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藏文網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人物故事
【再走青藏線——傳承弘揚“兩路”精神】李吉玉的奮斗人生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公保安加 潘昊
發布時間:2024-08-06 07:47:55
編輯:王易
QQ圖片20240806060031李吉玉在小高陵紅色旅游基地值班室。作為基地工作人員,確保游客安全,保障維護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是他每天的職責。公保安加 攝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7月24日一大早,小高陵紅色旅游基地工作人員李吉玉駕駛著微型車,從崗亭出發,向位于山腰的基地廣場疾馳。

  這一天是國家電網工作人員上門巡線摸排的日子,他要提前檢查確認,確保排查中不產生遺漏。

  雖已年過花甲,李吉玉在崗位上干得游刃有余,景區水、電、路等設施設備是否正常運行,環境衛生是否整潔,游客是否規范觀摩和安全游玩……每一天,基地的每一件事兒,在他心里都有一本賬。

  與國家電網工作人員一起排查結束,一上午的工作告一段落,他坐在廣場旁的石階上,與我們攀談起來,回憶那段難忘的歲月。

  李吉玉曾經參與過青藏公路修筑和青藏鐵路建設,也是小高陵村發展變遷的親歷者和見證者。1985年,剛剛分產到戶不久的小高陵村民四處謀求掙錢的營生貼補家用,那時的李吉玉已經是一個20歲出頭的壯小伙。正在這時,同村一位長輩承包了生產大隊留下的一輛“東方紅”大拖拉機,招募修路隊員。李吉玉得知后,二話不說便決定一同去往修路的工地。

  那是李吉玉第一次出遠門,目的地是可可西里東南部的風火山,他還為此興奮了好幾天。

  “都說那里遠,但是我沒想過有那么遠;都說那里艱苦,我也沒想過會那么艱苦。”一路上,李吉玉和同行的人坐在拖拉機車廂里,前行的路坑洼不平,顛得他們一會兒輕輕地飄起,一會兒又重重地落下。累了瞇一會兒,醒來繼續啟程,全程一千多公里的路,整整走了四天。

  晝夜兼程,他們終于在第四天上午抵達這個海拔接近5000米的工地,還沒來得及搭建帳篷就見識到了高原反應的“凌厲”,“頭痛得要炸了,但是來不及休整,我們扎下帳篷就硬著頭皮上了工地。”

  那是青藏公路風火山到二道溝的改道項目,李吉玉和工友的任務是往拖拉機車廂里裝卸砂石,一車七八人,一天運完20車,雷打不動。李吉玉在那里扎扎實實干了兩年,直到奉父母之命回家結婚,他在工地一共攢下一千四百多元,在那個年代,這筆錢對他來說是一筆豐厚的資金。

  回想起來,李吉玉對于那段時光仍然記憶深刻。但令他最難以忘記的是同樣參與筑路的部隊官兵,兵站軍人代代傳承的“兩路”精神令他動容:“他們跟我們一樣年輕,干著和我們一樣的活,吃著一樣的苦,還經常照顧我們,給我們送物資,要知道,他們長年累月扎根在那個地方。”

  時間到了2001年夏天,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青藏鐵路二期工程正式開工,李吉玉再一次來到二道溝,投入到修筑“天路”的隊伍里。

  時隔十幾年,與當年參與修筑公路時不同,許多工作已經由機械代替,他的角色也由當年的沙石土方裝卸工變成了工程隊的機械維修工和駕駛員。

  又是三年,眼看工程隊從二道溝啟程,將鐵路路基鋪到了雁石坪,李吉玉再次返回故鄉。幾年后,李吉玉到西藏打工,當經過自己曾經參與修筑的公路和鐵路時,心底不由得生起一份成就感。

  現在的李吉玉和小時候一樣參與著小高陵村發展建設,對于小高陵的今昔變遷,他直說天翻地覆。

  “早上湯,中午光,晚上清湯照月亮。”這是村里流傳的順口溜,反映了那個年代小高陵的境況。

  小高陵村地處深山,在二十世紀50年代,生產生活條件的落后顯得尤其突出,村里由此展開了一場戰天斗地的行動。

  人心齊,泰山移。從1955年響應號召開始“治山治水”行動以來,小高陵成立林場生產大隊,組織社員參與植樹、修梯田,一代接著一代干,將村莊改造得山清水秀。作為土生土長的村民,李吉玉正是這場改造家園接力賽中的一員。

  如今,小高陵已經成為一座遠近聞名的村莊,而小高陵紅色旅游基地,已成為人們學習傳承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的研學之地。

推薦閱讀
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 陳剛主持
吳曉軍在西寧會見中信集團總經理張文武一行
青海美術作品展開啟了“夜賞”模式
西寧舉行2024"體育賦能 鄉村振興"自行車騎行活動
青海全民閱讀推廣中心、推廣站點擬確定對象公示
青海省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啟動防汛四級應急響應
果洛藏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慶祝大會在瑪沁舉行
西寧:著力推動“一表一單 一圖一機制”落實
24H熱點
【再走青藏線——傳承弘揚“兩路”精神】李吉玉的...
【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駐村第一書記“老楊”...
他們,是“六邊形戰士”——記中國石油集團東方物...
【再走青藏線——傳承弘揚“兩路”精神】一名老兵...
謝文淋:9年高原救援 次次刻骨銘心
【再走青藏線——傳承弘揚“兩路”精神】甘當通衢...
【農經觀察】鐵令梅和她的特色產業之路
他們默默守護一方綠水青山
【身邊的感動】不負援青時光——記2024年第一季度...
【身邊的感動】讓“好聲音”傳遍千家萬戶——記第...
熱點圖片
【祖國好 家鄉美】“守夜人”護航“夜經濟”
【祖國好 家鄉美】“...
【文化中國行】感悟首都文化 培養家國情懷 ——記都蘭縣“度度關愛”研學之旅
【文化中國行】感悟...
【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駐村第一書記“老楊”的一天
【黨旗在基層一線高...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用高原“好水”激活文旅“春水” ——高質量發展區域調研行·海南篇(上)
【新時代 新征程 新...
【錨定現代化 改革再深化】國家公園,我們的家園與夢想
【錨定現代化 改革再...
【鄉村振興在青!看寮w經濟有了增收新途徑
【鄉村振興在青!...
砥礪奮進七十載 同心譜寫新華章 ——果洛藏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慶祝大會側記
砥礪奮進七十載 同心...
【再走青藏線——傳承弘揚“兩路”精神】在小高陵,與“兩棵樹”相逢
【再走青藏線——傳...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再走青藏線——傳承弘揚“兩路”精神】李吉玉的奮斗人生

