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藏文網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
【奮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青海實踐·權威訪談】
青海如何以新質生產力激發綠色發展動力?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秦睿 羋嶠
發布時間:2024-07-03 07:31:22
編輯:童洋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這一重要論斷,深刻闡明了新質生產力與綠色生產力的內在聯系。作為生態大省,青海擺脫傳統生產力發展路徑的低效能、高污染和高消耗,走好以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是必須的,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客觀上就是在發展綠色生產力,是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為呈現青海在堅持生態保護優先、走好綠色發展之路過程中對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探索,本報邀請相關專家學者,圍繞新質生產力激發綠色發展動力展開討論。

  特邀嘉賓

  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 吳志堅

  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清潔能源發展研究院能源戰略規劃研究中心 馬雪

  青海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祁桂娟

  中共青海省委黨校生態文明教研部 程琪

  青海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魏珍

QQ圖片20240703055944碳纖維是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

  記者: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青海如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讓高質量發展與生態保護相得益彰?

  程琪: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也是解決我國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的關鍵之策。青海作為生態大省,發展方式轉變步伐加快,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成效。但是客觀來看,目前經濟社會發展的“含綠量”距離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還有差距,需要不斷增添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一是發展新質生產力要與我省資源稟賦緊密結合,繼續利用好我省生態優勢,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綠色環保產業、現代服務業,加快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推進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同綠色化的深度融合,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二是加快推動綠色顛覆性技術攻關,形成科技成果轉化新模式,通過推動綠色低碳技術的創新和應用,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和轉型升級,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降低污染排放,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促進經濟增長,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三是立足我省實際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研究應用,建立生態產品調查監測、價值評估、開發經營和政策法規支撐體系,建立健全生態產品特許經營與管理模式,推動建立綠色發展長效機制,不斷探索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實現路徑,使綠水青山持續發揮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QQ圖片20240703055952攜手奔向青海光伏產業生機勃勃的春天,做高質量發展道路上的“追光者”。

  記者:鹽湖產業是我省的傳統產業、特色產業、重要產業,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的囑托,近年來,青海鹽湖產業從產能規模、技術突破、發展理念等都有跨越式發展。面對新時代新征程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客觀要求,鹽湖產業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能助力鹽湖資源有效開發和合理利用,推動全產業鏈綠色轉型,實現綠色鹽湖發展目標?

  吳志堅: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青海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青海省委省政府相關決策部署,鹽湖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可以考慮從綠色化、高值化、智慧化、融合化四個方面推動工作。

  綠色化——進行能源替代,研發節水技術。用綠色能源代替傳統能源,研究和開發用綠色能源為鹽湖化工直接供能技術,探索建設鹽湖產業和新能源產業融合發展國家級示范基地的可能性。圍繞鹽湖資源綠色高效開采和綠色高效分離提取,研究和開發節水技術,進行工程應用示范。鹽湖礦產資源開采的回采率一般低于其它礦產的回采率,技術進步和提升有較大的空間。選擇鹵水蒸發濃縮的合適階段進行分離提取或進一步加工利用,既保證鹵水得到一定程度的濃縮,又保證在濃縮過程中有效成分流失較少,這樣有利于資源開發利用有更高的綜合回收率。

  高值化——研發和生產現代農業、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所需新產品。鉀產品,研發基于鹽湖資源的復合肥料和功能肥料,根據各地區土壤營養成分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應用示范。鋰產品,根據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發展的需求,研發氫氧化鋰、溴化鋰、硫化鋰、鋰合金等新產品和新材料。鎂產品,在特殊形貌氫氧化鎂和特殊形貌鎂鋁水滑石生產的基礎上,研發與生產表面改性氫氧化鎂和類水滑石、低煙無鹵阻燃高分子母粒、高分子復合材料等。利用鹽湖鎂、鋰等資源研發鎂、鋰中間和應用合金,用于新能源產業的關鍵材料和交通工具的減重減排。硼產品,研究和開發電子級硼酸鋅、核級硼酸,進行連續高效綠色分離10B/11B同位素關鍵技術開發,研制硼同位素產品。

