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藏文網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
新一季“浪山”開始 你準備好了嗎
作者:郭紅霞 沈煜
發布時間:2024-05-16 07:32:36
編輯:何繼紅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青海人對“浪山”有多迫不及待?這不,氣溫剛到20攝氏度,大家已經按捺不住要“浪”的心,還一不小心“浪”上了央視。熱鬧的“浪山”,不僅饞壞了各地的青海人,也讓全國網友刷新了對“鄉村旅游”的認識。

湟源縣和平鄉鄉村美景。馬麗君 攝

  青海人“浪”上央視

  帶上家人或約上三五好友,提上鍋碗瓢盆,背上食材,尋一處有山有水有樹的清凈之地。有人宰羊,有人支鍋,有人洗菜,有人燒窯,有人燒烤……大家一起做美食、品佳肴、浪美景、拍美照。吃飽喝足后,拿起扇子舞上幾曲《浪青!贰兜茄降恰返“浪山”專有小調消消食。傍晚臨走時,再吃上一碗色香味俱全的尕面片,美好的“浪山”就圓滿結束啦!

  “浪山”是青海方言,這里的“浪”可以解釋為玩,而“山”可以是郁郁蔥蔥的大山,可以是草長鶯飛的平地,可以是有山有水的河灘,可以是空曠的大馬路?傊灰嗪H擞X得可以支鍋野營的地方,都能稱之為“山”。

  每年一到大地回暖樹木吐綠時,刻在青海人骨子里的“浪山基因”便開始躁動,各地的青海人開啟“開著汽車拉著鍋,背著洋芋唱著歌”的“浪山模式”。立夏剛過不久,氣溫雖然有所回升,但青海的空氣中依然帶著絲絲涼意,可這毫不影響青海人“浪山”的熱情。

  5月12日,好山好水間,游客們紛紛走進西寧市湟源縣和平鄉馬家灣村開啟周末“浪山”,大家在大大小小的帳篷內歡聚,共享美食。聞著一鍋“熬飯”的香味,中央電視總臺記者的鏡頭被吸引到了這里。“直播前,我已經品嘗了一碗‘熬飯’,口感真的是非常鮮香……”直播鏡頭里,央視總臺記者說。

  通過央視的鏡頭,這種特別的鄉村旅游模式呈現在全國網友眼前,可口的美食饞壞了網友。“看著看著就餓了!”“有山有水有草就能浪山,想回家了。”“最美不過青海浪山!”“浪山浪上央視了,趕緊準備點才藝。”……

游客在湟源縣和平鄉“浪山”。馬麗君 攝

  “浪山”催熱鄉村旅游

  青海之美,美在生態。從三江源頭到湟水谷地、從青海湖畔到祁連山下,大美青海山清水秀,每年夏天總會迎來最美的時節,成為眾多游客追尋的“詩與遠方”。

  青海的夏季很短,青海人會抓住短暫的時機抓緊“浪山”。每年春天,隨著氣溫由青海東部向西部逐步升高,青海人的“浪山”會從東邊的海東市開啟,一旦發現有一抹綠色,大家會不約而同涌入那里。沿著黃河邊,各族群眾約上好友,拿著鍋碗美食,聚餐閑聊,好不愜意。

  最初的“浪山”,是拿上鍋碗、備上食材,在綠林間共享美食,共享美好時光。這幾年,為保護生態環境,生態保護區禁止進入,還有一些區域因森林防火禁止支鍋起火。為此,青海“浪山”有了新變化,各地創新了鄉村旅游新模式。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朔北藏族鄉邊麻溝村被群山環抱,因距離西寧市區較近,成為不少西寧人“浪山”的好去處。2015年起,邊麻溝村啟動實施“邊麻溝花海景區”項目,打造鄉村花海,發展森林生態鄉村旅游,打造了一方集“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大型鄉村旅游綜合體,探索出了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

  像邊麻溝花海景區這樣的鄉村旅游接待點,游客可租一間小木屋,點上豐盛的農家菜,一邊品農家飯,一邊“浪”鄉村美景,解放了雙手,放松了心靈。可謂美哉!

