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藏文網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圖說青海
凝心聚力,精心描繪鄉村振興好圖景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王臻
發布時間:2024-03-10 10:35:00
編輯:李娜

村里的婦女有了新的增收途徑笑開顏。本文圖片由魏雅琪 李娜 攝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初春時節,青海廣袤大地上,一棟棟干凈整潔的農家小院煥發出新顏,一個個致富產業拔地而起,一座座美麗鄉村如同一粒粒種子,萌生新的希望。

  “脫貧人口收入增速高于全省農牧民收入增速,全省農牧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城鎮新增就業、農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年度目標超額完成……”從2024年青海省《政府工作報告》中,從脫貧群眾不斷增加的收入里,我們感受到青海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發展脈絡。

  初心不改、方向不變、力度不減、腳步不停。青海以“五大振興”助推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增加脫貧人口收入為核心,以推進鄉村振興“八大行動”為抓手,扎實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持續強化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和工作落實,筑牢防止返貧致貧“防火墻”,在不斷增強的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中,努力開創全省鄉村振興工作新局面。

喜迎豐收。

  著眼“穩” 夯實糧食生產根基

  作為鄉村振興的基礎,糧食安全一直被當成頭等大事來抓。

保證種子質量才能守護糧食安全。

  今年的春播春耕對于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巴燕鎮阿扎卜扎村的種植戶來說可謂是信心十足,村里經過整治復種后的86.6公頃撂荒地,在經過上一年小麥產量高達10萬公斤的豐收后,又投入了新一輪的利用。

  從撂荒地到致富田,糧食的豐產不僅是農民收入的提升,更是種糧信心的增加。

  在青海,阿扎卜扎村并不是個例。

  2023年,青海糧食生產呈現面積增、單產增、總產增的“三增”良好態勢,年度糧食綜合單產每畝同比增長7.8%,實現了以質提量、豐產增收的目標,脫貧人口純收入達到15073.6元,增長15.6%;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三農”壓艙石作用更加凸顯,為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撐。

  豐收的背后,是全省堅決扛起糧食安全政治責任,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的生動注腳,更是科技賦能現代農業,讓“藏糧于技”“藏糧于地”加速成為現實的真實寫照。

  糧食安全的底氣從何而來?

  為了穩定面積,確保“良田糧用”,我們將耕地“非糧化”及撂荒地排查整治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實,嚴厲整治耕地“非糧化”和撂荒地,整治耕地“非糧化 ”19.6萬畝(約1.3萬公頃),撂荒地全部復耕復種,努力做到應種盡種,確保糧食面積只增不減;

  為了藏糧于地,我們把耕地質量提升放在突出位置,把建設高標準農田作為打造糧食生產優勢片帶、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關鍵舉措,截至目前,全省高標準農田總量達到463萬畝(約30.9萬公頃);

  為了藏糧于技,我們緊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開展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農業主推技術到位率達到95%以上,實施糧油單產提升行動,建立百千萬畝示范田628個,示范輻射帶動大面積均衡增產。同時,加強糧食增產的“芯片”作用,加快推進種業振興,建成良種繁育、示范、展示基地30萬畝(約2萬公頃),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8%以上……

特色種植讓農民富起來。

  良田有保證,良種、良法也在接續跟上。2月20日,青海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實施意見》,更是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放在首位。在不斷升級的糧食安全中,青海再發力,牢牢穩住群眾的“飯碗”,夯實鄉村振興發展的基礎。

  應變局、開新局,有了糧食生產這個“壓艙石”,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有底氣和信心。

  突出“進” 激發鄉村產業活力

  產業既是支撐鄉村振興的源頭,更是引領鄉村振興的潮頭。

  一片花海,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百姓的金山銀山,西寧市湟中區土門關鄉上山莊村的鄉村花海成為“全國十大網紅花海”之一,每年吸引20萬人次游玩。

  火起來的鄉村旅游,讓這里成為第一批“吃螃蟹”的村莊,不僅吸引年輕人返鄉創業,也解決了村民就業問題,更是通過農產品銷售,農家樂、民宿的開辦,形成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鏈,不斷推動鄉村振興提速發展。

  強品牌、延鏈條、促融合,做實產業文章。在青海,如今,像上山莊村這樣的鄉村產業越來越多,我們不斷挖掘新潛力、培育新優勢,在拓寬現代鄉村產業發展空間上下大力氣:

  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縣采取“企業+養殖基地+合作社+牧戶”的運作模式,通過牦牛養殖“牽”出一條為農牧民增收致富的產業鏈;

