣場、澤庫津濱扶貧創業孵化園、同仁婦女手工編織創業基地、“天津·黃南”生態農牧業科技示范園、獲得全省“五一”勞動獎狀的“瀞度”,以及“黨建領航+文化旅游+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的“德吉經驗”……都已成為津青兩地經濟合作的成功典范。

  據統計,自援青至今,天津累計投入財政資金超過13億元,逾90%的資金投向民生領域,實施了社會事業、基礎設施、產業發展、智力支援、醫療衛生、“三基”建設六大類397個項目,一批批“甜水入戶”“村村通”等民生工程落地,一個個“瀞度模式”“飛地模式”等以產業帶動就業的品牌被確立實施,德吉村、來玉村等一座座易地搬遷村吃上“旅游飯”。

  如何答好援青這一時代命題?天津市援青指揮部總指揮,黃南州委副書記、副州長宋建這樣詮釋:“援青人才要努力成為一顆‘優質種子’,在黃南州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通過‘傳、幫、帶、培’,為黃南孕育一支‘帶不走’的本土人才隊伍,留下一批‘造血式’的產業,讓老百姓真正受益。”

  2022年,第五批天津援青干部人才95人被分配至30余個受援單位,隊伍規模、人才類型、覆蓋范圍均創歷年之最。輸血的同時,天津援青還著力在造血上下功夫,圍繞教育、衛生、農牧等25個行業部門開辦137個培訓班次,培訓人數超過1.2萬人次。

  從海河之濱到金色谷地,“先做黃南人,再做黃南事”成為天津援青不成文的規則,援青干部一踏足黃南便下基層調查,入牧戶尋訪,將所見所聞納入援青工作實際當中,扎實踐行“升級加力、多層全覆蓋、有限無限相結合”的工作思路,圍繞智力支援、產業支援、民生支援、交流交往交融、教育醫療支援五個領域,精準打造“紅沙棘”“梧桐樹”“格;”“石榴籽”“春雨”五大品牌工程。

  在青海啟龍商貿有限公司河南縣啟龍牧場的生產車間里,一袋袋充滿蒙旗特色的咖啡被公司員工裝進不同顏色的包裝盒內,等待銷往全國各地。

  啟龍牧場的綠色有機產品分為三大類包含14個品種,深受市場青睞,這離不開天津援青團隊提供的產業幫扶。

  河南縣特色畜種雪多牦牛產奶少,產品轉化利用不足;酥油風味獨特,但加工工藝原始,導致保質期較短……

  為此,天津援青團隊進行多次考察,對當地產業發展優弱勢作深入研究分析,并促成河南縣政府與天津科技大學聯合成立綠色有機畜產品研究院,先后攻克了牦牛奶酪制作中的脫脂、發酵等技術難題。以此為基礎,啟龍牧場陸續開發出酸奶等6款產品,年銷售額突破2000萬元,成為河南縣規模最大的乳制品廠。

  民生福祉澤沁民心

  如今的黃南,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長足進步,城鄉面貌得到較大改觀,群眾生產生活得到顯著提升。在10余年的援青工作中,老百姓最為關心關注的醫療、教育方面的援建成果尤其明顯。

  今年3月,黃南州人民醫院在天津市的協助下購置了第一臺低溫等離子電切設備,完成了黃南地區首例經尿道等離子前列腺電切術,進一步方便了群眾就地診療。

  不斷破零、填補空白,這樣的案例在黃南州比比皆是。10余年來,黃南州依托援青平臺,組織醫務人員赴津培訓,培養本土醫療技術骨干,推行“師帶徒”培訓,并舉行了“名醫進黃南”系列活動。讓黃南農牧民更為感動的是,黃南與濱海新區簽訂的跨省醫保定點醫療機構服務協議,讓他們可以享受到國內頂尖醫療資源,這一政策,惠及黃南州27萬參保人員。

  在教育就業方面,黃南州一市三縣均在天津異地開辦“黃南班”,在校生規模達430人,成為青海惟一全部縣域在支援地異地辦班的市州,同時在黃南州創新開辦中高考科目全由天津教師任教的“天津班”,讓黃南學生足不出戶接受高質量教育。

  針對本地就業機會少、學生就業觀念落后、少數民族赴外就業意愿不強的現狀,黃南州通過對口支援工作機制,以天津事業單位定向招聘為載體,探索建立本地青年人才“走出去”的新機制。

