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藏文網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人物故事
行走在云端上的女軍醫
——記“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張瑛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王煜鵬 李雪萌
發布時間:2025-03-27 07:44:27
編輯:易 娜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春寒料峭的清晨,記者們在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四一醫院會議室焦急等待。

  剛剛交完班的重癥醫學科主任張瑛身著筆挺軍裝,9時準時趕到。一進門,張瑛與記者們一一握手,語氣謙和:“不好意思,讓大家久等了。”她的手有些冰涼,頭扎低馬尾,素面朝天,黑眼圈隱約可見,明顯是熬夜工作的痕跡。隨后,張瑛坐在沙發上,雖然面對鏡頭略顯緊張,但回答提問時語氣溫和堅定。談及工作,她神情嚴肅,態度嚴謹;聊到生活,她的笑容溫暖親切。

  采訪進行1個多小時后,張瑛緩緩起身:“各位記者老師,要不今天的采訪先到這兒?還有昨晚搶救的病人要去看看。”

  這場采訪本應在前一天晚上19時進行,卻因張瑛需要搶救兩名危重病人而推遲。記者了解到,每次有危重病人,她幾乎都徹夜守護。當被問及是否一夜未眠時,她抿嘴笑了笑,輕聲回答:“也睡了幾個小時。”她的笑容中透著疲憊,卻依然堅定。這就是張瑛,一位熱愛自己的事業,始終將病人放在首位,堅守高原、默默奉獻的軍醫。

QQ圖片20250327054139高原巡診路。西寧聯勤保障中心供圖

  白衣執甲向難行 高原巡診灑真情

  “一名好軍醫應該是什么樣子?”

  “就像張瑛主任一樣,別看瘦瘦小小,可骨子里卻有那么一股狠勁和拼勁,干起事來一絲不茍,總是帶隊走在隊伍最前面。”曾與張瑛赴高原執行任務的呼吸內科主任醫師馮恩志回憶。

  35年前,19歲的張瑛以優異成績考入南京鐵道醫學院,開啟了從醫之路。1995年畢業后,張瑛特招入伍,毅然回到生她養她的故土——青海,加入原解放軍第四醫院,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人民軍醫,從此青藏高原便成了她的主戰場。

  她沖鋒一線、矢志打贏,多次參與重大演訓和搶險救災衛勤保障任務,請纓帶隊巡診喀喇昆侖哨所,背負10公斤藥品器械在極限考驗下勇攀“奪命坡”,成為第一個登上海拔5600米以上某高地的女軍醫。她在生命禁區堅守360多個日夜,13次帶隊、28次隨隊,徒步到海拔4800米以上一線點位執行任務,成功救治25名高原病重癥患者,被親切稱為呵護官兵生命的“兵媽媽”。

  “邊防官兵守衛祖國領土,寸土不讓奮不顧身;我們守衛戰友生命,用生命搶救生命必當竭盡全力。”張瑛用30年,踐行著對生命的承諾,為高原官兵健康保駕護航。

  張瑛最熟悉的地方,就是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她曾經給自己許下一個諾言:走過喀喇昆侖上的每一個哨所,攀登更高的山峰。

  1996年,青海玉樹遭遇特大雪災,醫院緊急派出醫療隊趕赴災區,張瑛主動請纓,成為醫療隊里最年輕的隊員。第一次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執行任務,頭疼、胸悶、反胃、耳鳴,接連襲來的各種癥狀考驗著她的意志。

  考慮到張瑛的身體狀況,同行戰友紛紛勸她留守海拔較低的營區。但張瑛果斷拒絕,堅定地說:“我可以!再難也要上去!”回來后,張瑛就正式申請加入高原愛民模范醫療隊,開啟了她高原巡診的漫漫征途,跟隨楊景義、楊生岳等一批老專家巡診送醫、救治患者,積累了大量高原病預防和救治的實踐經驗。在突破一條條天際線的路途上,張瑛也在不斷地突破著自己的極限。

  作為一名高原軍醫,不僅要在平時巡診中勤勉盡責,也要在戰時保障中支撐打贏。近年來,高原實戰化演訓任務頻繁,高海拔地區惡劣的自然環境為來自平原地區的任務部隊提供了更逼真的實戰化訓練條件,但同時也伴隨著更大的健康風險。

