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義明(中)檢查隧道施工情況。攝影:殷之皓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5月1日,清晨6時30分。當高原的陽光爬上隆務峽的山脊,中交一航局川青鐵路10標段項目經理張義明的身影準時出現在食堂窗口。三兩口扒完早餐,出門左轉上樓走進辦公室,屬于這位“85后”項目經理的工作日,在巖層蘇醒前拉開了序幕。
上午8時,處理完案頭的文件,張義明按照慣例前往施工現場。先是走進隆務隧道1號橫洞正洞大里程查看施工進度,隨后去鋼構件加工廠查看鋼拱架生產情況,忙完工作已是正午時分。手機彈出消息,遠在西安的兒子發來短信:爸爸,節日快樂!我跟媽媽想你啦!這個在施工現場雷厲風行的漢子,眼底蕩起一絲漣漪。
張義明的筑路人生,始于14年前的那個夏天。
2011年7月,這個來自甘肅天水的年輕人從蘭州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畢業后,北上大連加入中交一航局,次年便隨著蘭新鐵路的建設大軍挺進青海。背著測量儀跟在師傅身后,靴底沾滿湟水河畔的泥沙,筆記本上畫滿巖層符號,誰也沒想到,這個看起來文文弱弱的“技術小白”,會在海拔2200米的土地上扎根成一棵耐旱的沙棘——13年時光,讓他從握筆繪圖的技術員,蛻變成把控全局的項目掌舵人。
2022年10月,川青鐵路的開工令傳來。作為國家“八縱八橫”高鐵網蘭(西)廣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條串聯“絲綢之路”與“長江經濟帶”的鋼鐵動脈,像一支巨筆在青藏高原畫出新的經緯線。這條鐵路建成后,不僅加強了蘭西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之間的交流,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互通互聯,更能夠方便沿線群眾出行,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當公司將標段總投資26億元、隧道占比96.3%的10標段交到張義明手中時,擺在他面前的不只是圖紙上的19.558公里正線,更是地質災害頻發的“地質考卷”:上部泥巖如軟糖般黏膩,下部砂巖夾礫巖暗藏涌水險情,生態紅線更像精密的手術線,容不得分毫偏差。
能不能勝任?
晚上躺在宿舍,各種困難在腦子里走馬燈一樣閃過,仿佛每一條背后都刻著兩個字:不行。但了解張義明的人都知道,這個一身書卷氣的年輕人骨子里有股不服輸的勁兒。
“大項目沒干過,小項目還沒干過嗎?能不能行,干幾個月試試。”
就這樣,2022年10月,作為公司最年輕的項目經理,張義明走馬上任,第一仗便是拌合站選址。這個被稱為“工程心臟”的樞紐,需要在成本、效率與生態保護間找到黃金平衡點。張義明帶著圖紙五入隆務峽,在峽谷里用腳步丈量每一寸土地。最終選定的位置,不僅避開了可能受到氣候條件影響的山腳區域,還比原方案縮短將近20%運輸距離,被同事稱為“用鞋底磨出來的最優解”。
真正的硬仗在隧道深處。
“隧道是我們施工的重頭戲,復雜的地質條件是我們最大的敵人。當順隧道Ⅵ級圍巖廣泛分布,不僅考驗工期管控,也對施工質量和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張義明口中的Ⅵ級圍巖區域,地質構成極為復雜,上部為新近系泥巖,下部為三疊系砂巖夾礫巖,巖體十分脆弱。
“這就好比在一盤松散砂礫上覆蓋著一層黏稠的軟泥。要在這樣的地質中挖隧道,難度可想而知。”
依據設計方案,穿越40米的Ⅵ級圍巖區域就需要75天工期。張義明帶著技術團隊扎進掌子面,潮濕的巖粉沾滿工裝,安全帽的燈光在滲水的巖壁上畫出流動的星河。他們創新提出“復地勘、明參數、嚴注漿、管超前、快支護、細監測”的施工工法,像給脆弱巖層定制“加固鎧甲”:通過精準注漿讓松散砂礫凝結成整體,30天便啃下硬骨頭,比原計劃提前45天。
“這種工法通過加強前期的地質監測,優化注漿配比和注漿量,能夠快速進行支護封閉成環,不僅提升了加固效果和施工效率,還能顯著降低施工成本。”第三工區技術負責人王奮奇說。
“戰場”從不在單一維度。
積石山地震后的深夜,張義明帶著機械隊清理國道落石,裝載機的燈光掃過坍塌的路基,2小時后,位于60號拌和站附近國道處的落石得以順利清掃。
“尖扎縣區域暴雨,氣象臺已發布暴雨黃色預警,隆務峽1號隧道附近的G103國道發生泥石流災害,造成道路嚴重堵塞,請求支援!”
去年8月24日晚22時許,尖扎縣突發暴雨,多地發生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嚴重影響交通通行和周邊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接到尖扎縣應急局、黃南公路段的求助電話后,張義明第一時間抽調力量前往救援,歷經17小時,這條“生命線”被成功打通。
從蘭新鐵路到川青鐵路,13年時光在高原風雪里凝成他眼底的堅毅。這個曾經的行業“小白”,如今帶著“后浪”的闖勁,在平均海拔2500米的土地上,把“不可能”寫成了“一定行”。
鐵路的鋼軌仍在向遠方延伸,張義明的“山河答卷”尚未收官。但幾年后,當列車呼嘯著穿越群山,那些在深夜里亮著的臺燈、在巖層中迸發的智慧、在暴雨中挺立的身影,都將成為答案——這是屬于奮斗者的勛章,更是一代“后浪”獻給高原山河的青春告白。
。▉碓矗呵嗪H請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