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藏文網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何師傅!”“哎!”
——記“青海高原工匠”何湘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咸文靜 殷之皓
發布時間:2024-08-09 07:08:51
編輯:何繼紅

  何湘扎根基層,先后從事修井作業、采油、采氣、注水、調度、技術員等崗位工作,始終將技改革新、創新創效、交流學習、技藝傳承、勞動競賽等活動結合起來,為企業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獲得油田創新多項獎項。

  ——青海省總工會推薦理由

  走技能成才這條路,也能登上人生巔峰。

  ——“青海高原工匠”、青海油田公司采油二廠采油工何湘

何湘(左)在采油二廠技術技能競賽現場。殷之皓 攝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一

  聽說了嗎,青海油田采油二廠的采油工何湘入選“青海高原工匠”啦!

  他怎么評上這個稱號?你算問對了人。這不,我剛到花土溝,就是專程來找他的。

  你可來過這花土溝?它位于柴達木盆地西北部,地理環境復雜、氣候惡劣。“天上無飛鳥,遍地不長草,四季少雨雪,風吹石頭跑,頭上烈日曬,腳下熱沙燒。冬天寒風吹,夏天蚊蟲咬,整日缺水喝,常年不洗澡”,當地流傳的這幾句順口溜,就是早些年花土溝艱苦環境的真實寫照。作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政府所在地,花土溝鎮子不大,遠處是沉靜的尕斯庫勒湖,再遠處,便是那巍巍昆侖。世界海拔最高的油田——中國石油青海油田便坐落于此。

  高原的夏日,天空湛藍。一大早,太陽就“熱情”得不得了。按照約定的時間來到采油二廠,剛到門口,一個橘紅色的身影就閃了出來。

  “你好!”中等個頭,皮膚白凈,寫滿緊張的臉看著斯斯文文,仿佛不是常年在野外工作。走進他在樓上的工作室,何湘反而像是客人,拘謹地站在椅子背后,一雙手緊緊攥著椅背,嘴巴張了又閉,直到臉憋得通紅,才蹦出倆字:歡迎。

  “在這兒聊聊?”我問。

  “行。”沉默了幾秒,何師傅又補了一句:“可這兩天公司開展技術比武,我是裁判,得等我明晚下班……”

  看我有些為難,站在他旁邊的同事姜潔出來解圍:“我師傅是公司勞動模范、技能專家,比賽期間真脫不開身……”

  當事人分身乏術,我決定跟他的同事去井上看看。

何湘正在為采油二廠技術技能競賽的選手做賽前輔導。殷之皓 攝

  二

  從花土溝到何湘工作的昆北油田,要穿過大片大片的戈壁灘。在“搓板路”上一路向東,越走越荒涼。窗外,除了黃色還是黃色,就連那路邊的風滾草,都蒙著一層土,感覺比旁處的更飽經風霜。一眼望去,只有數不盡的抽油機周而復始地運轉,一下一下,像是在不斷叩問大地。

  我想換做是你,乍一到這地方,看見這走不到頭的茫茫戈壁,肯定會發愁。走著走著我也開始琢磨,要讓我到這來,我能干成啥樣?會不會也像有的人那樣,覺著沒啥指望。

  看我一臉愁容,性格大大咧咧的姜潔打開了話匣子。

  “我們作業區就在靠近昆侖山腳下的那片戈壁灘上。你們覺得荒涼,可我師傅喜歡這地方,他在這兒干了26年,不僅自己越干越起勁兒,還讓我們都覺得這工作越干越有奔頭,你說怪不?”

  1978年,何湘的父親何國占從部隊轉業到花土溝,兩年后,何湘和家人一起從四川蓬安來到油田。

  轉眼時間來到了1995年,17歲的何湘考入青海油田技工學校,兩年采油氣專業課一上完,就被安排到采氣一廠實習一年。

  “年輕人,能吃苦嗎?”1998年7月,實習期滿的何湘和五六名同學一道被分到了采油二廠,當起了修井工。上班第一天,看著白白凈凈的何湘,老師傅打趣道。

  “吃苦?”何湘心里琢磨,沒太聽懂。其實,相比其他廠區,二廠離花土溝基地挺遠,社會依托差,是青海油田自然條件最艱苦、組織運行難度最大的生產單位之一。那會兒剛分到廠里的年輕人都得從修井工這個崗位上走一遭,一是適應,二是鍛煉。