  2020年,張瑛作為西寧聯勤保障中心指派的高原病專家,配屬西寧聯勤保障中心某部出征,盡管長期在高海拔地區工作,但此次任務仍讓她心中忐忑——一線官兵有一部分是首次駐守高原執行任務,在這樣的環境下,隨時都有可能突發高原疾病。

  “醫生,你一定救救他們,一定救救他們啊!”張瑛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幾名因重度高滲性脫水導致昏迷的病人從海拔5000多米某高地被送到了她所在的帳篷,其中年齡最小的戰士僅有19歲!

  檢查眼底、呼吸、心跳、接心電監護儀……看著戰友們從山上一步步抬下山、面龐稚嫩的患者,張瑛的心被狠狠揪了一下,她迅速判明病癥,緊急給予吸氧、鎮靜、降溫、補液等對癥治療,并做好了搶救生命的準備。

  “張主任,患者病情發生惡化!”突然,1名患者突發嚴重肌肉痙攣,導致呼吸急促,血氧和心率快速下降。張瑛迅速反應進行搶救,爭分奪秒同“死神”賽跑。

  這些天里,張瑛沒有睡過一個好覺,總是隔一會兒就要去看看他們,她說:“只有這些孩子們醒來,我才能睡得著啊。”經過她和戰友們連續不斷的緊急救治、日夜不休的值守觀察,這幾名患者終于轉危為安,全部治愈。

QQ圖片20250327054147張瑛在高原巡診。西寧聯勤保障中心供圖

  深耕醫技求精進 備戰強能守健康

  “置身邊防一線,更能看清戰場需要什么樣的衛勤保障。”從第一次上高原,到每年常態化高原巡診;從靜態的定點診治,到動態的伴隨保障;從保障日常診療,到保障作戰需要。這些年,張瑛和她的戰友們上高原、戰雪山、踏戈壁,戰斗足跡遍布最艱苦、最偏遠的邊防哨所,在實戰實訓中不斷錘煉高原衛勤保障能力。

  張瑛深知,急性高原病是影響和制約“兩高”條件下部隊戰斗力生成的重要因素。自那時起,她便在心里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熟練掌握人體機能在高海拔地區的發病特點規律和治愈手段,全力護佑官兵生命健康。

  面對嚴重缺氧、紫外線強烈、氣候干燥、狂風逼人的惡劣生存環境,張瑛多次主動報名參加高原衛勤保障任務,從組織體檢、高原病知識普及、藥物開發應用等方面入手,帶領科室積極開展高原醫學相關的基礎和臨床研究,探索高原疾病的發病機制和防治策略,建立全地域、全方位、全時段、多層次的高原病立體防治體系。

  《高原徒步訓練小貼士》《駐訓官兵面罩使用小貼士》等高原健康小知識手冊,高原習服小貼士,防極度嚴寒凍傷知識展板,減少高海拔地區過度運動對心肺功能造成損傷“十注意”標語……為了便于官兵理解掌握,張瑛和隊友們將復雜的醫學知識印制成淺顯易懂的“口袋”手冊,每次巡診時都會帶一些分發給邊防官兵。

  “張主任,您這套辦法真好!上高原醫療保障我們都不怕了!”某邊防團衛生員認真學習張瑛梳理總結的高原病防治經驗后高興地說。

  “巡診巡治只能解決一時,高原官兵更需要的是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張瑛時常和身邊同事講道。“高原上的情況瞬息萬變,生病的癥狀也各不相同,這要求醫生必須做好充分準備。”

  為進一步提高官兵面對高原突發疾病時應急自救和互救的能力,她圍繞高原自然環境特點、高原反應的防治等要點,精心準備了《淺談急性高原病》《急性高原病診斷與治療》《高原科學用氧指征》等課件,先后赴多個駐訓點位進行高原病防治知識授課,開展健康宣教百余場,培訓授課3000余人,為部隊留下了“帶不走的醫療隊”。

