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夏日的果洛草原,綠草如茵、野花遍地。瓦藍的天空下、廣袤的沃土上,牛羊猶如珍珠般散落在草場,悠閑自在。

果洛草原上的牦牛。攝影:李興發
頂層設計關注、牧民群眾熱議、新聞媒體聚焦……以生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為核心,綠色有機為特色,牦牛藏羊產業為主鏈,提質、增量、擴輸為路徑,近年來,果洛州生態畜牧業不斷提升新型經營主體發展水平,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創新“企業+合作社+基地+牧戶”的產業鏈聯結機制,呈現出生態畜牧業大放異彩、高歌猛進、蓄勢勃發的新景象。
走草場,訪牧戶,進帳篷,聽民聲。記者觸摸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時代脈動,以期用“大與小”“老與新”“優與劣”三個辯證法,解碼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的“果洛實踐”。
抱團發展,“小”企業書寫“大”文章
清晨的陽光灑在瑪沁縣城時,三江源有機產業園里,果洛州金草原有機牦牛肉加工有限公司負責人馬良就忙開了。牲畜耳標的核準、識別、追溯,看似不起眼的二維碼,掃碼后便可知道牛羊從出生到產品的所有信息。
據果洛州農牧和科技局綜合科奧金措介紹,這是果洛州首批認定的唯一集牛羊收購、屠宰、加工、儲藏、銷售為一體的大型全封閉型牛羊肉加工企業,年屠宰量達到牦牛、藏羊15000頭(只),年銷售量達1500噸,年產值達到近1億元。
雖然畜牧業是果洛的主導產業,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本就牲畜占比不大的瑪沁縣,弱、小、散特征明顯,注定無法在增量上著力,“先做大,再做強”是行不通的。如何與千變萬化的市場有效對接?如何讓牧民群眾深度嵌入產業鏈中?
牛羊等牲畜的生長發育往往經歷著“夏肥、秋壯、冬瘦、春乏”的循環,果洛的牛羊大都在秋季集中出欄,季節性的供大于求,極易形成價格擠壓、價格下跌,影響養殖、屠宰、銷售各環節的收益,更不利于塑造品牌。
在馬良的帶領下,我們走進金草原有機牦牛肉加工有限公司的車間,感受現代科技感十足的流水線工作環境,了解該公司創新“企業+合作社+基地+牧戶”產業鏈聯結機制,了解0℃到4℃下72小時專業排酸技術,獨立冷鏈加工從屠宰、分割、深加工、儲藏至銷售全過程恒溫冷鮮保障,了解最嚴格的專業出廠抽樣檢測及最先進的真空包裝技術。這家“小”企業的“大”文章也逐漸清晰起來。
“小”企業何以有“大”效益?把“小”區塊匯聚成“大”資源,把“小”技術做成“大”產業。在2023年,瑪沁秘境生態畜牧業聯合總社將瑪沁縣35個有意愿的生態畜牧業合作社進行“再合作”,成立“聯合總社”,創建“聯合總社+龍頭企業+產業公司+合作社+牧戶”利益聯結模式,實行統一管理體系,實現示范帶動、優勢互補、抱團發展。
生態優先統籌推進,因地制宜注重特色,創新驅動科技興農,調優結構提質穩量,不重增量重臻品,“金草原”“聯合總社”的實踐告訴我們,畜牧業的發展與生態保護可以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從一點觀一域,從一域謀全局。“金草原”“聯合總社”僅僅是果洛生態畜牧業發展的縮影之一,果洛州統籌規劃優勢資源布局,制定“1+4+10”規劃措施,主動服務和融入全省產業“四地”建設布局,著力推動生態畜牧業發展提質增效,2022年,果洛州被確立為打造青海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輻射帶動州,其中,久治縣為先行示范縣,甘德縣為輻射帶動縣。
精深加工,“老”商標變身“新”品牌
雪山逶迤、大河肇始,坐落于阿尼瑪卿雪山腳下,有一家“老新”企業——果洛雪山食品有限公司。
說它“老”,是因為這家公司始建于1959年,以阿尼瑪卿雪山命名“雪山”牌商標,它的原名是果洛州乳品廠(屬國營企業);說它“新”,是因為2019年通過收購重組,現已成為一家初具規模的牦牛乳肉綜合加工企業,是青海省十大著名商標之一,“雪山”牌系列產品共3大類三十多個品種,產品暢銷國內外各大中城市,深受中外消費者的青睞。
當闊別已久的“雪山”重歸大眾視野,在原有的味道、原有的品質、原有的廠址上,如何配套現代化的生產設施,打造開放、有機、健康的新時代現代化民族品牌企業?