  沒幾天,這個小伙子就明白了老師傅的意思。兩班倒的工作都是體力活,干完12小時一下班,躺在宿舍的鋼絲床上,腰疼得起都起不來。

  “我師傅當年的性格,比現在還要內向。”姜潔說,因為看起來“腦子不太靈光”,一開始何湘沒少挨批評。“聽說上班第一天就不小心砸傷了腳,連累班長挨了頓罵。沒幾天又擠傷了手,怕被領導知道,沒敢吱聲。”

  故事講到這兒,車子突然在一處廠房前停了下來。走近一看,門口掛了塊牌子:何湘職工技術創新工作室。屋里有抽油機的模型,還有不少雜七雜八的零件。

  “別看這里地方不大,可從2013年成立以來,以我師傅為代表的工作室團隊完成革新攻關近60項,其中17項獲得省部級獎勵,11項獲得油田公司獎勵,10余項在昆北油田推廣應用。”

  “創新?”我心里有些納悶。在這樣一個數萬人的大企業,技術創新應該常見,何湘有啥特別之處?

  “輸液管見過吧?”姜潔也不賣關子,指著擺在墻邊的抽油機模型打開了話匣子。“以前往井上加清蠟劑,是用大桶灌進去,停留時間短,效果一般。有一回,師傅陪師娘去醫院打針,看著滴答滴答的輸液管突然來了靈感;氐骄希演斠汗懿宓酱笸吧,用‘哥倆好’粘結實就拿去做實驗,發現接頭處容易被腐蝕,又換成了金屬接頭。”

  “我想起來了,就是這個被稱為‘輸液管點滴加藥’的發明,被巡井的領導發現,在作業區推廣開來。十幾年下來,2元錢的成本為油田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這個年輕人越講越興奮,索性走到墻角、打著手勢說:“你別小看這堆破爛,都是他從廢料堆里‘淘’回來的寶貝。幾年前,那會兒抽油機的光桿因為表面總是摩擦、不夠光滑,密封性差。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師傅沒少琢磨。有一天他在巡井時突然有了點子,找來一堆廢料搗鼓了半天,沒想到真成了!”

  細細一聽,這個發明似乎不比那個輸液管高級——在抽油機的光桿上增加一個裝置,加入換下來的廢機油,讓其表面形成一層油膜,既隔絕了氧氣,又增加了密封性。

  “一口井光桿出現異常,更換就得上萬元。師傅做的這個玩意,幾乎沒啥成本!”

  的確,從腦子里的幾十種想法到自己利用廢料制作裝置,再經過四五次修改,最終應用到油井上,看起來,這個自潤滑裝置最大的成本就是何湘花費的時間與精力了。

  “師傅平時最喜歡的事情就是翻廢料堆,隔一兩天就去一次,撿來的‘寶貝’都放在這兒,沒準哪天就用上了。像是用10元錢解決部分抽油機減速箱輸出軸漏油的問題,一年就節約了十幾萬元的生產成本。他還通過自己加工、拆解舊閥門替換的方法‘復活’問題件,大幅度提高了閥門的復用率!”

  靈感來源于生活,材料更是隨處可見。通過悉心、細致地觀察,用“四兩撥千斤”的巧勁兒搞創新,你看,這何師傅,還真有兩把刷子!

  三

  走出工作室,一股熱浪撲面而來。太陽更大了,曬得臉直發疼。無數只蚊子從四面八方圍了過來,打定主意要飽餐一頓。

  “瞧,正比賽呢!”上車沒走多遠,就看到幾個人頂著烈日圍在一起討論著什么,身后的油井上,掛著“采油二廠第二十四屆技術技能競賽”的橫幅。擔心影響比賽,我們把車停在一旁,想等比賽間隙,跟何師傅聊上幾句。

  “何師傅可太嚴厲了!”聽說我們來找裁判,熟悉他的年輕人俏皮一笑。

  “怎么個嚴厲法?”