  風雪巡診路,遍地動情處。在張瑛辦公室的一個抽屜里,整齊地放著一沓來自高原官兵的書信,那些都是她巡診救護過的官兵寄來的溫暖。

  “張媽媽就是我們的定心丸,我們是沖在前沿的‘急先鋒’,她是保障打贏的‘沖鋒者’。那種選擇、那種堅守、那種精神是扎根高原的初心,也是為國盡責的情懷,始終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激勵著我。”曾經被張瑛從生死一線拉回來的戰士宋浩動情地說。

  堅守高原醫心暖 杏林春暖愛無疆

  張瑛對工作的熱愛,如同高原上那永不熄滅的篝火,溫暖而熾烈。她常說:“醫生這個職業,對我來說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種使命。”正是這種使命感,讓她在救治了12萬余人后,依然保持著那份謙虛與低調,從不炫耀自己的功績,而是默默反思診療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力求做到更好。

  2023年初,當醫院計劃組建重癥醫學科這一關乎重癥患者生命的關鍵科室時,張瑛毫不猶豫地主動請纓。盡管有人勸她不必如此辛苦,但她卻堅定地回應:“部隊中心醫院不能沒有重癥醫學科,我有責任為醫院的發展出一份力,為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駕護航!”

  從那一刻起,張瑛便全身心投入到籌建工作中。她親自帶領戰友們選址、規劃、采購設備、挑選病床和家具,每一個環節都力求完美。為了確?剖也季趾侠,她查閱了大量資料,參考國內外先進經驗;在設備采購上,她更是嚴格把關,對每一臺設備的性能、質量都進行了細致入微的研究。

  那段時間,張瑛幾乎將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了籌建工作中。白天,她要處理日常工作;夜晚,則挑燈夜戰研究籌建方案。同事們心疼她,勸她注意身體,她卻總是笑著說:“重癥醫學科早一天建成,患者就能早一天得到更好的救治。”

  經過6個月的努力,重癥醫學科終于順利建成并具備全面開展業務的能力。運行僅一年,就成功搶救了120余名急危重癥患者。張瑛常說:“重癥醫學科很特殊,大門一關,沒有家屬陪護。ICU其實就是‘I see you(我看著你)’,醫生要時刻關注病人,給予他們力量和溫暖,讓病人不害怕。”她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她經常通宵守在危重癥病人身邊,不僅給予患者身體上的治療,還給予他們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

  張瑛的堅守與付出,不僅體現在重癥醫學科的籌建上,更體現在她對高原病研究的執著追求上。從1996年起,她便與自己的老師、呼吸內科原主任楊生岳一同深入各類高原人群展開大規模調查。高原的環境惡劣,調查工作充滿艱辛,但張瑛從未退縮。她翻山越嶺,走進一個個村落、一座座軍營,詳細記錄每一個病例,精心分析每一組數據。

  經過不懈努力,張瑛終于摸清了高原病的發病規律,并針對部隊官兵易發的急性高反、高原肺水腫等常見高原病,完成了10項醫學課題研究,獲得了4項軍隊和省部級三等獎以上科研獎勵。在她多年的健康宣講和悉心指導下,體系部隊官兵高原病防治意識持續增強。這些成就的背后,是她無數個日夜的付出,是她對高原人民和部隊官兵健康的深切關懷。

  張瑛的樂觀與謙虛,更是讓人敬佩。在采訪中,她多次表示,30年扎根高原的從醫生涯,她并未覺得有多艱難。她認為,只要用平常心對待艱難挫折,用熱誠心對待工作,用真誠心對待患者和戰友,就沒有什么過不去的坎。

  這種樂觀的態度和謙虛的品質,讓她在同事和患者心中樹立起了崇高的威望。

  “張瑛像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是我們醫院的全才。”

  “張瑛像一棵樹,以堅定的姿態和無私的關懷,成為戰友心中最可靠的依靠。”

  “張瑛像一束光,足夠溫暖,陪伴患者走過最艱難的時刻。”

  ……

  德藝雙馨傳薪火 初心如磐鑄軍魂

  張瑛不僅是一位醫術高超的醫生,更是一位德藝雙馨的師者。她深知醫學不是一個人的事業,需要一代代人接續奮斗。她從自己的老師楊生岳那里學到了對職業的熱愛和堅守高原的精神,也在身體力行地傳承著這份精神,她始終把培養人才視為自己的最大責任。

