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藏文網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
弘揚勞模精神 譜寫時代新篇
——來自省直機關不同行業的7名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的故事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李雪萌
發布時間:2025-04-30 07:27:58
編輯:童洋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4月29日,由省直機關工委主辦的“弘揚勞模精神 譜寫時代新篇”省級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事跡宣講報告會在西寧舉辦。來自省直機關不同行業的2024年青海省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生動講述了自己的奮斗故事,現場掌聲頻發,高潮迭起,300多名省直機關干部職工代表用心聆聽,感悟勞模精神,汲取奮進力量。

  馬忠海:以責任與擔當書寫人生華章

  在格爾木戈壁的漫天星斗下,年輕的馬忠海曾連續一周守在開標現場。23歲投身青海招投標事業的他不會想到,這個在青藏高原招投標事業起步期咬牙堅持的夜晚,會成為自己深耕青海項目建設浪潮的序章。

  2001年,馬忠海入職青海省機械設備成套局,接手青海鹽湖工業集團100萬噸鉀肥項目。高原基建的挑戰隨即而來:海拔3000米以上的施工現場,空氣稀薄,呼吸困難。果洛、玉樹等六州十八縣的19個項目分散各地,交通不便,他每周都要在蜿蜒崎嶇的道路上奔波6000公里。為了搶抓夏季短短3個月的最佳工期,他和團隊成員以車為家,三餐只能以餅子饅頭充饑。就這樣,他們在雪山與荒漠間,一點點搭建起基層辦公用房,讓黨旗在海拔4000米的草原上穩穩扎根。

  如今,身為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青海誠鑫招標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總經理的馬忠海,在工作中始終堅守初心。2021年,當青海誠鑫招標有限公司承接首個新能源項目時,擺在他面前的是“雙重空白”難題: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沒有新能源發布端口,省內也缺乏相關示范文本。面對困境,馬忠海沒有絲毫退縮,他帶領黨員骨干,一頭扎進會議室,連續7天,對招標文件進行反復論證。憑借著堅定的決心和不懈的努力,硬是說服平臺為新能源項目“開小灶”,專門架設了專屬端口。如今,誠鑫公司憑借2400億元新能源項目代理額,占據全省55.47%的交易市場,已然成為高原綠色能源發展的有力“擺渡人”。

  23年的時光轉瞬即逝,從格爾木的鹽堿地到玉樹的草原,從通宵達旦的開標室到抗震救災的現場,馬忠海一步一個腳印,用青春和汗水丈量著青海的每一寸土地,持續為青海經濟社會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賀明春:防汛戰線挑重擔 爭做新時代“應急人”

  賀明春是省應急管理廳防汛抗旱處副處長,“責任重于泰山,任務艱巨繁重”是他從事防汛抗旱工作多年來的座右銘。每年汛期,他和同事們始終保持高度戒備,辦公室里徹夜不滅的燈光、此起彼伏的電話鈴聲、電腦屏幕上不斷更新的監測畫面,構成了他們的工作日常。

  2024年汛期,青海遭遇歷史罕見雨情,降水強度與暴雨頻次均破紀錄。賀明春和同事們連續15天駐守省應急指揮中心,吃泡面、睡行軍床,晝夜調度指揮。他們“叫應”“叫醒”基層防汛責任人8萬人次,向省外來青人員精準推送風險提示短信60萬余條,提前轉移危險區群眾40余萬人次,2764名群眾因提前避險免于傷亡。

  如果說防汛是常態化的戰斗,那么搶險救災就是最危急的戰場。2022年8月18日,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突發百年不遇的山洪災害,賀明春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加入到救援隊伍,徒步穿越泥濘山路,反復搜尋河道近200公里、田地林地68萬平方米,成功營救被困群眾500余人。

  防汛人的字典里,沒有“節假日”這個詞。去年兒子過生日,賀明春因暴雨突襲爽約陪兒子“浪山”的承諾。面對“這么拼,圖什么”的疑問,他始終以“汛情就是命令,這是應急人的天職”作答。

  賀明春深知防汛工作需科學化、制度化保障,他牽頭起草《青海省防汛抗洪應急預案》《氣象預警“叫應”與應急響應聯動機制》等制度。“叫應”機制解決了預警信息“最后一公里”落實難題,2024年我省首次實現氣象預警與應急響應“分鐘級聯動”,基層防汛搶險效率提升40%以上。

  新時代防汛工作挑戰重重,賀明春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代應急人的忠誠與擔當,為守護青海山河安瀾、百姓安康奉獻了自己的力量!