  于是,我又聽到新的故事。

  技能比武前,廠里組織培訓,晚上7點半到9點是自習時間。作為教練,輪休一結束何湘就去檢查,發現培訓成績不理想不說,大家態度散漫,就把時間延長到了9點半。

  “上班累一天了,這個時間太晚了吧!”有選手當面提出意見。

  “我這是通知,不是商量,不服氣拿實力說話!”平時就不茍言笑的何湘往講臺上一站,大家都有些發怵,誰都知道,工作中何師傅說一不二。

  謝達鵬是何湘的徒弟之一。接觸的多了,何湘發現,這個年輕人踏實、努力,參加比賽成績總是名列前茅,要是能再加把勁兒,就有機會去更大的舞臺上發光發熱。

  “師傅啥事兒。”有一天中午吃完飯,何湘在食堂叫住了謝達鵬。

  “這次推薦你參加國賽。你在咱們廠水平不錯,可去這種級別的比賽還有差距……”何湘話不多,卻句句在理。在師傅的督促下,謝達鵬刻苦練習,初出茅廬就拿了個銅獎回來。

  我屏息聽著他們的談話,新的細節不斷地補充進來:什么休息的時候不是在打掃就是在學習啦,昆北油田剛投入運行時每天干到半夜一兩點啦、講課的PPT都得一遍遍修改調整啦……記都記不完。

  “可看他這性格很‘佛系’。”我心里納悶兒。

  “你不知道,他就是話少,骨子里要強著呢!”

  原來剛參加工作那幾年,何師傅還是別人口中的小何。一天上班下班,雖然兢兢業業,可心里沒啥大志向?蠢蠋煾祩冊诳技紟煟南耄诵萸澳苣玫郊紟熧Y格就行。就連廠里最熱鬧的比武大賽,他也只在2002年草草參加過一次。

  2008年的一天,何湘碰到一起從技校分來的同學柱子。平時倆人工作都在野外,沒什么機會見面,這次相遇,何湘才發現柱子早已今非昔比。

  “今年比賽想拿第幾啊?”

  “不拿第一我來干啥?”看著昔日同窗自信的樣子,何湘心里五味雜陳,他下定決心也要干出個樣來。

  就這樣,何湘開始認真復習,就連巡井,都把書放在一旁的座位上,邊走邊背。2010年技能大賽,終于拿到了第一名。2011年,取得技師資格,2014年被評為高級技師,2015年作為企業級采油技能專家帶人參加競賽,2023年成為企業單位首席技師……在國家暢通、拓寬技能人才成長通道的改革浪潮中,何湘一步一個腳印,成為了小有名氣的何師傅。

  “他要求這么高,你們還愿意跟他學?”我又忍不住打聽。

  這個講:“都說教會徒弟餓死師父,但何師傅愿意帶我們,他總說把我們帶出來才有人接替他……”

  那個說:“師父說,只要肯鉆研,走技能這條路照樣有出息!”

  ……

  大家正聊著,考試結束了。太陽高高掛在天上,戈壁灘上那一抹紅向我們走來。

  “何師傅!”大伙熱情地朝何湘招手,大聲喊他。

  “哎!”何湘熱切地回應著。摘下安全帽,豆大的汗珠沿著臉上那條被曬傷的印記流了下來……

  【手記】會創新

  何湘所在的油田采油二廠遠在昆侖山下,離花土溝生活區很遠,路又不好走,所以在工作的那幾個月里,他和班組同事都是住在宿舍,條件更為艱苦。別的不說,幾天采訪下來,我發現就像他自己所說的那樣,跟外界打交道少了,不太會說話。這種不太會說話,不是說他說話直,而是在采訪時,他需要思考許久才能表達出自己的意思,換句話說,二十多年幾乎工作在與世隔絕的環境中,除了戈壁灘上的一個個油井,來來回回就是那幾個同事,自然條件艱苦倒不算什么,心理壓力卻特別大。

  在采訪何湘之前,總覺得在油田搞創新是件挺復雜的事情。在我這個“門外漢”眼中,無論是抽油機那個龐然大物,還是采油這套繁瑣的流程,都讓我覺得,想要在這個過程中進行技術革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

