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藏文網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聚焦青海
【鄉村振興在青!恳弧凹肌甭涞兀衅鹕絽^“豐糧”底氣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牛玉嬌 石延壽
發布時間:2024-04-03 08:00:43
編輯:馬燕燕
QQ圖片20240403061428膜側溝播小麥種植現場。石延壽 攝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鋪春膜、忙春播,三月和煦的春風吹拂大地。3月17日,記者在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轉導鄉后坪村看到,鋪好地膜的田間一片粼粼之光。660余公頃“膜側溝播小麥”,將在這里煥發生機。

  膜側溝播小麥,是這兩年民和縣農業農村和科技局推廣的新技術,是應用膜側溝播技術,在地膜的兩側種植小麥,通過高效利用天然降水和光熱,從而提高單產。

  而將這項新技術“引進”民和縣的是轉導鄉后坪村的一位村民,他叫馬明義。

  “2008年民和縣推廣全膜玉米栽培技術,讓轉導鄉這個干旱山區有了畝產千斤以上的奇跡,既然種植地膜玉米產量這么高,那種植地膜小麥產量會咋樣呢?”

  轉導鄉后坪村與甘肅省永靖縣新寺鄉比鄰,馬明義偶然從新寺鄉的親戚那里看到了長勢喜人的膜側溝播小麥,聽到“干旱山區至少畝產六七百斤”的消息后,馬明義坐不住了。

  第二年春天,他從親戚家借來機械,開始試種,當年夏收時節,馬明義的膜側溝播小麥畝均產量從昔日的二百多公斤增加到了三百多公斤。

  馬明義說:“因為膜側溝播小麥產量高,這幾年就開始試種;即使在大旱年,依然每畝能收200余公斤糧食。”

  顯著的增產效果,一時間讓“膜側溝播小麥”在后坪村家喻戶曉。這幾年,后坪村的老百姓幾乎家家戶戶開始種植膜側溝播小麥,“膜側溝播技術”由此成為民和縣全縣推廣種植的新技術。

  2023年,民和縣農業農村和科技局在轉導鄉建立千畝試驗田,對淺山地區旱地小麥膜側溝播種植模式增產效應開展試驗。

  “試驗田采取統一規范標準,我們指導做好田間管理,經夏收測產,膜側溝播小麥畝均產量達370公斤,比露天種植的對比試驗田畝均增產122公斤,增產顯著。”

  民和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鄧鋒震介紹,2023年,民和縣農業農村和科技局在轉導鄉前坪、后坪、落龍溝等具有代表性的干旱淺山村種植66.6公頃膜側溝播小麥,涵蓋20戶種植大戶、40余戶種植散戶,并為他們提供地膜、化肥、科技、測產等技術支持。

  “小麥膜側溝播種植技術是對全膜栽培技術的創新,地膜覆蓋后起到保墑增溫的效果,可以有效促進小麥分糵,延長穗分化時間和灌漿時間,同時膜側種植也使每行小麥采光充足,通風良好,增加了分蘗數、穗粒數和千粒重,從而實現膜側小麥增產。”

  鄧鋒震分析說,去年千畝試驗田的良好增產效應,為提升民和縣干旱山區小麥單產提供了很好借鑒,也為下一步大面積推廣打下了基礎。

  如今,不僅在轉導鄉,這項技術在巴州鎮、馬營鎮、古鄯鎮等13個鄉鎮的100家種植大戶進行推廣示范,最近,村民們正紛紛搶時搶墑,抓緊種植膜側溝播小麥。

  在古鄯鎮樺林咀村的一處流轉土地上,來自總堡鄉總垣村的種植大戶李秀德正忙著覆膜、播種、施肥。

  他說:“去年觀摩轉導鄉推廣的小麥膜側溝播試驗田,今天上午又在巴州鎮種植現場觀摩,我對這項農業新技術充滿了信心。”

  李秀德說他今年計劃種6.66公頃膜側溝播小麥,如果效益好,明年再適當擴大規模。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糧食單產提升工程,集成推廣良田良種良機良法”,民和縣推廣小麥膜側溝播技術,正是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的具體實踐。

  民和縣地處青海東部的黃河、湟水河谷地,但4.42萬公頃的耕地中六成以上在干旱山區,如今,民和縣千方百計在“良法”上破“瓶頸”,在持續鞏固好2萬公頃全膜雙壟栽培技術推廣成果的基礎上,推廣種植666.6公頃膜側溝播小麥,大力實施“藏糧于技”,托起了民和山區農民沉甸甸的“豐糧”底氣。

推薦閱讀
陳剛在海東市調研
在青重大項目開工動員大會舉行
5個綠色算力領域項目將落戶青海海東
緬懷革命先烈 傳承紅色基因
中共青海省委辦公廳擬聘任省委法律顧問公示
關于第三十四屆青海新聞獎評選工作的通知
青海同德抽水蓄能電站主體工程7月開工
青;。盒踊ㄎ幕囆g周啟幕
24H熱點
【一學三促·萬名干部下鄉】繪就春天的色彩——2024...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水井...
綠“算”產業 向“新”求質——青海綠色算力產業發...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西寧...
共筑綠色算力 共創新質未來——青海綠色算力產業發...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政”...
【潔凈青海 綠色算力】青海綠色算力產業實力“圈粉”
【潔凈青!ぞG色算力】踏綠向“青” 勇立潮頭——...
【潔凈青!ぞG色算力】起航,綠色電力向綠色算力轉...
【潔凈青!ぞG色算力】“創新”紐帶讓青海算力高效...
熱點圖片
【堅定信心開好局起好步】黃河上游在建海拔最高、裝機容量最大的水電站瑪爾擋水電站首臺機組投產發電 國家能源集團在青重大項目同期正式開工
【堅定信心開好局起...
【綠色算力·專家看點】青海為世界難題給出“天才方案”——360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周鴻祎談青海打造綠色算力產業
【綠色算力·專家看點...
青;。盒踊ㄎ幕囆g周啟幕
青;。盒踊ㄎ幕...
【一學三促·萬名干部下鄉】繪就春天的色彩——2024年青海省萬名干部下鄉宣講活動綜述
【一學三促·萬名干部...
【行進青?窗l展·海西】茫崖人的綠色夢想
【行進青?窗l展·海...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水井巷”:老品牌闖出新路子——“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系列報道之二
【新時代 新征程 新...
【黨旗領航】頭雁領航 群雁齊飛——青海省門源縣創新黨支部書記培育見聞
【黨旗領航】頭雁領...
【祖國好 家鄉美】特色教育讓每個孩子學有所長
【祖國好 家鄉美】特...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鄉村振興在青!恳弧凹肌甭涞,托起山區“豐糧”底氣

