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巍巍山谷,滔滔河水。建設中的同仁至賽爾龍(青甘界)高速公路猶如巨龍橫臥,蓄勢騰飛于江河之上,盡顯生機活力。
9月27日,同賽公路火熱沸騰的工地上,建設者堅守崗位,科學施工,用智慧和汗水加快推進工程建設。
全長204.52公里的同仁至賽爾龍高速公路項目,是國家高速公路網的一部分,也是青海省高速公路網絡“三縱四橫十聯線”(簡稱“3410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沿線生態環境脆弱,控制性工程點多,施工難度極大。
在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扎毛鄉,一個個高聳的橋柱和塔吊矗立在地勢陡峭的山嶺上和溝谷中,一座雄跨河谷的大橋已初具雛形,這就是同賽高速公路項目控制性工程之一的扎毛河特大橋。
時至秋日,扎毛河特大橋墩柱下方的邊坡上,一層密密的綠色草甸令人心曠神怡。草甸一側,裝載車跟隨軌道貨運纜車緩緩上升,這是青海省首個使用軌道貨運纜車的公路工程施工點。
扎毛河特大橋10號至18號墩位于山區,這里也是麥秀林場國家森林重點保護區,如何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干擾成為建設者思考最多的問題。為保護環境并解決物料運輸以及高原高海拔地帶混凝土高揚程遠距離泵送問題,同賽高速公路項目采用無便道軌道貨運纜車實現動載和靜載運輸,通過鋪設在斜坡上的軌道運輸系統,讓大型施工設備“坐”上了纜車。
“按照傳統施工方式,需要修一條約2公里的施工便道連接作業面,這一方法施工成本相對低,但便道施工征地困難,且施工也需要兩三個月時間。”中鐵十一局同賽高速公路TSEPC-1標項目總工程師盧相說,雖然建設軌道貨運纜車成本高,但節約占地40多畝(2.67多公頃),減少砍伐樹木1800余棵,還大大縮短了施工周期,綜合來看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共贏。
惟其艱難方顯勇毅,惟其篤行方顯珍貴。在建過程中,同賽高速公路項目以創新為驅動,廣泛應用“四新”技術,圍繞綠色、安全、高效三個發展核心,實現項目進度、質量的“雙提升”,將新質生產力匯入這片承載著無數夢想的金色谷地。
同賽高速公路西卜沙隆務河特大橋橋面上電焊火花飛濺,安全通道警示牌整齊擺放,工程車來回穿梭,施工現場井然有序。
這座特大橋結構復雜,為全面管控質量、安全和進度,建設者目前配備了4套掛籃同時進行作業,現場安裝3臺塔吊對施工進行保障。并采用信息化手段在主墩位置配備監控預警系統,對掛籃行走及人員作業實時進行監控和預警,全面提升項目的管控水平。
同時,為打造同賽高速橋面鋪裝全線示范、標桿標段,完成“建設平安百年品質工程”目標,項目部提前籌劃、部署,應用大量新設備、新材料、新技術和新工藝,進一步提高施工質量和勞動生產率。
承擔西卜沙隆務河特大橋施工任務的中交二公局三公司現場負責人王允慶說:“我們在橋面鋪裝施工中,應用了三維激光攤鋪機、全自動拉毛機等先進設備,并采購了1臺養生機器人,可全斷面一次性噴灑養生,大幅提升了橋面鋪裝質量和施工工效。”
以有效解決工程難題為目標,同賽高速公路項目引入或研發針對高寒、高海拔的技術手段,鼓勵設備微改造、工藝微改進、工法微改良等“微創新”,切實提升了生產質效。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面對公路穿越自然保護區等敏感生態環境,同賽高速公路項目通過科學化的選線評價方法,減少耕地、林地占用約43.3%,減少經濟投入75億元,實現了社會、環境、經濟效益的多方共贏。無害化設計建造技術則圍繞公路穿越敏感生態環境,從低影響橋梁、低振動隧道、低路基、耐久性路面、集約化無害化臨建設施的體系化構建,減少項目建設對周邊環境的擾動。”青海省交通建設管理有限公司同賽公路建設指揮部副指揮長趙永輝說。
此外,同賽高速公路項目探索近自然生態環保技術,推廣國家公園野生動物生境連通、敏感水體水系連通與水質保護技術,為同賽高速公路項目穿越自然保護區段提供技術支撐。“以植被恢復技術為例,同賽高速公路項目提出了一種基于植物分布海拔調查與植物適應范圍氣溫的推演方法,創新了植物群落設計方法,通過研發過渡帶灌木的收集與繁殖技術,豐富區域種質資源,為過渡帶與寒旱區植物群落設計提供方法。”青海省交通建設管理有限公司同賽公路建設指揮部主任李永國介紹。
記者了解到,項目建成后,將進一步提升青、甘、川三省的通達度、通暢性,實現黃南州澤庫、河南兩縣高速通達,沿途的群眾將迎來路暢民富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