  在她的影響下,一批又一批年輕醫生茁壯成長,傳承著她的精神與信念。張瑛會根據每個年輕醫生的特點因材施教,定期開展病例分享討論,把自己的工作筆記借給年輕同志學習。哪怕科室人手緊張,她也堅持把年輕同志送出去深造。

  在重癥醫學科建科初期,只有兩名一線醫生時,她仍毅然決定送王增強醫生去唐都醫院進修,鼓勵李和運醫生考取空軍軍醫大學研究生。她的這種高瞻遠矚和無私奉獻精神,讓年輕醫生們深受感動和鼓舞。

  張瑛對年輕人的傳幫帶不僅體現在醫術上,更體現在醫德上。她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著身邊的每一個人。她尊重每一個熱愛職業的人,認為“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的榮譽不僅屬于她個人,更是對高原愛民模范醫療隊74年精神傳承的認可。

  她常說:“醫學是一項需要不斷學習和進步的事業。作為老一輩醫生,我們有責任將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傳授給年輕一代,讓他們在未來的醫學道路上走得更遠、更穩。”

  重癥醫學科主治醫生王增強表示,自己從張瑛身上學到了很多。對于年輕醫生她不會過多說教,而是用實際行動影響帶動,在關鍵問題上嚴格要求,私下里卻像朋友一樣關心我們。她總是緊緊地把我們這個集體凝聚在一起,在她的身上,我感受到了榜樣的力量、平凡的偉大、奮斗的價值。

  在張瑛的引領下,重癥醫學科的錦旗掛滿了樓道。那是患者對張瑛和重癥醫學科醫生技術和情感的雙重認可,也是他們前行的動力與責任。張瑛還多次前往偏遠和經濟落后地區的基層衛生機構進行醫療幫帶,先后培養了12名少數民族醫生,很多已成為當地的醫療骨干。

  這些年,哪里有任務,張瑛總說“我去”;哪里有困難,張瑛總說“我上”!雪域高原有她行走云端留下的足跡;邊防一線有她救死扶傷戰斗的身影。張瑛說:“我只是盡了一個聯勤軍醫應盡的職責,做了應做的事,比起那些催人奮進的先進典型,自己還有不小差距。只要黨和人民需要,無論路有多遠、山有多高,我都將隨時領命出征,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戰斗,用實際行動踐行軍人使命、醫者誓言……”

  山河為證,歲月為名。張瑛秉持人民軍醫忠誠使命、勇于擔當、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這位行走在云端上的女軍醫,以她的精神與情懷,影響著身邊的每一個人,傳承著革命軍人的榜樣力量。

  張瑛的故事,激勵著更多的人投身醫療事業,為守護生命、強軍事業奮勇拼搏。在新時代的征程中,她的精神讓高原上的愛與希望永遠綻放光芒。

推薦閱讀
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舉行
吳曉軍在海南州調研座談
`2025“第一縷陽光”全球同拍中國年在青海啟動
青海省30名藥品安全社會監督員受聘上崗
“大美青!笨蛻舳松暾堔k理記者證人員名單公示
青海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推薦人選名單公示
青海黃南:線上線下齊發力 就業服務再升級
青海海南:6個綠色算力產業重大項目集中開復工
24H熱點
行走在云端上的女軍醫——記“最美新時代革命...
大地的女兒——記海北州農牧科研所主任安海梅
【讓好人上頭條】春風不問路 善行自成蹊
大學生村支書鳥生軍的履職答卷
【文化中國行】仁青卓瑪:讓傳統服飾煥發新魅力
【報效祖國 建功西部】讓青春在磨礪中強筋壯骨——...
【報效祖國 建功西部】把青春鐫刻在鄉村振興的熱土上
【身邊的感動】22天,跨越8000公里的真情擔當——...
【報效祖國 建功西部】青春“西”行記——記2024屆...
【報效祖國 建功西部】尹博士“解鎖”藏鄉致富新密...
熱點圖片
大地的女兒——記海北州農牧科研所主任安海梅
大地的女兒——記海...
西寧開發區全力助推碳達峰試點建設
西寧開發區全力助推...
【潔凈青!ぞG色算力】西寧打造綠色智算核心集聚區
【潔凈青!ぞG色算力...
青海:黨建引領聚合力 冰雪經濟譜新篇
青海:黨建引領聚合...
【潔凈青海 綠色算力】在“風光”無限中架構綠算“一張網”——“青海綠算一年來”系列報道⑥
【潔凈青海 綠色算力...
【鄉村振興在青海】以路為筆繪鄉村振興新圖景——“鞏固拓展交通運輸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系列報道之六
【鄉村振興在青海】...
青海西寧全面啟動城市管理進社區工作 城管“接地氣” 社區好福氣
青海西寧全面啟動城...
傳播航天知識 點燃“飛天”夢想
傳播航天知識 點燃“...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行走在云端上的女軍醫
——記“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張瑛