  馬文香:用心守護童心 用愛點亮童年

  馬文香是一名學前教育工作者,現任省委機關幼兒園黨支部書記、園長,她32年堅守幼教一線,用行動詮釋“兒童精神的仆人”這一職業信仰。

  90年代初,當學前教育被誤解為“哄娃娃”時,她已將幼兒期視為“充滿無限可能的階段”,在自己的崗位上深耕細作、真情付出。通訊不暢的年代,二十出頭的她多次化身“臨時媽媽”,在單身宿舍用心照顧沒有被及時接走的孩子,這份溫暖陪伴成為許多人記憶中“老師媽媽”的最初模樣。

  2001年,幼兒園轉制引發教師隊伍動蕩,馬文香看在眼里急在心頭,主動利用午休時間開展業務培訓,1000多學時的無償付出,只為那句“為了孩子”的初心。

  在精進專業的路上,馬文香主持參與了13項國家級、省級課題;主編參編5部專業著作,70余萬字凝結著對幼教的深度思考;與高校合作完成教育類調研報告4份;撰寫教育經驗類論文20余篇刊登發表。一張張證書、一冊冊出版物見證了馬文香在教育路上的奮斗足跡。

  更值得稱道的是她開創的幼教品牌:自1993年延續至今的“冬煉百天”活動,讓高原幼兒在嚴寒中強健體魄,并推廣至全省100多所園所;以24節氣為脈絡的傳統文化課程,讓文化自信的種子在童心扎根;20年如一日搭建“參與式→植入式”教師培養體系,足跡遍及20多個縣域,助力區域教育均衡發展;“園中園”托育班的開設,更讓她成為托幼一體化的探索先鋒。

  32載深耕,從守護個體童年到構建區域幼教生態,馬文香完成了從“服務者”到“引領者”的跨越。她用“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的執著,在高原幼教沃土上種出滿園芬芳,讓每個孩子的童年都成為生命最美好的初始綻放。

  閻軍寧:攻堅克難成果豐 美麗鄉村煥新顏

  閻軍寧是省審計廳派出審計二局四級調研員,多年來,他立足崗位,用腳步丈量責任,以實干詮釋擔當。

  在審計戰線,他是攻堅克難的“尖兵”。2021年,閻軍寧參與實施了興海縣主要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項目,報送4篇研究型審計專報,推動海南藏族自治州出臺《政府性債務風險應急處置預案》等相關制度。2022年,閻軍寧參加了某行業腐敗案件調查工作,在留置對象拒不配合時,他從海量資料中抽絲剝繭找到關鍵突破口,打破僵局。2023年,閻軍寧擔任《全省現代農業產業園專項審計調查》項目主審,超百頁的調查報告直指要害。

  在鄉村一線,他是一心為民的“領頭人”。2023年,閻軍寧主動請纓成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西溝鄉大灘村駐村第一書記。入村后,他積極轉變角色,團結村“兩委”探討發展思路和產業增長點。面對大灘村無集體建設用地、地處水源保護地的限制,閻軍寧將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突破口放在了新品種油菜科學種植上,他帶隊考察后,選定“東油6號”油菜試種。2024年,10公頃試種田,畝產達225公斤,增產20%。之后又乘勝追擊,爭取50萬元項目資金,流轉20公頃土地規模化種植,購置9臺農機、20噸生物肥,預計帶動農戶增收500至2000元。

  在災害面前,他是群眾的“主心骨”。積石山6.2級地震發生后,閻軍寧連夜排查176戶房屋,完成48戶維修加固,全村零傷亡;2024年強降雨期間,連續20天駐守一線,轉移7戶32人。

  從審計現場到駐村一線,閻軍寧用“缺氧不缺精神”的堅守,在高原大地書寫著新時代審計人的忠誠與擔當。

  王鳳:用愛護航 全力做好退役軍人移交安置工作

  在省退役軍人事務廳,總有一個身影忙碌于檔案堆與政策文件之間。自2019年投身退役軍人移交安置工作以來,省退役軍人事務廳移交安置處二級主任科員王鳳,用五年時光書寫著對這份事業的熱忱,高質量完成了全省647名安排工作退役士兵、6734名自主就業退役士兵、5名傷病殘士兵移交安置工作。