  智慧化——借助綠色算力產業的發展,建設數字礦山和智慧工廠。建設鹽湖數字礦山,提高鹽湖資源開采效率,保障鹽湖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保護鹽湖生態環境。構建智慧采礦模式,建設智慧加工車間。研制無人值守智能分析檢測平臺和鹽湖高端產品智能研發平臺,建設典型鹽湖高端產品智慧工廠。

  融合化——與其它“三地”產業融合發展。一是與新能源產業融合發展,利用新能源為鹽湖產業直接供能。二是與生態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打造鹽湖生態旅游品牌。構建鹽湖風光+鹽湖科普+鹽湖產業的鹽湖生態旅游模式,針對典型鹽湖,建立適合當地自然條件和氣候特點的鹽湖生態旅游發展路徑。三是與農牧業融合發展,打造高原農牧業特色示范區。開發基于鹽湖鉀、鎂、鈣、硫等資源的多礦物營養的肥料和飼料,選取油菜、土豆、蠶豆進行肥效試驗,選取典型牧區的牛、羊進行飼料營養效果試驗。

QQ圖片20240703055959積極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有力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記者:能源領域廣傳這樣一句話“世界清潔能源發展看中國,中國清潔能源發展看青海”,近年來,青海清潔能源發展成果顯著、舉世矚目,截至去年,清潔能源裝機已突破5000萬千瓦。那么未來,青海應當如何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將清潔能源這個青海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增強發展綠色動能?

  馬雪:青海在全國率先實現新能源裝機和發電量“雙主體”格局,但由于新能源單兵突進,常規電源、調節設施發展等“欠賬”較多,省內負荷需求與電源出力特性不匹配,青海電力供需呈現季節性“夏豐冬枯”、日內“日盈夜虧”,缺電和棄電不同時段交替出現。隨著新能源持續大規模并網,青海電力系統在安全充裕保供、清潔低碳消納及經濟高效運行等方面的問題將愈加凸顯。

  新質生產力的“新”體現在新技術、新產業,對于解決青海電力系統面臨的挑戰、守護好青海清潔能源“金字招牌”至關重要。

  青海要重點發展新能源主動支撐技術,利用動態無功補償裝置、自同步型電壓源裝置及相關控制決策系統等,提高新能源主動支撐能力,推動大規模新能源穩定運行與高效消納。

  規;l展光熱技術,示范推進光熱與光伏一體化友好型融合電站,通過配置儲熱系統、補燃裝置等方式,輸出連續、穩定、可調度的電力,探索形成光熱替代常規支撐電源的發展模式。

  發展靈活調節技術,落地應用先進壓縮空氣儲能、飛輪儲能、液流電池等新型儲能技術,推廣新建重點負荷可調節設備應用,推進車網互動等落地示范,推動光伏發電制氫產業化發展,推廣燃料電池在工礦區、重點產業園區等示范應用,試點氫電協同控制系統建設,從源網荷儲全環節提升電力系統全時間尺度靈活調節能力。

  發展清潔高效煤電技術,發揮煤電在“雙碳”目標實現中的兜底保障作用,試點示范煤電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提升電力清潔保供能力。

  研究柔性特高壓直流技術及成套設備應用,規劃建設柔性特高壓直流換流站,重點解決缺乏常規電源支撐情況下,高比例或者純新能源外送問題。

  加緊電力氣象技術研究,拓展光照、風能精細化氣象數據歸集共享,增強氣象數據對新能源功率預測、負荷預測、災害預警等支撐能力,強化新一代應急指揮系統、生產管控平臺等基于氣象數據服務中心應用,提高電力系統對極端氣候應對能力。

QQ圖片20240703060006青海高原兒女無處不感受到大美青海的靚麗顏值。魏雅琪 李娜 攝

  記者:青海生態旅游產業如何以“三個最大”省情定位為基礎,抓住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機遇,推動產業業態升級、服務過程清潔化、消費模式綠色化,助力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