青海日報
2024-08-06 07:47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再走青藏線——傳承弘揚“兩路”精神】李吉玉的奮斗人生

青海日報
2024-08-06 07:47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再走青藏線——傳承弘揚“兩路”精神】李吉玉的奮斗人生

  • 2024-08-06 07:47:55
  • 來源:青海日報
QQ圖片20240806060031李吉玉在小高陵紅色旅游基地值班室。作為基地工作人員,確保游客安全,保障維護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是他每天的職責。公保安加 攝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7月24日一大早,小高陵紅色旅游基地工作人員李吉玉駕駛著微型車,從崗亭出發,向位于山腰的基地廣場疾馳。

  這一天是國家電網工作人員上門巡線摸排的日子,他要提前檢查確認,確保排查中不產生遺漏。

  雖已年過花甲,李吉玉在崗位上干得游刃有余,景區水、電、路等設施設備是否正常運行,環境衛生是否整潔,游客是否規范觀摩和安全游玩……每一天,基地的每一件事兒,在他心里都有一本賬。

  與國家電網工作人員一起排查結束,一上午的工作告一段落,他坐在廣場旁的石階上,與我們攀談起來,回憶那段難忘的歲月。

  李吉玉曾經參與過青藏公路修筑和青藏鐵路建設,也是小高陵村發展變遷的親歷者和見證者。1985年,剛剛分產到戶不久的小高陵村民四處謀求掙錢的營生貼補家用,那時的李吉玉已經是一個20歲出頭的壯小伙。正在這時,同村一位長輩承包了生產大隊留下的一輛“東方紅”大拖拉機,招募修路隊員。李吉玉得知后,二話不說便決定一同去往修路的工地。

  那是李吉玉第一次出遠門,目的地是可可西里東南部的風火山,他還為此興奮了好幾天。

  “都說那里遠,但是我沒想過有那么遠;都說那里艱苦,我也沒想過會那么艱苦。”一路上,李吉玉和同行的人坐在拖拉機車廂里,前行的路坑洼不平,顛得他們一會兒輕輕地飄起,一會兒又重重地落下。累了瞇一會兒,醒來繼續啟程,全程一千多公里的路,整整走了四天。

  晝夜兼程,他們終于在第四天上午抵達這個海拔接近5000米的工地,還沒來得及搭建帳篷就見識到了高原反應的“凌厲”,“頭痛得要炸了,但是來不及休整,我們扎下帳篷就硬著頭皮上了工地。”

  那是青藏公路風火山到二道溝的改道項目,李吉玉和工友的任務是往拖拉機車廂里裝卸砂石,一車七八人,一天運完20車,雷打不動。李吉玉在那里扎扎實實干了兩年,直到奉父母之命回家結婚,他在工地一共攢下一千四百多元,在那個年代,這筆錢對他來說是一筆豐厚的資金。

  回想起來,李吉玉對于那段時光仍然記憶深刻。但令他最難以忘記的是同樣參與筑路的部隊官兵,兵站軍人代代傳承的“兩路”精神令他動容:“他們跟我們一樣年輕,干著和我們一樣的活,吃著一樣的苦,還經常照顧我們,給我們送物資,要知道,他們長年累月扎根在那個地方。”

  時間到了2001年夏天,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青藏鐵路二期工程正式開工,李吉玉再一次來到二道溝,投入到修筑“天路”的隊伍里。

  時隔十幾年,與當年參與修筑公路時不同,許多工作已經由機械代替,他的角色也由當年的沙石土方裝卸工變成了工程隊的機械維修工和駕駛員。

  又是三年,眼看工程隊從二道溝啟程,將鐵路路基鋪到了雁石坪,李吉玉再次返回故鄉。幾年后,李吉玉到西藏打工,當經過自己曾經參與修筑的公路和鐵路時,心底不由得生起一份成就感。

  現在的李吉玉和小時候一樣參與著小高陵村發展建設,對于小高陵的今昔變遷,他直說天翻地覆。

  “早上湯,中午光,晚上清湯照月亮。”這是村里流傳的順口溜,反映了那個年代小高陵的境況。

  小高陵村地處深山,在二十世紀50年代,生產生活條件的落后顯得尤其突出,村里由此展開了一場戰天斗地的行動。

  人心齊,泰山移。從1955年響應號召開始“治山治水”行動以來,小高陵成立林場生產大隊,組織社員參與植樹、修梯田,一代接著一代干,將村莊改造得山清水秀。作為土生土長的村民,李吉玉正是這場改造家園接力賽中的一員。

  如今,小高陵已經成為一座遠近聞名的村莊,而小高陵紅色旅游基地,已成為人們學習傳承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的研學之地。

作者 公保安加 潘昊
編輯:王易
青海新聞網版權所有
2021中国大陆精品视频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