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仿佛距離經濟欠發達的青海很遙遠,其實不然。
時代發展和未來全球經濟走勢,將會影響每個地方,低水平的、粗放式的發展方式只會越來越難以為繼,塑造經濟優勢的新支撐之迫切就擺在眼前。更重要的是,青海以生態立省,推動更有成效的經濟發展綠色低碳轉型,是我們的“必答題”。我們需要擺脫了傳統增長路徑、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生產力,我們需要區別于依靠大量資源投入、高度消耗資源能源的生產力發展方式,我們需要新質生產力。
從現實條件來看,青海近年來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前行,堅持以建設產業“四地”為牽引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成果有目共睹。清潔能源、鹽湖化工、新材料、先進制造、高原生物、數字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在高原大地崛起,并奮力在一些領域向前追趕,甚至走在前面。產業格局的變化為培育新動能拓展出越來越寬廣的空間,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打下一定基礎。并且青海還擁有黨中央和國家部委對青海發展的大力支持和兄弟省市區的大力幫助,都為我們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添底氣。
習近平總書記昨日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對于青海來說,我們要從實際出發進行謀劃,統籌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強筋壯骨、支柱產業聚鏈成群、未來產業前瞻布局,進一步讓有中出新、讓新中求優,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把青海的資源稟賦更好更高效能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優勢。這其中,起主導作用的是創新,重點在于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而讓創新活力更加迸發,讓優質要素更加順暢地向新質生產力流通,就必須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經濟體制等改革。
只有順應歷史潮流,才能與時代同行。都說挑戰中蘊含著機遇,形成新質生產力對于青海來說是一項艱巨任務,同時也是不可失之交臂的發展機遇。在發展中解決發展的問題,讓我們積極擁抱新質生產力,在順應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趨勢中打破制約瓶頸、化解轉型陣痛,占領先機、贏得優勢,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