青海日報
2025-03-27 07:44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行走在云端上的女軍醫
——記“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張瑛

青海日報
2025-03-27 07:44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行走在云端上的女軍醫
——記“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張瑛

  • 2025-03-27 07:44:27
  • 來源:青海日報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春寒料峭的清晨,記者們在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四一醫院會議室焦急等待。

  剛剛交完班的重癥醫學科主任張瑛身著筆挺軍裝,9時準時趕到。一進門,張瑛與記者們一一握手,語氣謙和:“不好意思,讓大家久等了。”她的手有些冰涼,頭扎低馬尾,素面朝天,黑眼圈隱約可見,明顯是熬夜工作的痕跡。隨后,張瑛坐在沙發上,雖然面對鏡頭略顯緊張,但回答提問時語氣溫和堅定。談及工作,她神情嚴肅,態度嚴謹;聊到生活,她的笑容溫暖親切。

  采訪進行1個多小時后,張瑛緩緩起身:“各位記者老師,要不今天的采訪先到這兒?還有昨晚搶救的病人要去看看。”

  這場采訪本應在前一天晚上19時進行,卻因張瑛需要搶救兩名危重病人而推遲。記者了解到,每次有危重病人,她幾乎都徹夜守護。當被問及是否一夜未眠時,她抿嘴笑了笑,輕聲回答:“也睡了幾個小時。”她的笑容中透著疲憊,卻依然堅定。這就是張瑛,一位熱愛自己的事業,始終將病人放在首位,堅守高原、默默奉獻的軍醫。

QQ圖片20250327054139高原巡診路。西寧聯勤保障中心供圖

  白衣執甲向難行 高原巡診灑真情

  “一名好軍醫應該是什么樣子?”

  “就像張瑛主任一樣,別看瘦瘦小小,可骨子里卻有那么一股狠勁和拼勁,干起事來一絲不茍,總是帶隊走在隊伍最前面。”曾與張瑛赴高原執行任務的呼吸內科主任醫師馮恩志回憶。

  35年前,19歲的張瑛以優異成績考入南京鐵道醫學院,開啟了從醫之路。1995年畢業后,張瑛特招入伍,毅然回到生她養她的故土——青海,加入原解放軍第四醫院,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人民軍醫,從此青藏高原便成了她的主戰場。

  她沖鋒一線、矢志打贏,多次參與重大演訓和搶險救災衛勤保障任務,請纓帶隊巡診喀喇昆侖哨所,背負10公斤藥品器械在極限考驗下勇攀“奪命坡”,成為第一個登上海拔5600米以上某高地的女軍醫。她在生命禁區堅守360多個日夜,13次帶隊、28次隨隊,徒步到海拔4800米以上一線點位執行任務,成功救治25名高原病重癥患者,被親切稱為呵護官兵生命的“兵媽媽”。

  “邊防官兵守衛祖國領土,寸土不讓奮不顧身;我們守衛戰友生命,用生命搶救生命必當竭盡全力。”張瑛用30年,踐行著對生命的承諾,為高原官兵健康保駕護航。

  張瑛最熟悉的地方,就是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她曾經給自己許下一個諾言:走過喀喇昆侖上的每一個哨所,攀登更高的山峰。