  經過多年發展,青海鄉村旅游已從早期的“浪山”、農家樂、采摘園,發展為休閑農莊、田園農業、花海游樂、民宿、民俗文化村等多種類型并存的模式,產業體系功能也由最初的“吃”“游”,發展為“吃、住、行、游、購、娛”。

  鄉村旅游模式從單一的觀光旅游向度假、康養、生態休閑旅游轉變,涌現出了邊麻溝花海景區、平安驛河湟民俗文化體驗地、湟中區鄉趣卡陽景區、互助土族自治縣油嘴灣花海景區、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七里花海景區、尖扎縣德吉村景區、貴德美地花田景區等一批精品景區,以及祁連阿柔部落游牧文化生活體驗基地、化隆回族自治縣黃河綠洲生態園等一批五星級鄉村旅游接待點。

  青海的鄉村旅游也不再局限于最美的夏季;ブh卓扎灘景區、湟源縣宗家溝景區、互助油嘴灣景區、湟中千紫緣景區等,通過舉辦燈光秀、篝火晚會、冰雪游等特色活動,聚集了人氣、吸引了流量、拉動了經濟、促進了消費,讓鄉村“旺季游”持續走向“全季游”,拉長了鄉村旅游的產業鏈。

  此外,青海各具特色的鄉村民宿也蓬勃興起,為鄉村旅游注入了新活力、增添了新亮點;ブ{頓莊園、油嘴灣生態文化景區鄉村民宿、湟源兔爾干24個莊廓、海晏文伽牧場星空房、尖扎恩科景區帳篷營地等,民宿已成為城里人休閑度假的好去處。

大通青海湖之夜景點游客摩肩接踵。受訪者供圖

  旅游成為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

  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以及濃郁的民族風情和特色農牧業資源,我省緊緊抓住鄉村振興戰略重大機遇,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著力推進鄉村旅游提質升級,逐步形成了一大批有特色的鄉村旅游示范點,鄉村旅游業態不斷豐富,經濟效益逐步凸顯,已成為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目前,全省共有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39個、重點鄉鎮7個,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213個,鄉村旅游接待點2325家。

  依托家門口的鄉村美景,大通縣東峽鎮田家溝村的村民陳守蘭在自家院子里開辦了農家樂,生意做得有聲有色。“尤其是6月至8月,每個周末游客爆滿,我做的土公雞、背口袋、焪洋芋等特色美食是游客必點的菜,去年一年我賺了15萬元左右。”說到收入,陳守蘭笑得合不攏嘴。

  “十四五”以來,青海20條鄉村旅游線路入選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鄉村旅游帶動農民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等,成為農民參與旅游業、融入市場經濟大潮的重要載體,為轉移和消化農村勞動力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陳守蘭說,這幾年,家門口的鄉村景區不僅在夏天打造花海景區,還在冬季打造特色旅游,吸引了不少游客,農家樂的生意能從夏季持續到冬季。面對即將到來的旅游旺季,陳守蘭一直在創新菜品,希望能以農家美食吸引更多游客到家鄉坐一坐,看一看。

  省文化和旅游廳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全省鄉村旅游直接從業者3.7萬人,間接帶動周邊群眾參與就業近10萬人。通過引導農戶開辦農(牧)家樂、經營鄉村民宿、出售農牧產品和土特產、土地流轉、參加合作社、直接參與接待服務或入股等方式,全省參與鄉村旅游的群體越來越多,不僅增加了農牧民的就業機會,也提升了農牧民的收入。

推薦閱讀
十四屆省委網信委第二次會議召開
陳剛吳曉軍與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一行座談
將拉面經濟優勢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內生新質生產力
《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監測指標》地方標準通過審查
“石榴花開在青海”主題征文啟事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2023年度媒體社會責任報告
《西寧市火災事故應急處置預案》發布實施
青海西寧:從嚴懲治群眾身邊“蠅貪蟻腐”
24H熱點
新一季“浪山”開始 你準備好了嗎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訓練場外來了特殊觀眾
【大美青!じ咴闱颉壳喑撡惔蛟燹r畜產品展銷最...
西寧市公開征集消費領域不公平合同格式條款
青海西寧:精準服務 為老年人定制“一戶一策”福利包
青海省將著力均衡布局優質醫療資源
【一線故事】90后“新農人”逐夢田野
【建設更高水平平安青!繃绤柎驌艚洕缸 守護百...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文旅賦...
“青超”參訓球隊開展賽風賽紀專題培訓
熱點圖片
“奔跑吧!東區好少年”
“奔跑吧!東區好少年”
話劇《家》在西寧上演
話劇《家》在西寧上演
飛針走線傳承千年技藝——“非遺在青海”系列報道之二
飛針走線傳承千年技...
【鄉村振興在青!慨a業振興賦能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在青!...
【祖國好 家鄉美】泉水叮咚奏響致富曲
【祖國好 家鄉美】泉...
【經濟聚焦】走進大通縣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 看民企如何向“新”向“質”蓄力發展
【經濟聚焦】走進大...
【鄉村振興在青!苦l村變形記
【鄉村振興在青!...
執子之手 與子偕老 陳永紅16年不離不棄照顧失能丈夫
執子之手 與子偕老 ...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新一季“浪山”開始 你準備好了嗎