  祁桂娟:數智技術助力,推進旅游產業業態升級。充分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合理規劃和控制旅游容量,監測旅游主體行為,優化旅游景區內的資源配置和服務布局,為游客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務與出行體驗;實時洞察市場需求動態,實施更精準、更廣泛的數字化營銷策略,為游客提供個性化的定制服務,提升游客體驗;積極開發和推進生態友好型旅游項目,打造生態旅游示范區,推動景區的生態化改造和升級。

  創新服務理念,推進旅游服務過程清潔化,建設綠色旅游企業。通過實施綠色認證標準體系,構建完善的綠色供應鏈管理機制,有效引導旅游企業節能減排,優化資源利用效率;建立科學有效的監測與評估體系,定期評估企業環?冃,推動改進措施,強化旅游企業的環保責任意識,促進旅游服務的綠色化發展。

  建立健全游客生態信用體系,促進旅游消費模式綠色化。明確生態友好行為準則,制定詳細的游客行為標準,為游客提供清晰的行動指引;強化環境解說教育,利用多元化手段,向游客普及環保知識,提升其環保意識和責任感;設立生態信用評價系統,分析游客親環境行為數據,通過實施信用等級制度,實現有效監督與激勵;倡導綠色消費,推廣環保產品和服務,鼓勵游客選擇綠色消費方式,推動旅游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記者:農牧業既是青海經濟的基礎性傳統產業,也是鄉村產業的支柱,其高質量發展是提升區域經濟發展層級、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的重要引擎,需要新質生產力的創新驅動。如何準確把握青海農牧業領域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著力點,促進農牧業綠色、高效?

  魏珍:加大農牧業科技投入力度,促進農牧業技術創新。目前青海農牧業領域數字技術發展較緩,農牧業數字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因此,要進一步加大農牧業科技投入,以農牧業科技化、數字化、智能化為主線,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推動青海省智慧農牧業大數據平臺、北斗生態畜牧業數據服務平臺的上線應用,牦牛藏羊原產地可追溯等工程,更深入推進智能農用無人機、智能服務機器人、云端放養管理等高端先進科技進入農牧業。根據青海地形地貌特征,通過科技創新改良適用的農機器械,不斷突破技術瓶頸,提高全省農牧業機械化水平。完善符合農牧科技發展規律的制度體系,出臺農牧業技術創新激勵辦法,創造良好的產學研環境,在科技部門的支持與指導下,進一步推動科研團隊在農牧業領域取得多項重大科技成果,更加凸顯對全省農牧業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

  提升農牧民數字素養,吸引數字人才投身農牧領域建功立業。新質生產力以高素質勞動力為主體特征,數智人才是保障農牧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力量。小農戶和小企業是青海農牧業領域的主體和科技進步的載體,處于農牧業生產生活一線,因此,要促進農牧業領域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必須提升農牧民群體的數字素養和數字能力。一方面,提升農牧民接受新技術、新事物和新思想的能力,培養農牧民將數字技術運用到生產中的創新思維。另一方面,為廣大農牧民特別是企業家隊伍開展前瞻性、系統性的數字技能培訓,打造線下+線上的培訓體系。同時,加強政策激勵,宣傳新時代農牧區的新面貌,吸納數字人才進入農牧業領域工作,并結合高校開展數字人才的職業規劃教育,引導數字人才參與農牧業領域發展。

