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藏文網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聚焦青海
【文化中國行】精雕細琢 讓木頭“會說話”
——“非遺在青!毕盗袌蟮乐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張洪旭
發布時間:2024-06-01 07:36:00
編輯:王易
黨國平展示藏式柱頭裝飾作品。張洪旭 攝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一把刻刀、一把木錘、一塊普通的木料,在貴德傳統木雕州級傳承人黨國平手中,就能變成別致新穎的藝術品。

  小滿剛過,走進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河東鄉好運來木雕加工坊,淡淡的木香彌漫小院,黨國平站在工作臺前,雕刻刀、木槌在木板上游走,一片片木屑紛飛,平平無奇的木板一點點煥發出靈動生機。

  “貴德傳統木雕包括建筑木雕、家具木雕及生活生產中的實用器具等,每一件作品都要經過選料、造型、畫圖、雕刻、打磨等流程,每一步都要全神貫注,來不得半點馬虎。”黨國平停下了手里的活兒說。

  48歲的黨國平是貴德傳統木雕的第四代非遺傳承人,他的爺爺和父親都是當地小有名氣的木雕匠人,耳濡目染,他從小就對木雕產生了濃厚興趣。

  “小時候看到爺爺和父親制作桌椅板凳,覺得非常有趣,趁著大人不在時,拿起工具照著他們平時干活兒的樣子在木頭上敲敲打打。有一次被父親看到了,不但沒有責怪我,還非常高興地手把手教我。”黨國平說。

  隨著年齡的增長,黨國平越來越迷戀木雕技藝。一次偶然的機會,黨國平與貴德傳統木雕第三代傳承人楊延春相識,并拜他為師。“師父從小偏愛繪畫,在學畫的過程中了解到古建筑木雕藝術,隨之產生濃厚興趣,開始學習研究這項技藝。和他相遇,偶然中也有必然,因為我始終對貴德傳統木雕保有一份執著和熱情。”

  刨、鑿、雕、修、刮、磨……從業余到專業,每一道紋路都凝結著黨國平的努力和汗水。“一天數千次地雕琢,在工作臺前一坐就是五六個小時,刻刀磨破手是家常便飯。即使這樣,好不容易完成的作品,因為尺寸沒有仔細測量,精美的板子也可能會被白白浪費。”黨國平說,木雕這門手藝既考驗體力,也考驗腦力,特別是傳統古建筑中,殿堂大木梁架的舉架尺度、斗拱榫卯的搭接等全靠手藝人的精準把控,從入門到獨立掌尺至少要苦練七八年時間。

黨國平正在雕刻花紋。張洪旭 攝

  1998年至2000年,黨國平有幸參與瞿曇寺修繕工作。初到瞿曇寺,寶光殿、玉碑亭及大小鐘鼓樓等木梁之間設計復雜而又精妙的榫卯搭扣震撼了黨國平。兩年時間里,他一邊感嘆古人智慧的博大精深,一邊刻苦鉆研學習技藝,潛移默化中更加堅定了將木雕作為畢生追求的信念。

  在木雕的天地里,黨國平不斷求索。他曾前往泰國等地學習交流,探尋不同流派木雕技法,在博采眾長的基礎上,加入現代元素,讓作品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尤其在風景、花鳥走獸等木雕中,黨國平巧妙地將圓雕、高浮雕、淺浮雕融合在一起,手法細膩,造型生動,創作出上百件藝術品,受到業界的廣泛關注和好評。

  一路前行,一路思考。黨國平說:“個人的力量終究渺小,只有傳承,才能讓更多人了解學習這項技藝,才可以將其發揚光大。”4月中旬,“山宗水源 大美青海”春季文化旅游系列活動在貴德縣舉行,黨國平受邀作為“非遺產品推薦官”現場演示了貴德傳統木雕雕刻過程,引得前來參加活動的省內外游客紛紛駐足觀看、拍照合影。