  1996年,青海玉樹遭遇特大雪災,醫院緊急派出醫療隊趕赴災區,張瑛主動請纓,成為醫療隊里最年輕的隊員。第一次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執行任務,頭疼、胸悶、反胃、耳鳴,接連襲來的各種癥狀考驗著她的意志。

  考慮到張瑛的身體狀況,同行戰友紛紛勸她留守海拔較低的營區。但張瑛果斷拒絕,堅定地說:“我可以!再難也要上去!”回來后,張瑛就正式申請加入高原愛民模范醫療隊,開啟了她高原巡診的漫漫征途,跟隨楊景義、楊生岳等一批老專家巡診送醫、救治患者,積累了大量高原病預防和救治的實踐經驗。在突破一條條天際線的路途上,張瑛也在不斷地突破著自己的極限。

  作為一名高原軍醫,不僅要在平時巡診中勤勉盡責,也要在戰時保障中支撐打贏。近年來,高原實戰化演訓任務頻繁,高海拔地區惡劣的自然環境為來自平原地區的任務部隊提供了更逼真的實戰化訓練條件,但同時也伴隨著更大的健康風險。

  2020年,張瑛作為西寧聯勤保障中心指派的高原病專家,配屬西寧聯勤保障中心某部出征,盡管長期在高海拔地區工作,但此次任務仍讓她心中忐忑——一線官兵有一部分是首次駐守高原執行任務,在這樣的環境下,隨時都有可能突發高原疾病。

  “醫生,你一定救救他們,一定救救他們!”張瑛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幾名因重度高滲性脫水導致昏迷的病人從海拔5000多米某高地被送到了她所在的帳篷,其中年齡最小的戰士僅有19歲!

  檢查眼底、呼吸、心跳、接心電監護儀……看著戰友們從山上一步步抬下山、面龐稚嫩的患者,張瑛的心被狠狠揪了一下,她迅速判明病癥,緊急給予吸氧、鎮靜、降溫、補液等對癥治療,并做好了搶救生命的準備。

  “張主任,患者病情發生惡化!”突然,1名患者突發嚴重肌肉痙攣,導致呼吸急促,血氧和心率快速下降。張瑛迅速反應進行搶救,爭分奪秒同“死神”賽跑。

  這些天里,張瑛沒有睡過一個好覺,總是隔一會兒就要去看看他們,她說:“只有這些孩子們醒來,我才能睡得著啊。”經過她和戰友們連續不斷的緊急救治、日夜不休的值守觀察,這幾名患者終于轉危為安,全部治愈。

QQ圖片20250327054147張瑛在高原巡診。西寧聯勤保障中心供圖

  深耕醫技求精進 備戰強能守健康

  “置身邊防一線,更能看清戰場需要什么樣的衛勤保障。”從第一次上高原,到每年常態化高原巡診;從靜態的定點診治,到動態的伴隨保障;從保障日常診療,到保障作戰需要。這些年,張瑛和她的戰友們上高原、戰雪山、踏戈壁,戰斗足跡遍布最艱苦、最偏遠的邊防哨所,在實戰實訓中不斷錘煉高原衛勤保障能力。

  張瑛深知,急性高原病是影響和制約“兩高”條件下部隊戰斗力生成的重要因素。自那時起,她便在心里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熟練掌握人體機能在高海拔地區的發病特點規律和治愈手段,全力護佑官兵生命健康。

  面對嚴重缺氧、紫外線強烈、氣候干燥、狂風逼人的惡劣生存環境,張瑛多次主動報名參加高原衛勤保障任務,從組織體檢、高原病知識普及、藥物開發應用等方面入手,帶領科室積極開展高原醫學相關的基礎和臨床研究,探索高原疾病的發病機制和防治策略,建立全地域、全方位、全時段、多層次的高原病立體防治體系。

  《高原徒步訓練小貼士》《駐訓官兵面罩使用小貼士》等高原健康小知識手冊,高原習服小貼士,防極度嚴寒凍傷知識展板,減少高海拔地區過度運動對心肺功能造成損傷“十注意”標語……為了便于官兵理解掌握,張瑛和隊友們將復雜的醫學知識印制成淺顯易懂的“口袋”手冊,每次巡診時都會帶一些分發給邊防官兵。