  2019年,天津事業單位招聘黃南籍畢業生工作首次啟動,在青海開啟事業編制跨省定向招聘的先河;2020年,首批8名黃南高校畢業生赴津參加工作;2022年,兩地建立每年招聘10名黃南籍畢業生的常態化機制;今年,招聘計劃擴容至30個,以定向招聘拓寬精準就業的渠道,打開人社領域支援幫扶工作“大格局”。

  民族團結花開爛漫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10余年來,津青兩地從政府到民間、從干部到群眾、從經濟建設到文化、產業、醫療等其他領域廣泛互動,開展交流活動年均300余批次、4000人次。

  歷史是忠實的記錄者,為這場跨越山海的對口援助書寫精彩注腳,讓兩地從“交往”走向“交融”。“今后,我們將繼續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對口支援工作重要部署,打造項目支援、智力支援、民生支援、產業支援、醫教支援、交往交流交融升級版。”天津援青前方總指揮宋建表示。

  一次青海行,一生青海情。從帶頭“結對認親”,利用赴青考察期間,深入結對幫扶戶送溫暖的援建方黨政主要負責人,到告別父母妻兒,離開富庶津門,深入高原牧區的諸多援青干部“用真心、講真情、動真招”,將自己的一腔熱血融入黃南發展大潮中。

  “‘援友們’的白臉蛋兒變成了高原紅,但這就是援青人該有的樣子。”正如這句樸實且不失幽默的話語,奮戰在受援地區各個崗位的他們,已個個具備了“援青人”該有的樣子。

  10余年來,兩地全面開展結對認親活動,通過話家常、幫思想、解難題、增感情,有力促進了援受雙方交往交流交融,把黨的關懷送到黃南農牧民心田,引導各族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進一步增進“五個認同”。在省市和州區兩個層面合作框架的輻射下,雙方簽訂了包括政府部門、經濟功能區、公檢法司、工青團婦在內的一系列幫扶合作協議,形成了“六位一體”結對幫扶機制,做好了“津青攜手發展”這篇大文章。

  今年7月,由天津援建的黃南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驗館和黃南州科技館正式開館。“兩館”分別體現黃南州歷史、生態、文化等各領域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融合之美,展示改革開放以來,黃南州通過科技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和全民科學素質提升的歷程與成果,成為津青兩地攜手同行,共筑夢想的見證。

  進入“十四五”,天津援青指揮部按照“堅持一個總要求,突出三條主線,抓實五大工程”的援青工作思路,在高位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壯大特色產業、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鞏固提升民生福祉、維護社會持續穩定等方面持續發力,助力黃南走出一條具有“時代特征、青海特色、黃南特點”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推薦閱讀
陳剛吳曉軍會見中信集團董事長朱鶴新一行
西藏黨政代表團來青考察 陳剛王君正講話
青海民和:教育系統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取得實效
紀錄片《青!と伺c自然的大地歡歌》在央視首播
關于“最美公務員”推薦對象差額人選的公示
2023年“青海好人”第四季度候選人公示
西寧市城北區12個村集體經濟收入破百萬
海南州興海縣以清潔能源為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
24H熱點
青海:政策"組合拳"接續發力 推動經濟恢復向好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深情越山海 建功新黃南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黃河源頭筑起"新坐標"
中國綠發青海分公司以示范工程建設加速競逐儲能賽道
【學習貫徹省委全會精神】以實干堅守心中熱愛
青海:將更多的民族醫藥納入醫保
我省印發方案實施農村青年電商發展“五大行動”
青海湖整體生態功能持續增強
【辦實事 解民憂】海北推動主題教育與民生互融共進
馬鈴薯微型薯“霧培法”生產技術獲得成功
熱點圖片
玉樹治多:國營牧場面貌新
玉樹治多:國營牧場...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服務業釋放主動力 彰顯信心與潛力——青海前三季度經濟亮點觀察④
【新時代 新征程 新...
【鄉村振興在青!繉懞猛恋亍按笪恼隆 強村富民結碩果——“鄉村行 看振興”系列報道(30)
【鄉村振興在青海】...
深秋的北川河濕地公園“水天一色”
深秋的北川河濕地公...
海鷗翱翔可魯克湖
海鷗翱翔可魯克湖
音樂劇《遇上你是我的緣》南京上演
音樂劇《遇上你是我...
“睦鄰”成長記
“睦鄰”成長記
實現“雙增”,豐收在望!農牧業穩住經濟基本盤——青海前三季度經濟亮點觀察(1)
實現“雙增”,豐收...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深情越山海 建功新黃南
——天津市對口支援黃南州工作綜述