  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的一碗拉面已成為地方支柱產業,是群眾跳出農門、走出山門、邁進城門、跨出國門的“致富面、和諧面、幸福面、小康面、振興面”;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核桃莊鄉大莊村主打的羊肚菌產業,為村子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摸索出新路子。

  ……

騎行油菜花海,擦亮青海鄉村生態旅游名片。

  振興鄉村,僅僅有“青山郭外斜”的情懷是不夠的,把生態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培育美麗經濟幸福產業,讓農民吃上“生態飯”,“口袋”鼓起來,才是鄉村振興的落腳點。

  今天的青海鄉村,特色產業遍地開花,我們圍繞獨特的區位優勢和特色農產品資源優勢,始終堅持綠色長遠發展,以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為目標,從賦能高質量發展出發,在融合發展和延鏈補鏈上下足功夫,在構建涵蓋生產、加工、流通、科技、服務等一體的產業發展格局下,通過26家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和157家省級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主要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2.1%,直接帶動27.2萬戶農牧戶實現就業、增收,并通過牦牛、藏羊、油菜、青稞4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帶動龍頭企業、合作社規;洜I、集約化發展。目前,牦牛、藏羊、油菜產業集群一二三產業總產值達443億元。

  農牧產業的基礎在不斷發展的機遇里充滿活力,一條圍繞鄉村振興加速上行的“幸福曲線”越發清晰。

路順景美新農村。

  瞄準“實” 提升鄉村治理效能

  鄉村全面振興,最直觀的變化在哪里?是旱廁改造,是污水治理,是道路硬化,更是文明新風的深耕、鄉村善治的探索,在鄉村治理越走越實的腳步中,印象中“臟亂差”的青海農村,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改變。

  我們從“千萬工程”的經驗中不難發現,鄉村人居環境整治是農民改善民生福祉的起點。

  青海堅持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助推脫貧攻堅、破題鄉村振興的“當頭炮”和“先手棋”,從全省大局到地方政府,從黨員干部到農民牧民,開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環境革命”——環境衛生整治寫入村規民約,垃圾中轉站建在了縣區,“禁塑令”在不少州縣推進越來越深,鄉村的美麗蛻變正在集聚源源不斷的力量。

搬新家開啟新生活。

  截至目前,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已實現行政村全覆蓋,生活垃圾進行收運處理的行政村達到96.2%,全省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65.1%,所有行政村均建立了日常保潔機制。

  鄉村振興離不開和諧有序的社會環境,強化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需要具體、具象、規范的抓手載體。近年來,全省各地積極探索創新鄉村治理方法、路徑、機制、平臺,涌現出一批好經驗好做法,形成了黨支部龍頭引領、黨員示范帶頭、村民群策群力、有事大家議、花錢大家定的良好風氣,農民群眾在逐漸增多的產業、逐步增加的收入、日益舒心的生活環境和日漸提升的生活幸福感中享受著鄉村振興帶來的紅利。

  讓鄉村治理效能順起來,青海的腳步從未停下,農村風尚正在由“舊”到“新”,清單制逐步推廣運用,“積分制”讓鄉村“自治”發揮出“大作用”,我們的鄉村治理更以“數字化”開啟了“云端”服務新模式……

  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治理樣板、一條條探索創新的新路子,都指向了一個共同的結果,那就是以黨建統領密切黨群“魚水關系”,帶領群眾治理鄉村、鼓起錢袋。

  今天的青海鄉村,生態向好、治理向穩、產業向興,我們闊步走在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上,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為基礎,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集中力量抓好辦成一批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乘勢而上,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持續推動鄉村高質量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不斷改善。

推薦閱讀
青海代表團審議國務院組織法修訂草案
吳曉軍:以高水平生態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
瀾湄萬里行|泰國廊開府府尹接受媒體團采訪
青海鹽湖兩產品榮獲國家首批專利密集型產品認定
中共青海省委辦公廳擬聘任省委法律顧問公示
關于第三十四屆青海新聞獎評選工作的通知
西寧市市場監管局開展“你點我檢”活動
青海西寧:怡心園片區管網提升改造項目開復工
24H熱點
凝心聚力,精心描繪鄉村振興好圖景
數字賦能,讓群眾暢享指尖上的智“惠”
【堅定信心開好局起好步】用工匠精神打造“百年老店”
羊曲水電站1號機組定子順利吊裝成功
【祖國好 家鄉美】喜看央隆新變化
西寧市市場監管局開展“你點我檢”活動 抽檢什么,...
兩會視界
【一學三促·萬名干部下鄉】有奔頭 有干頭 有勁頭
【祖國好 家鄉美】“我們的學校比家里好”
【堅定信心開好局起好步】變廢為寶,蹚出高質量發...
熱點圖片
凝心聚力,精心描繪鄉村振興好圖景
凝心聚力,精心描繪...
數字賦能,讓群眾暢享指尖上的智“惠”
數字賦能,讓群眾暢...
【堅定信心開好局起好步】用工匠精神打造“百年老店”
【堅定信心開好局起...
羊曲水電站1號機組定子順利吊裝成功
羊曲水電站1號機組定...
【祖國好 家鄉美】喜看央隆新變化
【祖國好 家鄉美】喜...
西寧市市場監管局開展“你點我檢”活動 抽檢什么,消費者說了算!
西寧市市場監管局開...
兩會視界
兩會視界
【一學三促·萬名干部下鄉】有奔頭 有干頭 有勁頭
【一學三促·萬名干部...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凝心聚力,精心描繪鄉村振興好圖景