  “越來越多的手工雕刻師轉向機械化生產,你是怎么看的?”在演示交流中,游客的一個問題得到關注。“機械化只需要作圖就可以實現量產,但手工雕刻有老祖宗留下來的結構知識和雕刻方法,哪怕只是作為工藝品存在,也是機器所不能替代的。”面對問題,黨國平說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一把椅子的扶手連接處,機器只需要打一個洞,而手工制作還要在這個洞下面做兩個卯,要按照古時候傳下來的方法制作。從外表上看,機器與手工制作的差異并不大,但內部結構卻大不相同。經過傳承人一刀一刀帶有感情雕刻出的物件是含有文化內涵和底蘊的、是會‘說話的’。”

  精雕細琢,只為那獨特魅力。黨國平滿懷憧憬地說:“隨著文化與旅游的不斷融合,非遺大有可為。我希望以后多創作一些精美的作品,多參加一些交流展覽活動,讓更多人了解貴德傳統木雕,讓更多的年輕人喜歡上這門藝術。”

推薦閱讀
陳剛:讓青海湖成為大美青海 "皇冠上的藍寶石"
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 陳剛主持
青海:專家人才下基層 建言獻策促發展
在天空之鏡,遇見中國紅!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單位許可信息
關于6起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典型問題的通報
西寧市穩步推動工業領域大規模設備更新
青海西寧:著力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創新基地
24H熱點
央視聚焦西寧美食 多樣傳統面食讓你垂涎欲滴
【大美青!じ咴闱颉坑^足球盛會 賞臻品盛宴 ——...
【大美青!じ咴闱颉抠愂戮 銷售火爆 ——“青...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山靈...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一場...
【文化中國行】母女匠心 織就錦繡路——“非遺在青...
【文化中國行】精雕細琢 讓木頭“會說話”——“非...
【祖國好 家鄉美】播撒希望的種子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凜冬之...
【文化中國行】綻放在指尖的匠繡芳華——“非遺在...
熱點圖片
2024年“奔跑吧·少年”兒童青少年主題健身活動青海分會場啟動
2024年“奔跑吧·少年...
在天空之鏡,遇見中國紅!青海茶卡鹽湖景區開園游客超過萬人!
在天空之鏡,遇見中...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一場電閃雷鳴下的高反“體檢”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一線報道
【新時代 新征程 新...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山靈水秀,從“一”說起…… ——高質量發展區域調研行·海北篇(上)
【新時代 新征程 新...
【大美青!じ咴闱颉坑^足球盛會 賞臻品盛宴 ——“青超聯賽”第二輪海南州主場見聞
【大美青!じ咴闱...
曲麻萊成群牦牛似珍珠
曲麻萊成群牦牛似珍珠
【祖國好 家鄉美】桑葚掛枝頭
【祖國好 家鄉美】桑...
【大美青!じ咴闱颉抠愂戮 銷售火爆 ——“青超聯賽”第二輪海北州主場見聞
【大美青!じ咴闱...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文化中國行】精雕細琢 讓木頭“會說話”
——“非遺在青!毕盗袌蟮乐

青海日報
2024-06-01 07:36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文化中國行】精雕細琢 讓木頭“會說話”
——“非遺在青!毕盗袌蟮乐

青海日報
2024-06-01 07:36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文化中國行】精雕細琢 讓木頭“會說話”
——“非遺在青!毕盗袌蟮乐

  • 2024-06-01 07:36:00
  • 來源:青海日報
黨國平展示藏式柱頭裝飾作品。張洪旭 攝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一把刻刀、一把木錘、一塊普通的木料,在貴德傳統木雕州級傳承人黨國平手中,就能變成別致新穎的藝術品。

  小滿剛過,走進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河東鄉好運來木雕加工坊,淡淡的木香彌漫小院,黨國平站在工作臺前,雕刻刀、木槌在木板上游走,一片片木屑紛飛,平平無奇的木板一點點煥發出靈動生機。

  “貴德傳統木雕包括建筑木雕、家具木雕及生活生產中的實用器具等,每一件作品都要經過選料、造型、畫圖、雕刻、打磨等流程,每一步都要全神貫注,來不得半點馬虎。”黨國平停下了手里的活兒說。