  初入崗位時,面對專業性極強的政策法規,王鳳也曾一頭霧水無從下手,為了盡快適應工作、勝任工作,她深鉆細研相關政策法規,不厭其煩請教領導同事,經常深入基層、部隊調查研究,從“門外漢”蛻變成了政策“小靈通”。主筆起草《青海省退役軍人人事檔案管理利用辦法》等制度文件時,她50余次往返部隊與接收單位,開創“訂單式”崗位服務模式,讓“陽光安置”成為青海標桿。

  在基層調研中,王鳳敏銳地發現州縣安置隊伍穩定性不足的問題,每年數十次奔赴一線開展業務培訓。她用腳步丈量責任,在20多個縣域留下政策宣講的足跡,推動解決數百個就業生活難題。

  王鳳是退役士兵心中的“貼心老大姐”。每當“退役季”來臨,無論節假日還是深夜,她總會耐心接聽一次次長達數十分鐘的咨詢電話,疏導化解士兵的焦慮彷徨。但在人情世故面前,王鳳卻是出了名的“油鹽不進”。面對說情打招呼,她始終嚴守廉潔底線:“我們的工作可能決定別人的人生,公平比什么都重要。”2024年春節,一條感恩短信印證著她的堅守:“是您讓我在迷茫時找到方向,將我公平安置到專業崗位,謝謝您!”

  王鳳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退役軍人之家”的溫暖內涵,用嚴謹與溫情織就了退役軍人的“護航網”。

  李富剛:擔負科研使命 勇攀科技高峰

  瓦里關全球大氣本底站(以下簡稱瓦里關本底站)是32個全球大氣本底基準監測站中海拔最高的一座,也是唯一設立在亞歐大陸腹地的大氣本底基準監測站。李富剛作為中國大氣本底基準觀象臺(瓦里關全球大氣本底站)臺長、站長,多年來,帶領團隊始終堅守初心,以做好大氣本底監測為己任,不斷提升我國大氣本底觀測業務與科研能力。

  世界氣象組織每兩年對全球大氣本底站進行一次觀測質量的國際巡回標定和比對,瓦里關本底站每次都高標準達到質量管理要求,這是李富剛帶領團隊共同努力的結果。

  然而,李富剛對自己的要求遠不止于此。他深知,科技創新是推動事業發展的不竭動力。這些年,他帶領技術骨干開展大氣成分數據深入研究和價值挖掘、溫室氣體監測評估關鍵技術研發,研制全國首個省級溫室氣體監測公報,編制完成青海省碳源匯分析、高原甲烷等大氣成分要素分析等報告。組織建成溫室氣體等大氣成分國產化監測設備高原適應性測試平臺,積極打造中國氣象局溫室氣體監測標準氣配制中心,推動太陽光度計等國產化設備的研發測試及一級定標中心建設,為我國大氣監測設備的自主化、國產化,實現大氣本底監測領域科技自立自強作出了重要貢獻。

  除了科研創新,李富剛在工作中非常注重團隊建設。在他的帶領下,瓦里關本底站7人入選氣象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計劃,3人入選中國氣象局青年創新團隊,3人入選中國氣象局大氣成分觀測技術專家,3人入選中國氣象局高精度溫室氣體監測業務專班。

  從青絲到華發,李富剛始終用共產黨員的初心在“地球第三極”樹起科技豐碑,用堅守詮釋了科學家精神。這種將個人理想融入地球家園守護的崇高境界,正是生態文明建設征程中最閃耀的精神坐標。

  張國青:堅守高原四十載 信念如磐映初心

  張國青是青海省廣播電視局930臺臺長,一名資深的廣電人。40年前,當他第一次走進發射機房,面對老式電子管乙類板調機時,便立下了“優質安全播出是生命線”的誓言,這也是他一直秉持的工作理念。

  2001年除夕夜,果洛921臺藏語發射機突發故障。張國青一邊研讀圖紙,一邊遠程請教技術人員,在凌晨6時播音前的最后一刻排除故障;2003年他赴任玉樹920臺臺長時,車未停穩便接到發射機故障消息,他直奔機房排查,錯過任職儀式卻守住了“就職誓言”。在張國青的工作生涯里,像這樣爭分奪秒排除故障的緊急時刻數不勝數。