青海日報
2024-03-10 10:35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凝心聚力,精心描繪鄉村振興好圖景

青海日報
2024-03-10 10:35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凝心聚力,精心描繪鄉村振興好圖景

  • 2024-03-10 10:35:00
  • 來源:青海日報

村里的婦女有了新的增收途徑笑開顏。本文圖片由魏雅琪 李娜 攝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初春時節,青海廣袤大地上,一棟棟干凈整潔的農家小院煥發出新顏,一個個致富產業拔地而起,一座座美麗鄉村如同一粒粒種子,萌生新的希望。

  “脫貧人口收入增速高于全省農牧民收入增速,全省農牧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城鎮新增就業、農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年度目標超額完成……”從2024年青海省《政府工作報告》中,從脫貧群眾不斷增加的收入里,我們感受到青海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發展脈絡。

  初心不改、方向不變、力度不減、腳步不停。青海以“五大振興”助推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增加脫貧人口收入為核心,以推進鄉村振興“八大行動”為抓手,扎實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持續強化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和工作落實,筑牢防止返貧致貧“防火墻”,在不斷增強的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中,努力開創全省鄉村振興工作新局面。

喜迎豐收。

  著眼“穩” 夯實糧食生產根基

  作為鄉村振興的基礎,糧食安全一直被當成頭等大事來抓。

保證種子質量才能守護糧食安全。

  今年的春播春耕對于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巴燕鎮阿扎卜扎村的種植戶來說可謂是信心十足,村里經過整治復種后的86.6公頃撂荒地,在經過上一年小麥產量高達10萬公斤的豐收后,又投入了新一輪的利用。

  從撂荒地到致富田,糧食的豐產不僅是農民收入的提升,更是種糧信心的增加。

  在青海,阿扎卜扎村并不是個例。

  2023年,青海糧食生產呈現面積增、單產增、總產增的“三增”良好態勢,年度糧食綜合單產每畝同比增長7.8%,實現了以質提量、豐產增收的目標,脫貧人口純收入達到15073.6元,增長15.6%;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三農”壓艙石作用更加凸顯,為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撐。

  豐收的背后,是全省堅決扛起糧食安全政治責任,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的生動注腳,更是科技賦能現代農業,讓“藏糧于技”“藏糧于地”加速成為現實的真實寫照。

  糧食安全的底氣從何而來?

  為了穩定面積,確保“良田糧用”,我們將耕地“非糧化”及撂荒地排查整治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實,嚴厲整治耕地“非糧化”和撂荒地,整治耕地“非糧化 ”19.6萬畝(約1.3萬公頃),撂荒地全部復耕復種,努力做到應種盡種,確保糧食面積只增不減;

  為了藏糧于地,我們把耕地質量提升放在突出位置,把建設高標準農田作為打造糧食生產優勢片帶、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關鍵舉措,截至目前,全省高標準農田總量達到463萬畝(約30.9萬公頃);

  為了藏糧于技,我們緊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開展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農業主推技術到位率達到95%以上,實施糧油單產提升行動,建立百千萬畝示范田628個,示范輻射帶動大面積均衡增產。同時,加強糧食增產的“芯片”作用,加快推進種業振興,建成良種繁育、示范、展示基地30萬畝(約2萬公頃),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8%以上……

特色種植讓農民富起來。

  良田有保證,良種、良法也在接續跟上。2月20日,青海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實施意見》,更是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放在首位。在不斷升級的糧食安全中,青海再發力,牢牢穩住群眾的“飯碗”,夯實鄉村振興發展的基礎。

  應變局、開新局,有了糧食生產這個“壓艙石”,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有底氣和信心。

