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小區物業服務不好可以拒繳物業費嗎?”“家中管道漏水是否是物業的責任?”“小區物業可以擅自收取或加收停車費嗎?”針對這些常見的物業糾紛,西寧市城東區人民法院干警自編自導了小品《物業費交不交》,用一段詼諧幽默的表演再現了人民調解員的工作日常,也通過以案釋法給現場群眾送上了一堂生動的普法教育課。
在舞臺旁邊,干警們還通過設立法律咨詢臺、放置法治宣傳展板,發放物業糾紛宣傳冊,向過往群眾提供法律咨詢,針對物業服務合同糾紛中不同的訴求,向群眾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關于物業糾紛的相關規定。現場群眾紛紛表示,會加強與物業服務企業溝通協商,建立起友好的睦鄰環境。
物業糾紛是關系居民生活品質、社會安全穩定的“大民生”,物業糾紛一頭連著居民的幸福感,一頭關系著物業服務企業的發展,妥善防范化解物業服務糾紛,是推動訴源治理,助力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工作。
2024年8月15日,一批西寧市某物業管理有限公司訴冶某某、韓某某等人物業服務合同糾紛案件正在城東區物業矛盾糾紛訴調工作站進行調解。
為更好在訴前解決矛盾糾紛,城東法院小額速裁審判團隊與人民調解員一同走進涉案小區,現場調查、聽取民意。在了解清楚情況后,城東法院辦案法官現場解讀了民法典中關于物業服務合同的性質,物業公司、業主的權利和義務。人民調解員則從服務優質高效、鄰里和睦相處、社會和諧穩定等多角度全方位地開展調解工作。
最終雙方當事人認識到,物業公司與小區業主之間是相互依存的關系,業主們紛紛同意主動全額交清物業費和取暖費,物業公司也表示可酌情減免部分,雙方積極溝通,互相理解,案結事了,達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和法治效果。
“我們通過‘送法進社區’、發布典型案例、法律問題分析、法律條文解說等多形式多途徑開展普法宣傳活動,鋪平物業公司與業主溝通的橋梁,全面整合多元解紛優勢資源,將司法服務打包送上門。”城東區人民法院立案庭負責人告訴記者。
為進一步改善全區物業服務質量,深化社區精細化治理工作成效,引導物業服務企業及業主依法履職、依法服務、依法維權,城東法院采取“法治宣傳+專題培訓”的辦法,聯合區司法局、區建設局、轄區各街道辦(社區)深入各小區開展“物業糾紛源頭治理”普法宣傳工作,從物業糾紛的類型、發生原因、糾紛的解決途徑等方面進行深入講解,提高了廣大群眾對物業服務權利義務的認識,增強了物業公司與業主之間的溝通和理解。
在對小區業主進行普法的同時,法院干警前往西寧市城東區第一批紅色物業培訓學校,向物業服務企業人員、業主委員會成員、社區干部,解讀法律法規、展示司法實務做法、開展案例研討,對物業服務企業履行物業服務合同過程中自身權利義務進行詳細闡述,倡導物業服務企業依法履職、依法服務、依法維權。
“我們在普法宣傳的基礎上,聯合區司法局、區城鄉建設局、各街道(鎮辦)成立物業矛盾糾紛訴調工作站,對全區物業類矛盾糾紛進行集中調處,通過法院法官對工作站受理的案件進行在線指導、在線確認,實現了‘行內人說理、法院人說法’。”城東區人民法院立案庭負責人介紹。
物業糾紛雖是小案,看似雞毛蒜皮,卻折射出了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城東區人民法院聚焦物業矛盾糾紛多發易發領域,以“抓前端、治未病”理念做實遠端防控,做優前端化解,做好實質解紛,在法治軌道上統籌各方力量,不斷推動物業糾紛訴源治理實現新發展、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