首先算好“經濟賬”。據果洛雪山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沅倉介紹,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牧戶”的方式與果洛州主要牦牛養殖區建立長期穩定的牦牛、牦牛奶收購關系,年屠宰加工牦牛大約1萬頭。按照牦牛收購價格8000元/頭計算,每年僅收購牦牛一項便可為當地牧民帶來8000萬元收入。
再算好“發展賬”。因地理位置偏僻、資金短缺、招商引資困難等實際原因,導致長期以來當地牦牛產業發展相對緩慢,缺乏規;、現代化的牦牛產品生產企業。雪山公司通過現代化、規模化的牦牛肉產品、牦牛乳產品的生產加工,生產技術的研發,牦牛文化旅游,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牦牛資源的就地加工率、經濟附加值。
再算好“穩定賬”。公司全部生產投產,可提供80至100人就業崗位,按照每月工資平均3500元至5000元計算,每人每年可以收入5萬元,公司的發展也將帶動當地運輸、旅游、餐飲、包裝等行業的發展。
無獨有偶,同樣以“雪山”命名,甘德縣雪山農牧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打造綠色有機循環農牧業新形態、引領高原農牧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大型農牧企業,也是青海省農牧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
雪山農牧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是包括牦牛、藏羊集中養殖、有機飼草種植、牛羊屠宰精深加工、有機肥加工生產銷售以及中藏藥實驗基地等為一體的綜合性農牧業生態循環科技公司。
按照公司的發展思路,堅持全循環產業、全鏈條發展、全過程帶動的“三全”模式,把服務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帶動牧民群眾增收致富、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貫穿于企業全產業鏈條之中,實現“生產、生活、生態”三者共贏。
提純復壯,“劣”品種做成“優”產品
牦牛作為果洛生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既是廣大牧民群眾賴以生存的物質資源,也是畜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的重要產業。
20世紀80年代,果洛很多牧民群眾發現家養牦牛個頭越來越小,重量越來越輕,抗寒性、抗病性也在下降,通過了解得知,這是牦牛品種退化的體現。
2023年8月,青海省牦牛人工授精技術推廣及牦牛產業發展現場觀摩會在果洛州政府所在地瑪沁縣舉行。牦牛人工授精技術推廣是推動果洛州乃至全省種業振興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開啟牦牛種業發展的一場革命性突破,更是全力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的重要內容。
走進瑪沁縣當洛鄉的牦牛人工授精現場,該示范點通過摸底分群、隔離養殖、建立配種點、技術操作指導、同期發情、同期授配、同期產犢、科學飼養等措施,選育的周歲公母牦牛體重平均達到170千克和130千克,采用牦牛人工授精技術生產體重達到293千克。相比傳統家養牦牛,采用牦牛人工授精技術的牦牛具有野性大、發育快、適應性強、抗逆性強、繁殖力強等特點,能夠適應高寒生態環境、遺傳性能穩定。
鄉村振興,牦牛必須提純復壯,現已在果洛全州建立12處千頭牦牛養殖基地,牦牛“良、繁、推”一體化推進步伐穩健,但是發展的體量畢竟有限,所以品質才是生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根”和“魂”,而要在高品質、高附加值上做文章,任重而道遠。
生態“優”,則產品“優”,綠色是產品的價值,生態是果洛的價值,也是消費者認可的產地價值。果洛獨特純凈的生態自然環境孕育出了牛羊肉、乳制品為代表的綠色有機產品,產生了巨大的“綠色價值”。讓曾經牛羊從按只賣、按斤賣,變為分部位、分品類賣,小而美、小而精、小而特、小而優的畜牧發展新格局。
堅持生態優先、生態惠民,綠色興農、質量興農,走訪果洛生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隨處可以看到件件牧民增收的事實、樁樁牧業增產的喜事、張張致富的幸福笑臉,使每一個人深切感受到果洛重振畜牧雄風帶來的可喜變化。
【記者手記】從甘德“五個十萬”說起
走進甘德縣,從縣城趕往鄉鎮,從鄉鎮趕往村里,只為詳細了解甘德縣的“五個十萬”實施方案。
何為甘德的“五個十萬”?隨著采訪的深入,我們了解到,“五個十萬”即:人工飼草基地種植面積突破10萬畝、年產飼草10萬噸、標準化養殖基地存欄能力達到10萬頭只、年出欄牛羊10萬頭只、規模養殖戶養殖收入達到10萬元。
為實現畜牧業全面升級、牧區全面進步、牧民全面發展新目標,今年4月24日,甘德縣根據實際情況,印發“五個十萬”實施方案,力爭到“十四五”末全面完成。
初看此方案,感覺“土”味十足,細看,才深知此方案具有很強的針對性,甘德的“家底”翔實,總體思路和目標也是一目了然,現狀的分析,針對的舉措,以及保障措施,感覺“藍圖”很快就會變成眼前的“現實”。
甘德縣人民政府主管農牧的副縣長多杰才旦告訴記者,“五個十萬”早在2022年就有雛形,后來經過調研、論證,到今天才印發實施,就是要堅持畜牧業發展“有多少力,辦多少事”,再不能搞開頭拍腦袋、中間拍胸脯、過后拍屁股的事情,全縣以上率下,以實打實的可操作性、可實施性促使畜牧業向高質量發展。
誠然,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工作大家都在做,但是“優質體現不了優價”是最大的制約,雖然有自然環境約束、有機認證步伐緩慢、產銷鏈銜接不夠、自我資源與市場需求不匹配等原因,但梳理發展脈絡,創新發展做得不夠是關鍵所在,接踵而至的是牧業挖潛增效發展、“種”業振興、特色產業全鏈條發展和經營主體培育受到影響。
2023年8月,青海省牦牛人工授精技術推廣及牦牛產業發展現場觀摩會在果洛州舉行,在觀摩甘德縣聯合社時,無論是重牧抓產的自覺性、生態畜牧業合作聯合組織的創新性,還是經營體制的因地制宜性,都贏得一致好評。甘德縣借此機遇更加致力生態畜牧業發展,緊緊圍繞牧民最關心、最現實、最持續化的利益生計問題,把打造“五個十萬”作為重振畜牧業這一支柱產業的生動實踐。
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統領,甘德高位謀劃“五個十萬”,定位準、操作實、發展好,保護了牧民生產利益,促進了生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推動了“生產、生活、生態”三者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