  從電子管機到全固態發射機,設備更新換代,張國青的學習筆記也攢了十幾本。這些記錄著電路圖和維修心得的筆記,成了臺里的“知識寶庫”。轉入管理崗位后,他白天組織技術學習,晚上帶大家模擬故障演練,把自己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給年輕值機員。如今,臺里年輕人都能獨當一面,面對突發故障沉穩應對。

  興海縣930臺,自然環境惡劣,臺區經常黃沙漫天,不見綠意。為了創造舒適的工作環境,張國青帶著同事們去幾十公里外拉熟土,年復一年種樹,春灌冬灌、剪枝打藥,把“黃沙地”變成了“花園綠洲”。張國青總說發射臺是“大家”,經常自己帶頭打掃衛生、捅下水、鉆地溝,用行動帶動大家把臺站當成家。

  從青絲到白發,張國青用無數次爭分奪秒的搶修、一磚一瓦的建設、一本本泛黃的筆記,詮釋著高原廣電人的堅守:指尖躍動的是技術,心中承載的是對黨和人民的承諾。他用40年時光,刻下了一名普通勞動者對事業最長情的告白。

  (來源:青海日報)

推薦閱讀
青海省黨政代表團赴江蘇考察
省委召開專題會議 吳曉軍主持
`2025“第一縷陽光”全球同拍中國年在青海啟動
青海省30名藥品安全社會監督員受聘上崗
全省新聞系列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人員的公示
2025年青海省全民閱讀優秀項目公示
果洛州文旅推介會在成都成功舉辦
西寧市城中區“陽光市集”啟動
24H熱點
弘揚勞模精神 譜寫時代新篇——來自省直機關不...
【文化中國行】地球上,只有一個坎布拉!——解碼...
第八屆“高原江南春來早”和美循化文化旅游系列活...
第二十三屆玉珠峰登山大會開幕
首次記錄!3只東方白鸛“做客”海南共和
【西海論壇】以模范之光照亮奮進之路
【為建設美麗青海增綠添彩】在環湖北岸種下春天
【中國夢·勞動美——凝心鑄魂跟黨走 團結奮斗新征...
省紀委監委通報8起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典型問題
青海省全國勞模亮相國新辦中外記者會
熱點圖片
“五一”假期來西寧植物園邂逅春天
“五一”假期來西寧...
在海拔2200米處讀西寧——記南京市對口幫扶西寧市工作組組長劉博
在海拔2200米處讀西...
“五一”試運營 新青海國際會展中心即將亮相
“五一”試運營 新青...
【黨旗領航】基層治理“小陣地” 托起民生“大幸!
【黨旗領航】基層治...
西寧市城中區“陽光市集”啟動
西寧市城中區“陽光...
走近科學 從校園開始——青海改革樣本觀察·教育提質(二)
走近科學 從校園開始...
青超聯賽來了,西寧雪豹足球隊正式出征
青超聯賽來了,西寧...
【中國夢·勞動美——凝心鑄魂跟黨走 團結奮斗新征程】用方向盤轉動城市溫度——記西寧公交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運營調度指揮中心城南調度分中心五隊2路駕駛員張福生
【中國夢·勞動美——...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弘揚勞模精神 譜寫時代新篇
——來自省直機關不同行業的7名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的故事

青海日報
2025-04-30 07:27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弘揚勞模精神 譜寫時代新篇
——來自省直機關不同行業的7名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的故事

青海日報
2025-04-30 07:27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弘揚勞模精神 譜寫時代新篇
——來自省直機關不同行業的7名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的故事

  • 2025-04-30 07:27:58
  • 來源:青海日報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4月29日,由省直機關工委主辦的“弘揚勞模精神 譜寫時代新篇”省級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事跡宣講報告會在西寧舉辦。來自省直機關不同行業的2024年青海省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生動講述了自己的奮斗故事,現場掌聲頻發,高潮迭起,300多名省直機關干部職工代表用心聆聽,感悟勞模精神,汲取奮進力量。

  馬忠海:以責任與擔當書寫人生華章

  在格爾木戈壁的漫天星斗下,年輕的馬忠海曾連續一周守在開標現場。23歲投身青海招投標事業的他不會想到,這個在青藏高原招投標事業起步期咬牙堅持的夜晚,會成為自己深耕青海項目建設浪潮的序章。

