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從低矮破舊的“帳房小學”到設施齊全的花園式校園,從沙土操場到塑膠運動場,從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到多媒體設備……70年風雨兼程,70年春華秋實。70年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教育事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格爾木市始終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潛心立德樹人,深化教育改革,力促教育公平,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條件得到巨大改善,教育綜合實力全面提升。
學校數量的“量變”
格爾木市教育事業的發展,始于1954年8月建立的僅有2名教師、35名學生的哈薩克族“帳房小學”。1958年,格爾木市第一所正式建制小學——格爾木完全小學(現金峰路小學)成立。1978年,格爾木第一所中學格爾木中學更名為格爾木市第一中學,同年新建格爾木第二中學;1979年8月,格爾木市接管格爾木農場第一中學和第二中學,分別易名為格爾木第三中學和格爾木第四中學;1979年,設機關托兒所(現格爾木市幼兒園)。至此,格爾木基礎教育體系基本建立。
近年來,格爾木市持續加大教育投入,優化辦學條件和布局,2017年,格爾木市第一所大學——鹽湖學院成立。2020年,開辦了鹽湖小學、昆侖小學,改擴建中山路小學等12所學校,新增學位1500個。2023年,格爾木市開辦了致遠小學、第十六中學、未來星幼兒園、童之夢幼兒園,新增學位3620個。目前,全市公辦學校、幼兒園達71所,在校學生人數44000余人,教職工3200余人,幼兒園保教崗位580余人。
教育設施的“智變”
6月24日,記者走進格爾木市中山路小學。在綠樹繁花的掩映中,教學樓顯得更加干凈整潔,色彩明朗的塑膠操場上,孩子們嬉笑玩耍,走廊里不時傳來朗朗讀書聲。
“念到名字的同學,請上來點擊一下屏幕中自己的名字。”格爾木市中山路小學三年級7班的道德與法治老師安慶勤,正在借助多媒體設備與同學互動。
“安老師現在使用的是希沃一體機,他們在玩‘作業消消樂’,可以看到學生們的作業完成情況,F在我們學校每個班里都有這套設備。”學校教導處主任、四年級數學老師李彩云說,“2007年我剛參加工作,那時除了黑板,還有大屏投影輔助教學,如今已經到希沃一體機時代了,用起來特別方便。”
2018年,格爾木市教育系統以“大教研”為重點,依托教育信息化和格爾木市教育公共服務云平臺的教學教研應用基礎,按學與教的需要,重點探索在教育信息化環境下創新教學的智慧教育模式,培育智慧型的教師隊伍,提升教學能力,變革教學方式,提高學校的辦學水平,形成一套有價值、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推動智慧教育體系建設,促進智慧教育創新發展。
截至目前,格爾木市已建成74間平板教室、2間VR教室、54間錄播教室、10間3D實驗室等信息化智能教室,搭建空中課堂138間,建成網絡閱卷、網上教研等系統和“格爾木市云立智慧教育平臺”“格爾木市校園風險防控平臺”,為師生工作、學習和生活提供便捷、高效的信息化服務,形成了功能完善、富有本地特色的信息化教育體系。
教育質量的“質變”
高考上線率100%;高考本科率91.1%,高考一段率由2022年的78.3%提升至82.5%,中考成績位列海西州、青海省前列……一串串數字,呈現的是格爾木市教育事業發展的亮眼成績。
幾十年來,代代師生薪火相傳、厚積薄發,格爾木高考成績逐年攀升,屢創佳績,教育教學質量走在全省前列,為格爾木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持。
格爾木市委、市政府把教育工作作為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全面落實覆蓋各學段的15年教育資助體系,2020年至2023年惠及100994人次,累計資助和貸款金額總計10045.648萬元。3年來,格爾木市11所農牧區學校共計3.1萬余人次享受了2223.88萬元的學生營養餐補助。
一系列教育優質政策落地,一座座教學樓在高原美麗新城拔地而起,一批批學子沐浴陽光雨露茁壯成長,一項項榮譽滿載著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成果,讓格爾木市群眾的教育獲得感持續提升,也見證著格爾木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的輝煌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