青海日報
2023-10-30 07:25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深情越山海 建功新黃南
——天津市對口支援黃南州工作綜述

青海日報
2023-10-30 07:25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深情越山海 建功新黃南
——天津市對口支援黃南州工作綜述

  • 2023-10-30 07:25:00
  • 來源:青海日報
走在日新月異的黃南,天津印記已處處可見。圖為黃南州尖扎縣德吉村全貌。 張海麟 攝
天津援青教師在輔導學生。天津援青指揮部供圖
位于河南蒙古族自治縣的天津援建企業青海聚能活力源飲料有限公司瀞度水廠。公保安加 攝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9月4日,由天津援青前方指揮部,天津濱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澤庫縣委、縣政府主辦的2023年澤庫縣品牌推介會暨“澤優牧品”主題市集活動在天津濱海新區濱海文化中心召開。兩地在人力資源、文化旅游、經貿往來等方面簽訂合作協議。

  自天津援青以來,黃南藏族自治州及下轄一市三縣在天津市舉辦多場宣介活動,不僅讓外界進一步認識黃南,走進黃南,也為黃南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新動能。

  天津、黃南相隔近2000公里,平均海拔相差3000米,卻難以阻礙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的使命情深。10余年間,天津先后派出5批援青干部奔赴黃南,為這片土地煥發新彩貢獻了天津力量。

  援助幫扶碩果累累

  走在日新月異的黃南,天津印記處處可見——州民族體育館、尖扎縣津緣廣場、澤庫津濱扶貧創業孵化園、同仁婦女手工編織創業基地、“天津·黃南”生態農牧業科技示范園、獲得全省“五一”勞動獎狀的“瀞度”,以及“黨建領航+文化旅游+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的“德吉經驗”……都已成為津青兩地經濟合作的成功典范。

  據統計,自援青至今,天津累計投入財政資金超過13億元,逾90%的資金投向民生領域,實施了社會事業、基礎設施、產業發展、智力支援、醫療衛生、“三基”建設六大類397個項目,一批批“甜水入戶”“村村通”等民生工程落地,一個個“瀞度模式”“飛地模式”等以產業帶動就業的品牌被確立實施,德吉村、來玉村等一座座易地搬遷村吃上“旅游飯”。

  如何答好援青這一時代命題?天津市援青指揮部總指揮,黃南州委副書記、副州長宋建這樣詮釋:“援青人才要努力成為一顆‘優質種子’,在黃南州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通過‘傳、幫、帶、培’,為黃南孕育一支‘帶不走’的本土人才隊伍,留下一批‘造血式’的產業,讓老百姓真正受益。”

  2022年,第五批天津援青干部人才95人被分配至30余個受援單位,隊伍規模、人才類型、覆蓋范圍均創歷年之最。輸血的同時,天津援青還著力在造血上下功夫,圍繞教育、衛生、農牧等25個行業部門開辦137個培訓班次,培訓人數超過1.2萬人次。

  從海河之濱到金色谷地,“先做黃南人,再做黃南事”成為天津援青不成文的規則,援青干部一踏足黃南便下基層調查,入牧戶尋訪,將所見所聞納入援青工作實際當中,扎實踐行“升級加力、多層全覆蓋、有限無限相結合”的工作思路,圍繞智力支援、產業支援、民生支援、交流交往交融、教育醫療支援五個領域,精準打造“紅沙棘”“梧桐樹”“格桑花”“石榴籽”“春雨”五大品牌工程。

  在青海啟龍商貿有限公司河南縣啟龍牧場的生產車間里,一袋袋充滿蒙旗特色的咖啡被公司員工裝進不同顏色的包裝盒內,等待銷往全國各地。

  啟龍牧場的綠色有機產品分為三大類包含14個品種,深受市場青睞,這離不開天津援青團隊提供的產業幫扶。

  河南縣特色畜種雪多牦牛產奶少,產品轉化利用不足;酥油風味獨特,但加工工藝原始,導致保質期較短……

  為此,天津援青團隊進行多次考察,對當地產業發展優弱勢作深入研究分析,并促成河南縣政府與天津科技大學聯合成立綠色有機畜產品研究院,先后攻克了牦牛奶酪制作中的脫脂、發酵等技術難題。以此為基礎,啟龍牧場陸續開發出酸奶等6款產品,年銷售額突破2000萬元,成為河南縣規模最大的乳制品廠。