西海都市報
2024-05-16 07:32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新一季“浪山”開始 你準備好了嗎

西海都市報
2024-05-16 07:32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新一季“浪山”開始 你準備好了嗎

  • 2024-05-16 07:32:36
  • 來源:西海都市報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青海人對“浪山”有多迫不及待?這不,氣溫剛到20攝氏度,大家已經按捺不住要“浪”的心,還一不小心“浪”上了央視。熱鬧的“浪山”,不僅饞壞了各地的青海人,也讓全國網友刷新了對“鄉村旅游”的認識。

湟源縣和平鄉鄉村美景。馬麗君 攝

  青海人“浪”上央視

  帶上家人或約上三五好友,提上鍋碗瓢盆,背上食材,尋一處有山有水有樹的清凈之地。有人宰羊,有人支鍋,有人洗菜,有人燒窯,有人燒烤……大家一起做美食、品佳肴、浪美景、拍美照。吃飽喝足后,拿起扇子舞上幾曲《浪青海》《登呀登》等“浪山”專有小調消消食。傍晚臨走時,再吃上一碗色香味俱全的尕面片,美好的“浪山”就圓滿結束啦!

  “浪山”是青海方言,這里的“浪”可以解釋為玩,而“山”可以是郁郁蔥蔥的大山,可以是草長鶯飛的平地,可以是有山有水的河灘,可以是空曠的大馬路?傊灰嗪H擞X得可以支鍋野營的地方,都能稱之為“山”。

  每年一到大地回暖樹木吐綠時,刻在青海人骨子里的“浪山基因”便開始躁動,各地的青海人開啟“開著汽車拉著鍋,背著洋芋唱著歌”的“浪山模式”。立夏剛過不久,氣溫雖然有所回升,但青海的空氣中依然帶著絲絲涼意,可這毫不影響青海人“浪山”的熱情。

  5月12日,好山好水間,游客們紛紛走進西寧市湟源縣和平鄉馬家灣村開啟周末“浪山”,大家在大大小小的帳篷內歡聚,共享美食。聞著一鍋“熬飯”的香味,中央電視總臺記者的鏡頭被吸引到了這里。“直播前,我已經品嘗了一碗‘熬飯’,口感真的是非常鮮香……”直播鏡頭里,央視總臺記者說。

  通過央視的鏡頭,這種特別的鄉村旅游模式呈現在全國網友眼前,可口的美食饞壞了網友。“看著看著就餓了!”“有山有水有草就能浪山,想回家了。”“最美不過青海浪山!”“浪山浪上央視了,趕緊準備點才藝。”……

游客在湟源縣和平鄉“浪山”。馬麗君 攝

  “浪山”催熱鄉村旅游

  青海之美,美在生態。從三江源頭到湟水谷地、從青海湖畔到祁連山下,大美青海山清水秀,每年夏天總會迎來最美的時節,成為眾多游客追尋的“詩與遠方”。

  青海的夏季很短,青海人會抓住短暫的時機抓緊“浪山”。每年春天,隨著氣溫由青海東部向西部逐步升高,青海人的“浪山”會從東邊的海東市開啟,一旦發現有一抹綠色,大家會不約而同涌入那里。沿著黃河邊,各族群眾約上好友,拿著鍋碗美食,聚餐閑聊,好不愜意。