  可何湘卻讓這一切變得簡單起來。他在平凡日常中悉心、細致觀察,尋找創造靈感。無論是從輸液管中獲得靈感還是對廢料進行二次利用,他的小改小革都給人一種“接地氣”的感覺,仿佛在告訴我們:瞧,創新就是這么簡單。

  小改小革凝聚“大智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追求卓越,關鍵在于不斷創新,通過創新獲得新的技藝、生產更好的產品。就像何湘,他的目標就是讓“小革新”發揮出“大作為”,讓油井產出更多油。

  有人說,我們把人的一生掰開揉碎,就會看到時代的印記,如同璀璨銀河上的點點星光散落其中。其實,換個角度來說,何湘只是無數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油田人之一。在黨中央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今天,在迎來歷史上最好發展時期的青海,他們的成長、成才,會讓高質量發展更有特色、更有成色。在這股浪潮下,高技能人才使命光榮、大有可為,基層一線能夠成為千千萬萬技術工人技能成才、匠心筑夢的熱土。(作者: 咸文靜)

推薦閱讀
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 陳剛主持
吳曉軍在省水利廳、省數據局調研
青海門源:成立首批“名匠工作室”
紀錄片《守護中華水塔》8月8日晚在CCTV-9首播
省委網信辦公布"清朗"系列專項行動整治典型案例
青海全民閱讀推廣中心、推廣站點擬確定對象公示
玉樹州全面實施學前教育免費午餐項目
西寧新千:最具本地特色的夜市
24H熱點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何師...
2024西寧半程馬拉松8月25日開跑 賽事規模再創新高 ...
“大美青!じ咴闱颉背壜撡惖诙A段8月10日開賽
青海玉樹:玉珠峰國際登山小鎮正式開營
青海進一步規范治理旅游市場價格
【再走青藏線——傳承弘揚“兩路”精神】雙向奔赴...
2024年青海省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結果揭曉
青海同日實現2例造血干細胞捐獻
2024青海省老字號嘉年華暨“高原之夏”夜生活節今...
青海省綜合醫改工作推進視頻會議召開
熱點圖片
西成鐵路尖扎黃河特大橋向黃河邁進
西成鐵路尖扎黃河特...
【鄉村振興在青!慨嫴忌侠L就的美麗圖景
【鄉村振興在青!...
【農經觀察】冷涼蔬菜:高原上生長的綠色瑰寶——“打造青字號 走好振興路”系列報道之七
【農經觀察】冷涼蔬...
【鄉村振興在青!扛材溙锢L出夏收好“豐”景
【鄉村振興在青!...
【農說】發揮優勢 打造高原冷涼蔬菜品牌
【農說】發揮優勢 打...
西成鐵路沈家村1號隧道順利貫通
西成鐵路沈家村1號隧...
小高陵:一鍬揮舞萬山變
小高陵:一鍬揮舞萬山變
社區“小板凳” 共治“大平臺”
社區“小板凳” 共治...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何師傅!”“哎!”
——記“青海高原工匠”何湘

青海日報
2024-08-09 07:08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何師傅!”“哎!”
——記“青海高原工匠”何湘

青海日報
2024-08-09 07:08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何師傅!”“哎!”
——記“青海高原工匠”何湘

  • 2024-08-09 07:08:51
  • 來源:青海日報

  何湘扎根基層,先后從事修井作業、采油、采氣、注水、調度、技術員等崗位工作,始終將技改革新、創新創效、交流學習、技藝傳承、勞動競賽等活動結合起來,為企業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獲得油田創新多項獎項。

  ——青海省總工會推薦理由

  走技能成才這條路,也能登上人生巔峰。

  ——“青海高原工匠”、青海油田公司采油二廠采油工何湘

何湘(左)在采油二廠技術技能競賽現場。殷之皓 攝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一

  聽說了嗎,青海油田采油二廠的采油工何湘入選“青海高原工匠”啦!