  “張主任,您這套辦法真好!上高原醫療保障我們都不怕了!”某邊防團衛生員認真學習張瑛梳理總結的高原病防治經驗后高興地說。

  “巡診巡治只能解決一時,高原官兵更需要的是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張瑛時常和身邊同事講道。“高原上的情況瞬息萬變,生病的癥狀也各不相同,這要求醫生必須做好充分準備。”

  為進一步提高官兵面對高原突發疾病時應急自救和互救的能力,她圍繞高原自然環境特點、高原反應的防治等要點,精心準備了《淺談急性高原病》《急性高原病診斷與治療》《高原科學用氧指征》等課件,先后赴多個駐訓點位進行高原病防治知識授課,開展健康宣教百余場,培訓授課3000余人,為部隊留下了“帶不走的醫療隊”。

  風雪巡診路,遍地動情處。在張瑛辦公室的一個抽屜里,整齊地放著一沓來自高原官兵的書信,那些都是她巡診救護過的官兵寄來的溫暖。

  “張媽媽就是我們的定心丸,我們是沖在前沿的‘急先鋒’,她是保障打贏的‘沖鋒者’。那種選擇、那種堅守、那種精神是扎根高原的初心,也是為國盡責的情懷,始終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激勵著我。”曾經被張瑛從生死一線拉回來的戰士宋浩動情地說。

  堅守高原醫心暖 杏林春暖愛無疆

  張瑛對工作的熱愛,如同高原上那永不熄滅的篝火,溫暖而熾烈。她常說:“醫生這個職業,對我來說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種使命。”正是這種使命感,讓她在救治了12萬余人后,依然保持著那份謙虛與低調,從不炫耀自己的功績,而是默默反思診療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力求做到更好。

  2023年初,當醫院計劃組建重癥醫學科這一關乎重癥患者生命的關鍵科室時,張瑛毫不猶豫地主動請纓。盡管有人勸她不必如此辛苦,但她卻堅定地回應:“部隊中心醫院不能沒有重癥醫學科,我有責任為醫院的發展出一份力,為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駕護航!”

  從那一刻起,張瑛便全身心投入到籌建工作中。她親自帶領戰友們選址、規劃、采購設備、挑選病床和家具,每一個環節都力求完美。為了確保科室布局合理,她查閱了大量資料,參考國內外先進經驗;在設備采購上,她更是嚴格把關,對每一臺設備的性能、質量都進行了細致入微的研究。

  那段時間,張瑛幾乎將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了籌建工作中。白天,她要處理日常工作;夜晚,則挑燈夜戰研究籌建方案。同事們心疼她,勸她注意身體,她卻總是笑著說:“重癥醫學科早一天建成,患者就能早一天得到更好的救治。”

  經過6個月的努力,重癥醫學科終于順利建成并具備全面開展業務的能力。運行僅一年,就成功搶救了120余名急危重癥患者。張瑛常說:“重癥醫學科很特殊,大門一關,沒有家屬陪護。ICU其實就是‘I see you(我看著你)’,醫生要時刻關注病人,給予他們力量和溫暖,讓病人不害怕。”她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她經常通宵守在危重癥病人身邊,不僅給予患者身體上的治療,還給予他們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

  張瑛的堅守與付出,不僅體現在重癥醫學科的籌建上,更體現在她對高原病研究的執著追求上。從1996年起,她便與自己的老師、呼吸內科原主任楊生岳一同深入各類高原人群展開大規模調查。高原的環境惡劣,調查工作充滿艱辛,但張瑛從未退縮。她翻山越嶺,走進一個個村落、一座座軍營,詳細記錄每一個病例,精心分析每一組數據。

  經過不懈努力,張瑛終于摸清了高原病的發病規律,并針對部隊官兵易發的急性高反、高原肺水腫等常見高原病,完成了10項醫學課題研究,獲得了4項軍隊和省部級三等獎以上科研獎勵。在她多年的健康宣講和悉心指導下,體系部隊官兵高原病防治意識持續增強。這些成就的背后,是她無數個日夜的付出,是她對高原人民和部隊官兵健康的深切關懷。

