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夏日的青海湖,水天一色、俊秀神奇,四周被峰巒環繞,以其獨有的自然風光、歷史韻味與生態價值,吸引著省內外游客接踵而至。
前不久,大型沉浸式巡游演出劇目《夢回青海湖》在青海湖二郎劍景區公開首演。演出以“旅游+演藝”形式打造沉浸式巡游演出,為青海湖景區實實在在增加了客流量。
“這次來青海玩實在太開心了。風景特別美,故事也很多,而且各方面設施完善、服務溫馨,體驗感非常好,以后有機會還要約朋友一起來度假。”來自深圳的游客周靖涵贊不絕口。
記者了解到,青海湖景區始終堅守生態優先,統籌平衡好生態旅游與景區開發和諧統一關系,創新景區“生態旅游+交通”“生態旅游+文化”經營模式,實施“彩虹路”、進港公路“魚鷗翔集”系列彩繪、特色網紅打卡點、改造露天演藝廣場推出民俗演藝節目等新思路新做法,體現出多樣性、人文性、生態性的景區特色。
2023年,青海湖景區累計接待游客322.74萬人次,較2019年同比增長38%,創下歷史新高。今年截至7月9日,青海湖景區累計接待游客突破100萬人次。
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于青海順時應勢,把握改革基調,錨定發展方向,在嚴格的保護中向著綠色低碳的發展方式轉型,給這處“靜躺”的生態資源賦予“能動”價值。
完善管理體制,整合現有資源,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經營;制定具有國際水準的生態旅游服務標準;建立健全與國際標準相銜接的旅游要素服務體系……青海省按照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打造要求,全面實施青海湖景區標準化試點。
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是習近平總書記為青海高質量發展賦予的歷史使命、擘畫的宏偉藍圖。
青海從引以為傲的綠色生態入手,以創建青海湖示范區破題開局,圍繞構建“一芯一環多帶”生態旅游發展新格局,加快推動西寧市國際生態旅游中心城市建設,打造環青海湖生態旅游精品環線,依托全省生態旅游資源,優化推出多條生態文化旅游帶,加速形成“一芯引領、一環示范、多帶串聯”的生態旅游發展格局。

緊盯目標,青海邁出文旅高質量發展矯健步伐,同時也取得一定成效——
如今,青海初步確定以西寧市為核“芯”,以青海湖為中心,謀劃串聯民和、門源、烏蘭等15個環湖縣區57個旅游景區的環湖精品生態大旅游圈。
精心打造青甘旅游大環線,優化提升青川、青藏、青新等跨省旅游線路。新評定A級旅游景區38家,新增省級工業旅游示范基地9家。“天境祁連”“河湟民俗文化”等11條線路入選文化和旅游部“鄉村四時好風光”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同時,全面提升“青海文旅大數據平臺”,建設全省統一的“智游青海”游客服務智慧化應用,創新智慧旅游服務模式,為游客提供專業化的文旅資訊、個性化的產品服務。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七個聚焦’,尤其提出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裝和科學的行動指南。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就是要不斷提升服務效能、提高產品質量,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常紅安說。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青海省生態旅游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關于釋放旅游消費潛力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青海將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構建“一芯一環多帶”生態旅游發展格局,促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培育生態旅游新業態,壯大生態旅游業創新發展新動能。
青海將著力培育一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旅游休閑街區,推出一批生態旅游精品線路、生態旅游風景道。創新消費場景,改善消費環境,進一步激發消費潛力和活力,不斷擴大“山宗水源 大美青海”品牌影響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和旅游消費新需求。
今年爭取實現“4321”年度量化目標,即旅游總投資同比增長40%、旅游總人次同比增長30%、旅游綜合收入同比增長20%、旅游稅收同比增長10%。全面深化改革,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把旅游業打造成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民生產業、幸福產業,建成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
青海將加大優質旅游產品和服務供給,推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打造城市旅游特色品牌,推進“旅游+體育”融合發展,發展生態旅游產品,發展鄉村旅游、紅色旅游,開發內河游輪旅游產品,加強旅游公共服務建設,盤活閑置旅游項目,優化消費惠民政策措施,推動智慧景區建設,完善旅游交通服務,大力發展夜間文旅經濟,促進區域合作聯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