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10月下旬,走進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查汗都斯鄉大莊村,站在布爾塘山放眼望去,線辣椒、西瓜、玉米、花生等特色農作物已顆粒歸倉,田地里只剩下一株株光禿禿的枝干,田野幾近裸露,沐浴在陽光下休養生息。
“滋,滋……”“叮咚,叮咚……”一陣陣電焊聲和釘錘敲擊聲打破寧靜,原來在緊鄰田野和舊灌溉溝渠一旁,工人正在抓緊時間,進行修建蓄水池、管道鋪設等施工作業。
布爾塘,撒拉語意為“高處的一塊盆地”,相傳這里原先是一汪池水。但早在多年前,位于布爾塘山上的這片耕地就因為灌溉困難、土壤多為濕陷性黃土等多重因素被閑置,數十年來逐漸成為長滿雜草、無人耕種的荒地。
2020年以來,大莊村以撂荒地整治為契機,將荒地整治開墾成一塊塊梯田,推廣“委托代耕”模式,將布爾塘山上的50多公頃閑置土地流轉給村致富能人、種植大戶馬舍乙四承包經營,種植線辣椒、玉米、西瓜、花生等特色農作物。
雖然沉睡的土地資源重新“活”了起來,但澆水難的問題卻一直存在。
“我們這里澆的水來自公伯峽水庫,每次澆水都要把水先從山下抽到山上的蓄水池再分流;以前的灌溉溝渠布滿了泥沙淤土,滲水嚴重,土渠‘喝飽’后水才能進地里,水流到下游田地就沒剩多少了,特別浪費電和水。”水利是農業的命脈,但說起灌溉,馬舍乙四頭疼不已。
查汗都斯鄉黨委副書記、鄉長韓繼誠介紹,針對此問題,鄉政府圍繞“思路活起來、工作實起來、紀律嚴起來、作風硬起來”的要求,緊扣主題教育以學促干的實踐載體,多次邀請了縣行業部門去現場踏勘。
“現場調研的結果就是防滲渠因年久失修,部分溝渠破損滲漏嚴重,給節水和灌溉造成影響,制約了現代農業節本增效。”韓繼誠說。
辦實事解民憂,讓主題教育成果惠及民生,將短板問題解決在基層、化解在一線。經過多次協商,結合農戶種地實際需求,查汗都斯鄉政府爭取到了大莊村布爾塘灌溉維修改造項目。
項目總投資360萬元,將新建澇池1座,修建蓄水池1座,鋪設主干管7條,長2356米,修建支管23條,長4863米,修建給水栓285座。
“計劃在11月完工,目前工程隊正在加緊施工。項目實施后,一定程度上節約生產成本,改善灌溉條件,起到增收致富的作用,切實讓防滲渠真正成為群眾致富增收的‘幸福渠’。接下來,我們將爭取更多的民生項目,為老百姓辦好事、做實事,助力鄉村振興。”韓繼誠說。
涓涓流水流進田野,也流進了群眾心田。“管道一鋪設,就可以避免浪費水資源,再也不為澆水頭疼了,今后種植農作物肯定會大豐收。”看著田間地頭一條條鋪設過去的管道,馬舍乙四高興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