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您的位置: 青海新聞網 / 新聞資訊

共和:實現生態經濟效益雙贏

來源: 西寧晚報    作者: 陳嗣仁    發布時間: 2015-09-12 08:55    編輯: 崚子

  青海新聞網訊  共和縣2014年人工造林項目區位于塔拉灘腹地的沙珠玉和廿地鄉,是典型的高原荒漠化地區。在促進保護三江源生態環境、防風固沙的同時,共和縣積極發展特色產業種植模式,加快了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步伐,實現了生態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枸杞種植促生態經濟效益

  趙戰錄是一名共和縣恰卜恰鎮下塔買村的一位土地承包戶,近年來,他在關心當地防風固沙的同時,發現當地比較適合種植枸杞,且在試種之后得到了不錯的收益,這種既能防風治沙又能帶動周邊經濟效益的方式讓他很喜歡。于是,他便在當地種起了枸杞,且這一種就是6年。

  9月7日,記者在恰卜恰鎮下塔買村了解到,以前村子附近都是荒灘,自從種植枸杞后,防風固沙有了顯著的改善,且許多村民在趙戰錄的枸杞地內直接就業,人均工資已達到3600余元。趙戰錄對記者說:“在政府資金和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承包了67000畝地,種植枸杞17800畝,剩余的近5萬畝地為了防風固沙全部種了植被。”

  520萬推動防風固沙項目

  記者了解到,為進一步防風固沙,共和縣已完成投資520萬元,通過采用機械固沙和生物固沙相結合,沙漠先鋒植物和演替樹種相結合,喬灌草相結合,灌溉造林與無灌溉條件下烏柳深栽插干造林和檸條直播造林相結合的荒漠化治理模式,實施人工造灌木林13000畝。

  據共和縣林業站工程師郭增鴻介紹:“之前嘗試過楊樹生栽,但發現楊樹成活率較低,之后通過不斷的試驗,最終發現烏柳成活率較高,且在防風固沙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種植烏柳每畝大約需要600余元,目前資金還比較匱乏。”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2021中国大陆精品视频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