  最初的“浪山”,是拿上鍋碗、備上食材,在綠林間共享美食,共享美好時光。這幾年,為保護生態環境,生態保護區禁止進入,還有一些區域因森林防火禁止支鍋起火。為此,青海“浪山”有了新變化,各地創新了鄉村旅游新模式。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朔北藏族鄉邊麻溝村被群山環抱,因距離西寧市區較近,成為不少西寧人“浪山”的好去處。2015年起,邊麻溝村啟動實施“邊麻溝花海景區”項目,打造鄉村花海,發展森林生態鄉村旅游,打造了一方集“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大型鄉村旅游綜合體,探索出了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

  像邊麻溝花海景區這樣的鄉村旅游接待點,游客可租一間小木屋,點上豐盛的農家菜,一邊品農家飯,一邊“浪”鄉村美景,解放了雙手,放松了心靈?芍^美哉!

  經過多年發展,青海鄉村旅游已從早期的“浪山”、農家樂、采摘園,發展為休閑農莊、田園農業、花海游樂、民宿、民俗文化村等多種類型并存的模式,產業體系功能也由最初的“吃”“游”,發展為“吃、住、行、游、購、娛”。

  鄉村旅游模式從單一的觀光旅游向度假、康養、生態休閑旅游轉變,涌現出了邊麻溝花海景區、平安驛河湟民俗文化體驗地、湟中區鄉趣卡陽景區、互助土族自治縣油嘴灣花海景區、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七里花海景區、尖扎縣德吉村景區、貴德美地花田景區等一批精品景區,以及祁連阿柔部落游牧文化生活體驗基地、化隆回族自治縣黃河綠洲生態園等一批五星級鄉村旅游接待點。

  青海的鄉村旅游也不再局限于最美的夏季;ブh卓扎灘景區、湟源縣宗家溝景區、互助油嘴灣景區、湟中千紫緣景區等,通過舉辦燈光秀、篝火晚會、冰雪游等特色活動,聚集了人氣、吸引了流量、拉動了經濟、促進了消費,讓鄉村“旺季游”持續走向“全季游”,拉長了鄉村旅游的產業鏈。

  此外,青海各具特色的鄉村民宿也蓬勃興起,為鄉村旅游注入了新活力、增添了新亮點;ブ{頓莊園、油嘴灣生態文化景區鄉村民宿、湟源兔爾干24個莊廓、海晏文伽牧場星空房、尖扎恩科景區帳篷營地等,民宿已成為城里人休閑度假的好去處。

大通青海湖之夜景點游客摩肩接踵。受訪者供圖

  旅游成為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

  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以及濃郁的民族風情和特色農牧業資源,我省緊緊抓住鄉村振興戰略重大機遇,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著力推進鄉村旅游提質升級,逐步形成了一大批有特色的鄉村旅游示范點,鄉村旅游業態不斷豐富,經濟效益逐步凸顯,已成為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目前,全省共有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39個、重點鄉鎮7個,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213個,鄉村旅游接待點2325家。

  依托家門口的鄉村美景,大通縣東峽鎮田家溝村的村民陳守蘭在自家院子里開辦了農家樂,生意做得有聲有色。“尤其是6月至8月,每個周末游客爆滿,我做的土公雞、背口袋、焪洋芋等特色美食是游客必點的菜,去年一年我賺了15萬元左右。”說到收入,陳守蘭笑得合不攏嘴。

  “十四五”以來,青海20條鄉村旅游線路入選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鄉村旅游帶動農民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等,成為農民參與旅游業、融入市場經濟大潮的重要載體,為轉移和消化農村勞動力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陳守蘭說,這幾年,家門口的鄉村景區不僅在夏天打造花海景區,還在冬季打造特色旅游,吸引了不少游客,農家樂的生意能從夏季持續到冬季。面對即將到來的旅游旺季,陳守蘭一直在創新菜品,希望能以農家美食吸引更多游客到家鄉坐一坐,看一看。

  省文化和旅游廳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全省鄉村旅游直接從業者3.7萬人,間接帶動周邊群眾參與就業近10萬人。通過引導農戶開辦農(牧)家樂、經營鄉村民宿、出售農牧產品和土特產、土地流轉、參加合作社、直接參與接待服務或入股等方式,全省參與鄉村旅游的群體越來越多,不僅增加了農牧民的就業機會,也提升了農牧民的收入。

作者 郭紅霞 沈煜
編輯:何繼紅
青海新聞網版權所有
2021中国大陆精品视频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