  2001年,馬忠海入職青海省機械設備成套局,接手青海鹽湖工業集團100萬噸鉀肥項目。高原基建的挑戰隨即而來:海拔3000米以上的施工現場,空氣稀薄,呼吸困難。果洛、玉樹等六州十八縣的19個項目分散各地,交通不便,他每周都要在蜿蜒崎嶇的道路上奔波6000公里。為了搶抓夏季短短3個月的最佳工期,他和團隊成員以車為家,三餐只能以餅子饅頭充饑。就這樣,他們在雪山與荒漠間,一點點搭建起基層辦公用房,讓黨旗在海拔4000米的草原上穩穩扎根。

  如今,身為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青海誠鑫招標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總經理的馬忠海,在工作中始終堅守初心。2021年,當青海誠鑫招標有限公司承接首個新能源項目時,擺在他面前的是“雙重空白”難題: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沒有新能源發布端口,省內也缺乏相關示范文本。面對困境,馬忠海沒有絲毫退縮,他帶領黨員骨干,一頭扎進會議室,連續7天,對招標文件進行反復論證。憑借著堅定的決心和不懈的努力,硬是說服平臺為新能源項目“開小灶”,專門架設了專屬端口。如今,誠鑫公司憑借2400億元新能源項目代理額,占據全省55.47%的交易市場,已然成為高原綠色能源發展的有力“擺渡人”。

  23年的時光轉瞬即逝,從格爾木的鹽堿地到玉樹的草原,從通宵達旦的開標室到抗震救災的現場,馬忠海一步一個腳印,用青春和汗水丈量著青海的每一寸土地,持續為青海經濟社會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賀明春:防汛戰線挑重擔 爭做新時代“應急人”

  賀明春是省應急管理廳防汛抗旱處副處長,“責任重于泰山,任務艱巨繁重”是他從事防汛抗旱工作多年來的座右銘。每年汛期,他和同事們始終保持高度戒備,辦公室里徹夜不滅的燈光、此起彼伏的電話鈴聲、電腦屏幕上不斷更新的監測畫面,構成了他們的工作日常。

  2024年汛期,青海遭遇歷史罕見雨情,降水強度與暴雨頻次均破紀錄。賀明春和同事們連續15天駐守省應急指揮中心,吃泡面、睡行軍床,晝夜調度指揮。他們“叫應”“叫醒”基層防汛責任人8萬人次,向省外來青人員精準推送風險提示短信60萬余條,提前轉移危險區群眾40余萬人次,2764名群眾因提前避險免于傷亡。

  如果說防汛是常態化的戰斗,那么搶險救災就是最危急的戰場。2022年8月18日,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突發百年不遇的山洪災害,賀明春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加入到救援隊伍,徒步穿越泥濘山路,反復搜尋河道近200公里、田地林地68萬平方米,成功營救被困群眾500余人。

  防汛人的字典里,沒有“節假日”這個詞。去年兒子過生日,賀明春因暴雨突襲爽約陪兒子“浪山”的承諾。面對“這么拼,圖什么”的疑問,他始終以“汛情就是命令,這是應急人的天職”作答。

  賀明春深知防汛工作需科學化、制度化保障,他牽頭起草《青海省防汛抗洪應急預案》《氣象預警“叫應”與應急響應聯動機制》等制度。“叫應”機制解決了預警信息“最后一公里”落實難題,2024年我省首次實現氣象預警與應急響應“分鐘級聯動”,基層防汛搶險效率提升40%以上。

  新時代防汛工作挑戰重重,賀明春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代應急人的忠誠與擔當,為守護青海山河安瀾、百姓安康奉獻了自己的力量!

  馬文香:用心守護童心 用愛點亮童年

  馬文香是一名學前教育工作者,現任省委機關幼兒園黨支部書記、園長,她32年堅守幼教一線,用行動詮釋“兒童精神的仆人”這一職業信仰。

  90年代初,當學前教育被誤解為“哄娃娃”時,她已將幼兒期視為“充滿無限可能的階段”,在自己的崗位上深耕細作、真情付出。通訊不暢的年代,二十出頭的她多次化身“臨時媽媽”,在單身宿舍用心照顧沒有被及時接走的孩子,這份溫暖陪伴成為許多人記憶中“老師媽媽”的最初模樣。

  2001年,幼兒園轉制引發教師隊伍動蕩,馬文香看在眼里急在心頭,主動利用午休時間開展業務培訓,1000多學時的無償付出,只為那句“為了孩子”的初心。

  在精進專業的路上,馬文香主持參與了13項國家級、省級課題;主編參編5部專業著作,70余萬字凝結著對幼教的深度思考;與高校合作完成教育類調研報告4份;撰寫教育經驗類論文20余篇刊登發表。一張張證書、一冊冊出版物見證了馬文香在教育路上的奮斗足跡。