  他怎么評上這個稱號?你算問對了人。這不,我剛到花土溝,就是專程來找他的。

  你可來過這花土溝?它位于柴達木盆地西北部,地理環境復雜、氣候惡劣。“天上無飛鳥,遍地不長草,四季少雨雪,風吹石頭跑,頭上烈日曬,腳下熱沙燒。冬天寒風吹,夏天蚊蟲咬,整日缺水喝,常年不洗澡”,當地流傳的這幾句順口溜,就是早些年花土溝艱苦環境的真實寫照。作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政府所在地,花土溝鎮子不大,遠處是沉靜的尕斯庫勒湖,再遠處,便是那巍巍昆侖。世界海拔最高的油田——中國石油青海油田便坐落于此。

  高原的夏日,天空湛藍。一大早,太陽就“熱情”得不得了。按照約定的時間來到采油二廠,剛到門口,一個橘紅色的身影就閃了出來。

  “你好!”中等個頭,皮膚白凈,寫滿緊張的臉看著斯斯文文,仿佛不是常年在野外工作。走進他在樓上的工作室,何湘反而像是客人,拘謹地站在椅子背后,一雙手緊緊攥著椅背,嘴巴張了又閉,直到臉憋得通紅,才蹦出倆字:歡迎。

  “在這兒聊聊?”我問。

  “行。”沉默了幾秒,何師傅又補了一句:“可這兩天公司開展技術比武,我是裁判,得等我明晚下班……”

  看我有些為難,站在他旁邊的同事姜潔出來解圍:“我師傅是公司勞動模范、技能專家,比賽期間真脫不開身……”

  當事人分身乏術,我決定跟他的同事去井上看看。

何湘正在為采油二廠技術技能競賽的選手做賽前輔導。殷之皓 攝

  二

  從花土溝到何湘工作的昆北油田,要穿過大片大片的戈壁灘。在“搓板路”上一路向東,越走越荒涼。窗外,除了黃色還是黃色,就連那路邊的風滾草,都蒙著一層土,感覺比旁處的更飽經風霜。一眼望去,只有數不盡的抽油機周而復始地運轉,一下一下,像是在不斷叩問大地。

  我想換做是你,乍一到這地方,看見這走不到頭的茫茫戈壁,肯定會發愁。走著走著我也開始琢磨,要讓我到這來,我能干成啥樣?會不會也像有的人那樣,覺著沒啥指望。

  看我一臉愁容,性格大大咧咧的姜潔打開了話匣子。

  “我們作業區就在靠近昆侖山腳下的那片戈壁灘上。你們覺得荒涼,可我師傅喜歡這地方,他在這兒干了26年,不僅自己越干越起勁兒,還讓我們都覺得這工作越干越有奔頭,你說怪不?”

  1978年,何湘的父親何國占從部隊轉業到花土溝,兩年后,何湘和家人一起從四川蓬安來到油田。

  轉眼時間來到了1995年,17歲的何湘考入青海油田技工學校,兩年采油氣專業課一上完,就被安排到采氣一廠實習一年。

  “年輕人,能吃苦嗎?”1998年7月,實習期滿的何湘和五六名同學一道被分到了采油二廠,當起了修井工。上班第一天,看著白白凈凈的何湘,老師傅打趣道。

  “吃苦?”何湘心里琢磨,沒太聽懂。其實,相比其他廠區,二廠離花土溝基地挺遠,社會依托差,是青海油田自然條件最艱苦、組織運行難度最大的生產單位之一。那會兒剛分到廠里的年輕人都得從修井工這個崗位上走一遭,一是適應,二是鍛煉。

  沒幾天,這個小伙子就明白了老師傅的意思。兩班倒的工作都是體力活,干完12小時一下班,躺在宿舍的鋼絲床上,腰疼得起都起不來。

  “我師傅當年的性格,比現在還要內向。”姜潔說,因為看起來“腦子不太靈光”,一開始何湘沒少挨批評。“聽說上班第一天就不小心砸傷了腳,連累班長挨了頓罵。沒幾天又擠傷了手,怕被領導知道,沒敢吱聲。”

  故事講到這兒,車子突然在一處廠房前停了下來。走近一看,門口掛了塊牌子:何湘職工技術創新工作室。屋里有抽油機的模型,還有不少雜七雜八的零件。

  “別看這里地方不大,可從2013年成立以來,以我師傅為代表的工作室團隊完成革新攻關近60項,其中17項獲得省部級獎勵,11項獲得油田公司獎勵,10余項在昆北油田推廣應用。”

  “創新?”我心里有些納悶。在這樣一個數萬人的大企業,技術創新應該常見,何湘有啥特別之處?