青海日報
2024-04-03 08:00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鄉村振興在青海】一“技”落地,托起山區“豐糧”底氣

青海日報
2024-04-03 08:00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鄉村振興在青海】一“技”落地,托起山區“豐糧”底氣

  • 2024-04-03 08:00:43
  • 來源:青海日報
QQ圖片20240403061428膜側溝播小麥種植現場。石延壽 攝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鋪春膜、忙春播,三月和煦的春風吹拂大地。3月17日,記者在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轉導鄉后坪村看到,鋪好地膜的田間一片粼粼之光。660余公頃“膜側溝播小麥”,將在這里煥發生機。

  膜側溝播小麥,是這兩年民和縣農業農村和科技局推廣的新技術,是應用膜側溝播技術,在地膜的兩側種植小麥,通過高效利用天然降水和光熱,從而提高單產。

  而將這項新技術“引進”民和縣的是轉導鄉后坪村的一位村民,他叫馬明義。

  “2008年民和縣推廣全膜玉米栽培技術,讓轉導鄉這個干旱山區有了畝產千斤以上的奇跡,既然種植地膜玉米產量這么高,那種植地膜小麥產量會咋樣呢?”

  轉導鄉后坪村與甘肅省永靖縣新寺鄉比鄰,馬明義偶然從新寺鄉的親戚那里看到了長勢喜人的膜側溝播小麥,聽到“干旱山區至少畝產六七百斤”的消息后,馬明義坐不住了。

  第二年春天,他從親戚家借來機械,開始試種,當年夏收時節,馬明義的膜側溝播小麥畝均產量從昔日的二百多公斤增加到了三百多公斤。

  馬明義說:“因為膜側溝播小麥產量高,這幾年就開始試種;即使在大旱年,依然每畝能收200余公斤糧食。”

  顯著的增產效果,一時間讓“膜側溝播小麥”在后坪村家喻戶曉。這幾年,后坪村的老百姓幾乎家家戶戶開始種植膜側溝播小麥,“膜側溝播技術”由此成為民和縣全縣推廣種植的新技術。

  2023年,民和縣農業農村和科技局在轉導鄉建立千畝試驗田,對淺山地區旱地小麥膜側溝播種植模式增產效應開展試驗。

  “試驗田采取統一規范標準,我們指導做好田間管理,經夏收測產,膜側溝播小麥畝均產量達370公斤,比露天種植的對比試驗田畝均增產122公斤,增產顯著。”

  民和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鄧鋒震介紹,2023年,民和縣農業農村和科技局在轉導鄉前坪、后坪、落龍溝等具有代表性的干旱淺山村種植66.6公頃膜側溝播小麥,涵蓋20戶種植大戶、40余戶種植散戶,并為他們提供地膜、化肥、科技、測產等技術支持。

  “小麥膜側溝播種植技術是對全膜栽培技術的創新,地膜覆蓋后起到保墑增溫的效果,可以有效促進小麥分糵,延長穗分化時間和灌漿時間,同時膜側種植也使每行小麥采光充足,通風良好,增加了分蘗數、穗粒數和千粒重,從而實現膜側小麥增產。”

  鄧鋒震分析說,去年千畝試驗田的良好增產效應,為提升民和縣干旱山區小麥單產提供了很好借鑒,也為下一步大面積推廣打下了基礎。

  如今,不僅在轉導鄉,這項技術在巴州鎮、馬營鎮、古鄯鎮等13個鄉鎮的100家種植大戶進行推廣示范,最近,村民們正紛紛搶時搶墑,抓緊種植膜側溝播小麥。

  在古鄯鎮樺林咀村的一處流轉土地上,來自總堡鄉總垣村的種植大戶李秀德正忙著覆膜、播種、施肥。

  他說:“去年觀摩轉導鄉推廣的小麥膜側溝播試驗田,今天上午又在巴州鎮種植現場觀摩,我對這項農業新技術充滿了信心。”

  李秀德說他今年計劃種6.66公頃膜側溝播小麥,如果效益好,明年再適當擴大規模。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糧食單產提升工程,集成推廣良田良種良機良法”,民和縣推廣小麥膜側溝播技術,正是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的具體實踐。

  民和縣地處青海東部的黃河、湟水河谷地,但4.42萬公頃的耕地中六成以上在干旱山區,如今,民和縣千方百計在“良法”上破“瓶頸”,在持續鞏固好2萬公頃全膜雙壟栽培技術推廣成果的基礎上,推廣種植666.6公頃膜側溝播小麥,大力實施“藏糧于技”,托起了民和山區農民沉甸甸的“豐糧”底氣。

作者 牛玉嬌 石延壽
編輯:馬燕燕
青海新聞網版權所有
2021中国大陆精品视频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