  更值得稱道的是她開創的幼教品牌:自1993年延續至今的“冬煉百天”活動,讓高原幼兒在嚴寒中強健體魄,并推廣至全省100多所園所;以24節氣為脈絡的傳統文化課程,讓文化自信的種子在童心扎根;20年如一日搭建“參與式→植入式”教師培養體系,足跡遍及20多個縣域,助力區域教育均衡發展;“園中園”托育班的開設,更讓她成為托幼一體化的探索先鋒。

  32載深耕,從守護個體童年到構建區域幼教生態,馬文香完成了從“服務者”到“引領者”的跨越。她用“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的執著,在高原幼教沃土上種出滿園芬芳,讓每個孩子的童年都成為生命最美好的初始綻放。

  閻軍寧:攻堅克難成果豐 美麗鄉村煥新顏

  閻軍寧是省審計廳派出審計二局四級調研員,多年來,他立足崗位,用腳步丈量責任,以實干詮釋擔當。

  在審計戰線,他是攻堅克難的“尖兵”。2021年,閻軍寧參與實施了興?h主要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項目,報送4篇研究型審計專報,推動海南藏族自治州出臺《政府性債務風險應急處置預案》等相關制度。2022年,閻軍寧參加了某行業腐敗案件調查工作,在留置對象拒不配合時,他從海量資料中抽絲剝繭找到關鍵突破口,打破僵局。2023年,閻軍寧擔任《全省現代農業產業園專項審計調查》項目主審,超百頁的調查報告直指要害。

  在鄉村一線,他是一心為民的“領頭人”。2023年,閻軍寧主動請纓成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西溝鄉大灘村駐村第一書記。入村后,他積極轉變角色,團結村“兩委”探討發展思路和產業增長點。面對大灘村無集體建設用地、地處水源保護地的限制,閻軍寧將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突破口放在了新品種油菜科學種植上,他帶隊考察后,選定“東油6號”油菜試種。2024年,10公頃試種田,畝產達225公斤,增產20%。之后又乘勝追擊,爭取50萬元項目資金,流轉20公頃土地規;N植,購置9臺農機、20噸生物肥,預計帶動農戶增收500至2000元。

  在災害面前,他是群眾的“主心骨”。積石山6.2級地震發生后,閻軍寧連夜排查176戶房屋,完成48戶維修加固,全村零傷亡;2024年強降雨期間,連續20天駐守一線,轉移7戶32人。

  從審計現場到駐村一線,閻軍寧用“缺氧不缺精神”的堅守,在高原大地書寫著新時代審計人的忠誠與擔當。

  王鳳:用愛護航 全力做好退役軍人移交安置工作

  在省退役軍人事務廳,總有一個身影忙碌于檔案堆與政策文件之間。自2019年投身退役軍人移交安置工作以來,省退役軍人事務廳移交安置處二級主任科員王鳳,用五年時光書寫著對這份事業的熱忱,高質量完成了全省647名安排工作退役士兵、6734名自主就業退役士兵、5名傷病殘士兵移交安置工作。

  初入崗位時,面對專業性極強的政策法規,王鳳也曾一頭霧水無從下手,為了盡快適應工作、勝任工作,她深鉆細研相關政策法規,不厭其煩請教領導同事,經常深入基層、部隊調查研究,從“門外漢”蛻變成了政策“小靈通”。主筆起草《青海省退役軍人人事檔案管理利用辦法》等制度文件時,她50余次往返部隊與接收單位,開創“訂單式”崗位服務模式,讓“陽光安置”成為青海標桿。

  在基層調研中,王鳳敏銳地發現州縣安置隊伍穩定性不足的問題,每年數十次奔赴一線開展業務培訓。她用腳步丈量責任,在20多個縣域留下政策宣講的足跡,推動解決數百個就業生活難題。

  王鳳是退役士兵心中的“貼心老大姐”。每當“退役季”來臨,無論節假日還是深夜,她總會耐心接聽一次次長達數十分鐘的咨詢電話,疏導化解士兵的焦慮彷徨。但在人情世故面前,王鳳卻是出了名的“油鹽不進”。面對說情打招呼,她始終嚴守廉潔底線:“我們的工作可能決定別人的人生,公平比什么都重要。”2024年春節,一條感恩短信印證著她的堅守:“是您讓我在迷茫時找到方向,將我公平安置到專業崗位,謝謝您!”