  48歲的黨國平是貴德傳統木雕的第四代非遺傳承人,他的爺爺和父親都是當地小有名氣的木雕匠人,耳濡目染,他從小就對木雕產生了濃厚興趣。

  “小時候看到爺爺和父親制作桌椅板凳,覺得非常有趣,趁著大人不在時,拿起工具照著他們平時干活兒的樣子在木頭上敲敲打打。有一次被父親看到了,不但沒有責怪我,還非常高興地手把手教我。”黨國平說。

  隨著年齡的增長,黨國平越來越迷戀木雕技藝。一次偶然的機會,黨國平與貴德傳統木雕第三代傳承人楊延春相識,并拜他為師。“師父從小偏愛繪畫,在學畫的過程中了解到古建筑木雕藝術,隨之產生濃厚興趣,開始學習研究這項技藝。和他相遇,偶然中也有必然,因為我始終對貴德傳統木雕保有一份執著和熱情。”

  刨、鑿、雕、修、刮、磨……從業余到專業,每一道紋路都凝結著黨國平的努力和汗水。“一天數千次地雕琢,在工作臺前一坐就是五六個小時,刻刀磨破手是家常便飯。即使這樣,好不容易完成的作品,因為尺寸沒有仔細測量,精美的板子也可能會被白白浪費。”黨國平說,木雕這門手藝既考驗體力,也考驗腦力,特別是傳統古建筑中,殿堂大木梁架的舉架尺度、斗拱榫卯的搭接等全靠手藝人的精準把控,從入門到獨立掌尺至少要苦練七八年時間。

黨國平正在雕刻花紋。張洪旭 攝

  1998年至2000年,黨國平有幸參與瞿曇寺修繕工作。初到瞿曇寺,寶光殿、玉碑亭及大小鐘鼓樓等木梁之間設計復雜而又精妙的榫卯搭扣震撼了黨國平。兩年時間里,他一邊感嘆古人智慧的博大精深,一邊刻苦鉆研學習技藝,潛移默化中更加堅定了將木雕作為畢生追求的信念。

  在木雕的天地里,黨國平不斷求索。他曾前往泰國等地學習交流,探尋不同流派木雕技法,在博采眾長的基礎上,加入現代元素,讓作品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尤其在風景、花鳥走獸等木雕中,黨國平巧妙地將圓雕、高浮雕、淺浮雕融合在一起,手法細膩,造型生動,創作出上百件藝術品,受到業界的廣泛關注和好評。

  一路前行,一路思考。黨國平說:“個人的力量終究渺小,只有傳承,才能讓更多人了解學習這項技藝,才可以將其發揚光大。”4月中旬,“山宗水源 大美青海”春季文化旅游系列活動在貴德縣舉行,黨國平受邀作為“非遺產品推薦官”現場演示了貴德傳統木雕雕刻過程,引得前來參加活動的省內外游客紛紛駐足觀看、拍照合影。

  “越來越多的手工雕刻師轉向機械化生產,你是怎么看的?”在演示交流中,游客的一個問題得到關注。“機械化只需要作圖就可以實現量產,但手工雕刻有老祖宗留下來的結構知識和雕刻方法,哪怕只是作為工藝品存在,也是機器所不能替代的。”面對問題,黨國平說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一把椅子的扶手連接處,機器只需要打一個洞,而手工制作還要在這個洞下面做兩個卯,要按照古時候傳下來的方法制作。從外表上看,機器與手工制作的差異并不大,但內部結構卻大不相同。經過傳承人一刀一刀帶有感情雕刻出的物件是含有文化內涵和底蘊的、是會‘說話的’。”

  精雕細琢,只為那獨特魅力。黨國平滿懷憧憬地說:“隨著文化與旅游的不斷融合,非遺大有可為。我希望以后多創作一些精美的作品,多參加一些交流展覽活動,讓更多人了解貴德傳統木雕,讓更多的年輕人喜歡上這門藝術。”

作者 張洪旭
編輯:王易
青海新聞網版權所有
2021中国大陆精品视频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