  張瑛的樂觀與謙虛,更是讓人敬佩。在采訪中,她多次表示,30年扎根高原的從醫生涯,她并未覺得有多艱難。她認為,只要用平常心對待艱難挫折,用熱誠心對待工作,用真誠心對待患者和戰友,就沒有什么過不去的坎。

  這種樂觀的態度和謙虛的品質,讓她在同事和患者心中樹立起了崇高的威望。

  “張瑛像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是我們醫院的全才。”

  “張瑛像一棵樹,以堅定的姿態和無私的關懷,成為戰友心中最可靠的依靠。”

  “張瑛像一束光,足夠溫暖,陪伴患者走過最艱難的時刻。”

  ……

  德藝雙馨傳薪火 初心如磐鑄軍魂

  張瑛不僅是一位醫術高超的醫生,更是一位德藝雙馨的師者。她深知醫學不是一個人的事業,需要一代代人接續奮斗。她從自己的老師楊生岳那里學到了對職業的熱愛和堅守高原的精神,也在身體力行地傳承著這份精神,她始終把培養人才視為自己的最大責任。

  在她的影響下,一批又一批年輕醫生茁壯成長,傳承著她的精神與信念。張瑛會根據每個年輕醫生的特點因材施教,定期開展病例分享討論,把自己的工作筆記借給年輕同志學習。哪怕科室人手緊張,她也堅持把年輕同志送出去深造。

  在重癥醫學科建科初期,只有兩名一線醫生時,她仍毅然決定送王增強醫生去唐都醫院進修,鼓勵李和運醫生考取空軍軍醫大學研究生。她的這種高瞻遠矚和無私奉獻精神,讓年輕醫生們深受感動和鼓舞。

  張瑛對年輕人的傳幫帶不僅體現在醫術上,更體現在醫德上。她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著身邊的每一個人。她尊重每一個熱愛職業的人,認為“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的榮譽不僅屬于她個人,更是對高原愛民模范醫療隊74年精神傳承的認可。

  她常說:“醫學是一項需要不斷學習和進步的事業。作為老一輩醫生,我們有責任將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傳授給年輕一代,讓他們在未來的醫學道路上走得更遠、更穩。”

  重癥醫學科主治醫生王增強表示,自己從張瑛身上學到了很多。對于年輕醫生她不會過多說教,而是用實際行動影響帶動,在關鍵問題上嚴格要求,私下里卻像朋友一樣關心我們。她總是緊緊地把我們這個集體凝聚在一起,在她的身上,我感受到了榜樣的力量、平凡的偉大、奮斗的價值。

  在張瑛的引領下,重癥醫學科的錦旗掛滿了樓道。那是患者對張瑛和重癥醫學科醫生技術和情感的雙重認可,也是他們前行的動力與責任。張瑛還多次前往偏遠和經濟落后地區的基層衛生機構進行醫療幫帶,先后培養了12名少數民族醫生,很多已成為當地的醫療骨干。

  這些年,哪里有任務,張瑛總說“我去”;哪里有困難,張瑛總說“我上”!雪域高原有她行走云端留下的足跡;邊防一線有她救死扶傷戰斗的身影。張瑛說:“我只是盡了一個聯勤軍醫應盡的職責,做了應做的事,比起那些催人奮進的先進典型,自己還有不小差距。只要黨和人民需要,無論路有多遠、山有多高,我都將隨時領命出征,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戰斗,用實際行動踐行軍人使命、醫者誓言……”

  山河為證,歲月為名。張瑛秉持人民軍醫忠誠使命、勇于擔當、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這位行走在云端上的女軍醫,以她的精神與情懷,影響著身邊的每一個人,傳承著革命軍人的榜樣力量。

  張瑛的故事,激勵著更多的人投身醫療事業,為守護生命、強軍事業奮勇拼搏。在新時代的征程中,她的精神讓高原上的愛與希望永遠綻放光芒。

作者 王煜鵬 李雪萌
編輯:易 娜
青海新聞網版權所有
2021中国大陆精品视频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