  王鳳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退役軍人之家”的溫暖內涵,用嚴謹與溫情織就了退役軍人的“護航網”。

  李富剛:擔負科研使命 勇攀科技高峰

  瓦里關全球大氣本底站(以下簡稱瓦里關本底站)是32個全球大氣本底基準監測站中海拔最高的一座,也是唯一設立在亞歐大陸腹地的大氣本底基準監測站。李富剛作為中國大氣本底基準觀象臺(瓦里關全球大氣本底站)臺長、站長,多年來,帶領團隊始終堅守初心,以做好大氣本底監測為己任,不斷提升我國大氣本底觀測業務與科研能力。

  世界氣象組織每兩年對全球大氣本底站進行一次觀測質量的國際巡回標定和比對,瓦里關本底站每次都高標準達到質量管理要求,這是李富剛帶領團隊共同努力的結果。

  然而,李富剛對自己的要求遠不止于此。他深知,科技創新是推動事業發展的不竭動力。這些年,他帶領技術骨干開展大氣成分數據深入研究和價值挖掘、溫室氣體監測評估關鍵技術研發,研制全國首個省級溫室氣體監測公報,編制完成青海省碳源匯分析、高原甲烷等大氣成分要素分析等報告。組織建成溫室氣體等大氣成分國產化監測設備高原適應性測試平臺,積極打造中國氣象局溫室氣體監測標準氣配制中心,推動太陽光度計等國產化設備的研發測試及一級定標中心建設,為我國大氣監測設備的自主化、國產化,實現大氣本底監測領域科技自立自強作出了重要貢獻。

  除了科研創新,李富剛在工作中非常注重團隊建設。在他的帶領下,瓦里關本底站7人入選氣象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計劃,3人入選中國氣象局青年創新團隊,3人入選中國氣象局大氣成分觀測技術專家,3人入選中國氣象局高精度溫室氣體監測業務專班。

  從青絲到華發,李富剛始終用共產黨員的初心在“地球第三極”樹起科技豐碑,用堅守詮釋了科學家精神。這種將個人理想融入地球家園守護的崇高境界,正是生態文明建設征程中最閃耀的精神坐標。

  張國青:堅守高原四十載 信念如磐映初心

  張國青是青海省廣播電視局930臺臺長,一名資深的廣電人。40年前,當他第一次走進發射機房,面對老式電子管乙類板調機時,便立下了“優質安全播出是生命線”的誓言,這也是他一直秉持的工作理念。

  2001年除夕夜,果洛921臺藏語發射機突發故障。張國青一邊研讀圖紙,一邊遠程請教技術人員,在凌晨6時播音前的最后一刻排除故障;2003年他赴任玉樹920臺臺長時,車未停穩便接到發射機故障消息,他直奔機房排查,錯過任職儀式卻守住了“就職誓言”。在張國青的工作生涯里,像這樣爭分奪秒排除故障的緊急時刻數不勝數。

  從電子管機到全固態發射機,設備更新換代,張國青的學習筆記也攢了十幾本。這些記錄著電路圖和維修心得的筆記,成了臺里的“知識寶庫”。轉入管理崗位后,他白天組織技術學習,晚上帶大家模擬故障演練,把自己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給年輕值機員。如今,臺里年輕人都能獨當一面,面對突發故障沉穩應對。

  興海縣930臺,自然環境惡劣,臺區經常黃沙漫天,不見綠意。為了創造舒適的工作環境,張國青帶著同事們去幾十公里外拉熟土,年復一年種樹,春灌冬灌、剪枝打藥,把“黃沙地”變成了“花園綠洲”。張國青總說發射臺是“大家”,經常自己帶頭打掃衛生、捅下水、鉆地溝,用行動帶動大家把臺站當成家。

  從青絲到白發,張國青用無數次爭分奪秒的搶修、一磚一瓦的建設、一本本泛黃的筆記,詮釋著高原廣電人的堅守:指尖躍動的是技術,心中承載的是對黨和人民的承諾。他用40年時光,刻下了一名普通勞動者對事業最長情的告白。

 。▉碓矗呵嗪H請螅

作者 李雪萌
編輯:童洋
青海新聞網版權所有
2021中国大陆精品视频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