  “輸液管見過吧?”姜潔也不賣關子,指著擺在墻邊的抽油機模型打開了話匣子。“以前往井上加清蠟劑,是用大桶灌進去,停留時間短,效果一般。有一回,師傅陪師娘去醫院打針,看著滴答滴答的輸液管突然來了靈感;氐骄,他把輸液管插到大桶上,用‘哥倆好’粘結實就拿去做實驗,發現接頭處容易被腐蝕,又換成了金屬接頭。”

  “我想起來了,就是這個被稱為‘輸液管點滴加藥’的發明,被巡井的領導發現,在作業區推廣開來。十幾年下來,2元錢的成本為油田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這個年輕人越講越興奮,索性走到墻角、打著手勢說:“你別小看這堆破爛,都是他從廢料堆里‘淘’回來的寶貝。幾年前,那會兒抽油機的光桿因為表面總是摩擦、不夠光滑,密封性差。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師傅沒少琢磨。有一天他在巡井時突然有了點子,找來一堆廢料搗鼓了半天,沒想到真成了!”

  細細一聽,這個發明似乎不比那個輸液管高級——在抽油機的光桿上增加一個裝置,加入換下來的廢機油,讓其表面形成一層油膜,既隔絕了氧氣,又增加了密封性。

  “一口井光桿出現異常,更換就得上萬元。師傅做的這個玩意,幾乎沒啥成本!”

  的確,從腦子里的幾十種想法到自己利用廢料制作裝置,再經過四五次修改,最終應用到油井上,看起來,這個自潤滑裝置最大的成本就是何湘花費的時間與精力了。

  “師傅平時最喜歡的事情就是翻廢料堆,隔一兩天就去一次,撿來的‘寶貝’都放在這兒,沒準哪天就用上了。像是用10元錢解決部分抽油機減速箱輸出軸漏油的問題,一年就節約了十幾萬元的生產成本。他還通過自己加工、拆解舊閥門替換的方法‘復活’問題件,大幅度提高了閥門的復用率!”

  靈感來源于生活,材料更是隨處可見。通過悉心、細致地觀察,用“四兩撥千斤”的巧勁兒搞創新,你看,這何師傅,還真有兩把刷子!

  三

  走出工作室,一股熱浪撲面而來。太陽更大了,曬得臉直發疼。無數只蚊子從四面八方圍了過來,打定主意要飽餐一頓。

  “瞧,正比賽呢!”上車沒走多遠,就看到幾個人頂著烈日圍在一起討論著什么,身后的油井上,掛著“采油二廠第二十四屆技術技能競賽”的橫幅。擔心影響比賽,我們把車停在一旁,想等比賽間隙,跟何師傅聊上幾句。

  “何師傅可太嚴厲了!”聽說我們來找裁判,熟悉他的年輕人俏皮一笑。

  “怎么個嚴厲法?”

  于是,我又聽到新的故事。

  技能比武前,廠里組織培訓,晚上7點半到9點是自習時間。作為教練,輪休一結束何湘就去檢查,發現培訓成績不理想不說,大家態度散漫,就把時間延長到了9點半。

  “上班累一天了,這個時間太晚了吧!”有選手當面提出意見。

  “我這是通知,不是商量,不服氣拿實力說話!”平時就不茍言笑的何湘往講臺上一站,大家都有些發怵,誰都知道,工作中何師傅說一不二。

  謝達鵬是何湘的徒弟之一。接觸的多了,何湘發現,這個年輕人踏實、努力,參加比賽成績總是名列前茅,要是能再加把勁兒,就有機會去更大的舞臺上發光發熱。

  “師傅啥事兒?”有一天中午吃完飯,何湘在食堂叫住了謝達鵬。

  “這次推薦你參加國賽。你在咱們廠水平不錯,可去這種級別的比賽還有差距……”何湘話不多,卻句句在理。在師傅的督促下,謝達鵬刻苦練習,初出茅廬就拿了個銅獎回來。

  我屏息聽著他們的談話,新的細節不斷地補充進來:什么休息的時候不是在打掃就是在學習啦,昆北油田剛投入運行時每天干到半夜一兩點啦、講課的PPT都得一遍遍修改調整啦……記都記不完。

  “可看他這性格很‘佛系’!”我心里納悶兒。

  “你不知道,他就是話少,骨子里要強著呢!”