  民生福祉澤沁民心

  如今的黃南,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長足進步,城鄉面貌得到較大改觀,群眾生產生活得到顯著提升。在10余年的援青工作中,老百姓最為關心關注的醫療、教育方面的援建成果尤其明顯。

  今年3月,黃南州人民醫院在天津市的協助下購置了第一臺低溫等離子電切設備,完成了黃南地區首例經尿道等離子前列腺電切術,進一步方便了群眾就地診療。

  不斷破零、填補空白,這樣的案例在黃南州比比皆是。10余年來,黃南州依托援青平臺,組織醫務人員赴津培訓,培養本土醫療技術骨干,推行“師帶徒”培訓,并舉行了“名醫進黃南”系列活動。讓黃南農牧民更為感動的是,黃南與濱海新區簽訂的跨省醫保定點醫療機構服務協議,讓他們可以享受到國內頂尖醫療資源,這一政策,惠及黃南州27萬參保人員。

  在教育就業方面,黃南州一市三縣均在天津異地開辦“黃南班”,在校生規模達430人,成為青海惟一全部縣域在支援地異地辦班的市州,同時在黃南州創新開辦中高考科目全由天津教師任教的“天津班”,讓黃南學生足不出戶接受高質量教育。

  針對本地就業機會少、學生就業觀念落后、少數民族赴外就業意愿不強的現狀,黃南州通過對口支援工作機制,以天津事業單位定向招聘為載體,探索建立本地青年人才“走出去”的新機制。

  2019年,天津事業單位招聘黃南籍畢業生工作首次啟動,在青海開啟事業編制跨省定向招聘的先河;2020年,首批8名黃南高校畢業生赴津參加工作;2022年,兩地建立每年招聘10名黃南籍畢業生的常態化機制;今年,招聘計劃擴容至30個,以定向招聘拓寬精準就業的渠道,打開人社領域支援幫扶工作“大格局”。

  民族團結花開爛漫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10余年來,津青兩地從政府到民間、從干部到群眾、從經濟建設到文化、產業、醫療等其他領域廣泛互動,開展交流活動年均300余批次、4000人次。

  歷史是忠實的記錄者,為這場跨越山海的對口援助書寫精彩注腳,讓兩地從“交往”走向“交融”。“今后,我們將繼續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對口支援工作重要部署,打造項目支援、智力支援、民生支援、產業支援、醫教支援、交往交流交融升級版。”天津援青前方總指揮宋建表示。

  一次青海行,一生青海情。從帶頭“結對認親”,利用赴青考察期間,深入結對幫扶戶送溫暖的援建方黨政主要負責人,到告別父母妻兒,離開富庶津門,深入高原牧區的諸多援青干部“用真心、講真情、動真招”,將自己的一腔熱血融入黃南發展大潮中。

  “‘援友們’的白臉蛋兒變成了高原紅,但這就是援青人該有的樣子。”正如這句樸實且不失幽默的話語,奮戰在受援地區各個崗位的他們,已個個具備了“援青人”該有的樣子。

  10余年來,兩地全面開展結對認親活動,通過話家常、幫思想、解難題、增感情,有力促進了援受雙方交往交流交融,把黨的關懷送到黃南農牧民心田,引導各族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進一步增進“五個認同”。在省市和州區兩個層面合作框架的輻射下,雙方簽訂了包括政府部門、經濟功能區、公檢法司、工青團婦在內的一系列幫扶合作協議,形成了“六位一體”結對幫扶機制,做好了“津青攜手發展”這篇大文章。

  今年7月,由天津援建的黃南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驗館和黃南州科技館正式開館。“兩館”分別體現黃南州歷史、生態、文化等各領域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融合之美,展示改革開放以來,黃南州通過科技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和全民科學素質提升的歷程與成果,成為津青兩地攜手同行,共筑夢想的見證。

  進入“十四五”,天津援青指揮部按照“堅持一個總要求,突出三條主線,抓實五大工程”的援青工作思路,在高位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壯大特色產業、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鞏固提升民生福祉、維護社會持續穩定等方面持續發力,助力黃南走出一條具有“時代特征、青海特色、黃南特點”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作者 黃 中 公保安加 吳 浩
編輯:包拓業
青海新聞網版權所有
2021中国大陆精品视频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