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記者近日從青海省農業農村廳獲悉,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鮭鱒魚網箱養殖場27家,養殖面積達45萬平方米,年產量1.5萬噸,產值突破4億元,實現了從千萬元級到億元級的跨越式增長。
“十四五”以來,青海充分發揮黃河冷水資源與區位優勢,構建以三倍體虹鱒養殖為核心,涵蓋孵化、育苗、加工、銷售的全產業鏈模式,形成獨具特色的高原現代漁業體系。2024年,全省冷凍虹鱒魚及深加工產品出口額達3.2億元,同比增長9.7倍,占全國同類產品出口總額90%以上,出口市場從俄羅斯拓展至蒙古、墨西哥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科學規劃,構建產業生態新格局。青海先后出臺《關于加快現代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促進我省鮭鱒魚養殖產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明確冷水魚產業發展路徑。發布《青海省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合理劃定禁止養殖區、限制養殖區和養殖區,明確網箱布設區域、面積、容量等管控要求。實施深水網箱改造、智能化作業平臺等設施升級工程,推動產業集群化發展,持續提升全省漁業綜合生產能力。
數智技術,賦能養殖效率新突破。以數智化建設為切入點,青海通過配置水下攝像機、養殖水質自動化監測、自動吸魚泵、分魚機和計數器等設施裝備,建成涵蓋養殖水體在線監測、智能裝備控制、生產管理決策、綜合物料保障、飼料精準投喂、養殖數據服務六大系統的數字漁業創新應用基地,極大地提升了養殖生產效率。率先構建高原水庫三維水質模型,實現對網箱養殖區域水溫、水質等參數的精確模擬與預測,針對性提出養殖網箱布局優化、養殖容量動態調整、輪休輪養等管理對策。目前,數字漁業創新應用基地已接入國家數字漁業創新中心,為全國水產養殖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漁業+互聯網”經驗模式。
全鏈條監管,筑牢質量安全屏障。青海先后出臺《關于促進我省鮭鱒魚網箱養殖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青海省加快漁業養殖綠色有機發展的實施方案》《青海省現代設施漁業建設專項實施方案》,從養殖容量、網箱建設、種苗引進、飼料投喂、技術標準、疫病防控等方面提出規范要求,進一步夯實了綠色發展制度保障。建立對企業養殖環境、養殖過程、成魚品質全鏈條監控監測體系,并聯合海關部門搭建鮮活農食產品出口“綠色查驗通道”,綜合運用“企業管理+現場監管+后續核查”方式,指導開展隔離檢疫、場所消毒及現場檢疫,確保出口產品符合進口國食品安全標準,保障出口貨品順暢通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