  原來剛參加工作那幾年,何師傅還是別人口中的小何。一天上班下班,雖然兢兢業業,可心里沒啥大志向?蠢蠋煾祩冊诳技紟,他心想,退休前能拿到技師資格就行。就連廠里最熱鬧的比武大賽,他也只在2002年草草參加過一次。

  2008年的一天,何湘碰到一起從技校分來的同學柱子。平時倆人工作都在野外,沒什么機會見面,這次相遇,何湘才發現柱子早已今非昔比。

  “今年比賽想拿第幾?”

  “不拿第一我來干啥?”看著昔日同窗自信的樣子,何湘心里五味雜陳,他下定決心也要干出個樣來。

  就這樣,何湘開始認真復習,就連巡井,都把書放在一旁的座位上,邊走邊背。2010年技能大賽,終于拿到了第一名。2011年,取得技師資格,2014年被評為高級技師,2015年作為企業級采油技能專家帶人參加競賽,2023年成為企業單位首席技師……在國家暢通、拓寬技能人才成長通道的改革浪潮中,何湘一步一個腳印,成為了小有名氣的何師傅。

  “他要求這么高,你們還愿意跟他學?”我又忍不住打聽。

  這個講:“都說教會徒弟餓死師父,但何師傅愿意帶我們,他總說把我們帶出來才有人接替他……”

  那個說:“師父說,只要肯鉆研,走技能這條路照樣有出息!”

  ……

  大家正聊著,考試結束了。太陽高高掛在天上,戈壁灘上那一抹紅向我們走來。

  “何師傅!”大伙熱情地朝何湘招手,大聲喊他。

  “哎!”何湘熱切地回應著。摘下安全帽,豆大的汗珠沿著臉上那條被曬傷的印記流了下來……

  【手記】會創新

  何湘所在的油田采油二廠遠在昆侖山下,離花土溝生活區很遠,路又不好走,所以在工作的那幾個月里,他和班組同事都是住在宿舍,條件更為艱苦。別的不說,幾天采訪下來,我發現就像他自己所說的那樣,跟外界打交道少了,不太會說話。這種不太會說話,不是說他說話直,而是在采訪時,他需要思考許久才能表達出自己的意思,換句話說,二十多年幾乎工作在與世隔絕的環境中,除了戈壁灘上的一個個油井,來來回回就是那幾個同事,自然條件艱苦倒不算什么,心理壓力卻特別大。

  在采訪何湘之前,總覺得在油田搞創新是件挺復雜的事情。在我這個“門外漢”眼中,無論是抽油機那個龐然大物,還是采油這套繁瑣的流程,都讓我覺得,想要在這個過程中進行技術革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

  可何湘卻讓這一切變得簡單起來。他在平凡日常中悉心、細致觀察,尋找創造靈感。無論是從輸液管中獲得靈感還是對廢料進行二次利用,他的小改小革都給人一種“接地氣”的感覺,仿佛在告訴我們:瞧,創新就是這么簡單。

  小改小革凝聚“大智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追求卓越,關鍵在于不斷創新,通過創新獲得新的技藝、生產更好的產品。就像何湘,他的目標就是讓“小革新”發揮出“大作為”,讓油井產出更多油。

  有人說,我們把人的一生掰開揉碎,就會看到時代的印記,如同璀璨銀河上的點點星光散落其中。其實,換個角度來說,何湘只是無數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油田人之一。在黨中央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今天,在迎來歷史上最好發展時期的青海,他們的成長、成才,會讓高質量發展更有特色、更有成色。在這股浪潮下,高技能人才使命光榮、大有可為,基層一線能夠成為千千萬萬技術工人技能成才、匠心筑夢的熱土。(作者: 咸文靜)

作者 咸文靜 殷之皓
編輯:何繼紅
青海新聞網版權所有
2021中国大陆精品视频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