  突出“進” 激發鄉村產業活力

  產業既是支撐鄉村振興的源頭,更是引領鄉村振興的潮頭。

  一片花海,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百姓的金山銀山,西寧市湟中區土門關鄉上山莊村的鄉村花海成為“全國十大網紅花海”之一,每年吸引20萬人次游玩。

  火起來的鄉村旅游,讓這里成為第一批“吃螃蟹”的村莊,不僅吸引年輕人返鄉創業,也解決了村民就業問題,更是通過農產品銷售,農家樂、民宿的開辦,形成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鏈,不斷推動鄉村振興提速發展。

  強品牌、延鏈條、促融合,做實產業文章。在青海,如今,像上山莊村這樣的鄉村產業越來越多,我們不斷挖掘新潛力、培育新優勢,在拓寬現代鄉村產業發展空間上下大力氣:

  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縣采取“企業+養殖基地+合作社+牧戶”的運作模式,通過牦牛養殖“牽”出一條為農牧民增收致富的產業鏈;

  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的一碗拉面已成為地方支柱產業,是群眾跳出農門、走出山門、邁進城門、跨出國門的“致富面、和諧面、幸福面、小康面、振興面”;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核桃莊鄉大莊村主打的羊肚菌產業,為村子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摸索出新路子。

  ……

騎行油菜花海,擦亮青海鄉村生態旅游名片。

  振興鄉村,僅僅有“青山郭外斜”的情懷是不夠的,把生態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培育美麗經濟幸福產業,讓農民吃上“生態飯”,“口袋”鼓起來,才是鄉村振興的落腳點。

  今天的青海鄉村,特色產業遍地開花,我們圍繞獨特的區位優勢和特色農產品資源優勢,始終堅持綠色長遠發展,以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為目標,從賦能高質量發展出發,在融合發展和延鏈補鏈上下足功夫,在構建涵蓋生產、加工、流通、科技、服務等一體的產業發展格局下,通過26家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和157家省級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主要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2.1%,直接帶動27.2萬戶農牧戶實現就業、增收,并通過牦牛、藏羊、油菜、青稞4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帶動龍頭企業、合作社規;洜I、集約化發展。目前,牦牛、藏羊、油菜產業集群一二三產業總產值達443億元。

  農牧產業的基礎在不斷發展的機遇里充滿活力,一條圍繞鄉村振興加速上行的“幸福曲線”越發清晰。

路順景美新農村。

  瞄準“實” 提升鄉村治理效能

  鄉村全面振興,最直觀的變化在哪里?是旱廁改造,是污水治理,是道路硬化,更是文明新風的深耕、鄉村善治的探索,在鄉村治理越走越實的腳步中,印象中“臟亂差”的青海農村,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改變。

  我們從“千萬工程”的經驗中不難發現,鄉村人居環境整治是農民改善民生福祉的起點。

  青海堅持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助推脫貧攻堅、破題鄉村振興的“當頭炮”和“先手棋”,從全省大局到地方政府,從黨員干部到農民牧民,開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環境革命”——環境衛生整治寫入村規民約,垃圾中轉站建在了縣區,“禁塑令”在不少州縣推進越來越深,鄉村的美麗蛻變正在集聚源源不斷的力量。

搬新家開啟新生活。

  截至目前,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已實現行政村全覆蓋,生活垃圾進行收運處理的行政村達到96.2%,全省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65.1%,所有行政村均建立了日常保潔機制。

  鄉村振興離不開和諧有序的社會環境,強化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需要具體、具象、規范的抓手載體。近年來,全省各地積極探索創新鄉村治理方法、路徑、機制、平臺,涌現出一批好經驗好做法,形成了黨支部龍頭引領、黨員示范帶頭、村民群策群力、有事大家議、花錢大家定的良好風氣,農民群眾在逐漸增多的產業、逐步增加的收入、日益舒心的生活環境和日漸提升的生活幸福感中享受著鄉村振興帶來的紅利。

  讓鄉村治理效能順起來,青海的腳步從未停下,農村風尚正在由“舊”到“新”,清單制逐步推廣運用,“積分制”讓鄉村“自治”發揮出“大作用”,我們的鄉村治理更以“數字化”開啟了“云端”服務新模式……

  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治理樣板、一條條探索創新的新路子,都指向了一個共同的結果,那就是以黨建統領密切黨群“魚水關系”,帶領群眾治理鄉村、鼓起錢袋。

  今天的青海鄉村,生態向好、治理向穩、產業向興,我們闊步走在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上,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為基礎,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集中力量抓好辦成一批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乘勢而上,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持續推動鄉村高質量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不斷改善。

作者 王臻
編輯:李娜
青海新聞網版權所有
2021中国大陆精品视频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