推薦閱讀
陳剛為全省黨員領導干部講授專題黨課
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 陳剛主持
青!拌T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學筆會盛大啟幕
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賽事總冠名簽約儀式舉行
2024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人員擬推薦人選公示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單位許可信息
西寧生物園區特色產品大集啟幕
青海大通:一盞“暖心燈”照亮群眾回家路
24H熱點
【奮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青海實踐·權威訪談】青海如何...
【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社區點滴事 各個暖人心
【牢記囑托 實干篤行】五大產業勾勒來玉幸福圖景
【祖國好 家鄉美】高鐵飛馳,“詩和遠方”不再遙遠
涵養清風揚正氣——全省廉潔文化集中宣傳活動啟動...
青海省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工作視頻會議召開
青海省廉潔文化集中宣傳活動啟動
青!拌T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學筆會在西寧開幕
【環湖擷萃】體育攜手金融 共促青海發展
省政府黨組會議和常務會議先后召開 吳曉軍主持
熱點圖片
【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社區“石榴籽” 同心話幸福
【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
【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黨旗輝映新征程 實干篤行在一線】黨建引領張力足 生態養雞助振興
【黨旗在基層一線高...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讓雪域高原的孩子逐夢翱翔——高質量發展區域調研行·果洛篇(上)
【新時代 新征程 新...
【身邊的感動】用愛書寫親情故事——記2024年第一季度“青海好人”史海菊
【身邊的感動】用愛...
【祖國好 家鄉美】優質教育“聯”到家門口
【祖國好 家鄉美】優...
【大美青!じ咴闱蛸悺壳喑撡惲喎e分榜出爐 玉樹牦牛隊繼續領跑
【大美青!じ咴闱...
2024年“村BA”球王爭霸賽青海賽區開賽
2024年“村BA”球王...
父親和兒子同時參加高考 兒子取得625分的好成績,父親要去大學圓夢
父親和兒子同時參加...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奮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青海實踐·權威訪談】
青海如何以新質生產力激發綠色發展動力?

青海日報
2024-07-03 07:31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奮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青海實踐·權威訪談】
青海如何以新質生產力激發綠色發展動力?

青海日報
2024-07-03 07:31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奮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青海實踐·權威訪談】
青海如何以新質生產力激發綠色發展動力?

  • 2024-07-03 07:31:22
  • 來源:青海日報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這一重要論斷,深刻闡明了新質生產力與綠色生產力的內在聯系。作為生態大省,青海擺脫傳統生產力發展路徑的低效能、高污染和高消耗,走好以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是必須的,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客觀上就是在發展綠色生產力,是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為呈現青海在堅持生態保護優先、走好綠色發展之路過程中對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探索,本報邀請相關專家學者,圍繞新質生產力激發綠色發展動力展開討論。

  特邀嘉賓

  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 吳志堅

  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清潔能源發展研究院能源戰略規劃研究中心 馬雪

  青海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祁桂娟

  中共青海省委黨校生態文明教研部 程琪

  青海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魏珍

QQ圖片20240703055944碳纖維是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

  記者: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青海如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讓高質量發展與生態保護相得益彰?

  程琪: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也是解決我國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的關鍵之策。青海作為生態大省,發展方式轉變步伐加快,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成效。但是客觀來看,目前經濟社會發展的“含綠量”距離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還有差距,需要不斷增添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一是發展新質生產力要與我省資源稟賦緊密結合,繼續利用好我省生態優勢,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綠色環保產業、現代服務業,加快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推進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同綠色化的深度融合,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二是加快推動綠色顛覆性技術攻關,形成科技成果轉化新模式,通過推動綠色低碳技術的創新和應用,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和轉型升級,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降低污染排放,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促進經濟增長,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三是立足我省實際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研究應用,建立生態產品調查監測、價值評估、開發經營和政策法規支撐體系,建立健全生態產品特許經營與管理模式,推動建立綠色發展長效機制,不斷探索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實現路徑,使綠水青山持續發揮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QQ圖片20240703055952攜手奔向青海光伏產業生機勃勃的春天,做高質量發展道路上的“追光者”。

  記者:鹽湖產業是我省的傳統產業、特色產業、重要產業,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的囑托,近年來,青海鹽湖產業從產能規模、技術突破、發展理念等都有跨越式發展。面對新時代新征程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客觀要求,鹽湖產業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能助力鹽湖資源有效開發和合理利用,推動全產業鏈綠色轉型,實現綠色鹽湖發展目標?

  吳志堅: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青海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青海省委省政府相關決策部署,鹽湖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可以考慮從綠色化、高值化、智慧化、融合化四個方面推動工作。

  綠色化——進行能源替代,研發節水技術。用綠色能源代替傳統能源,研究和開發用綠色能源為鹽湖化工直接供能技術,探索建設鹽湖產業和新能源產業融合發展國家級示范基地的可能性。圍繞鹽湖資源綠色高效開采和綠色高效分離提取,研究和開發節水技術,進行工程應用示范。鹽湖礦產資源開采的回采率一般低于其它礦產的回采率,技術進步和提升有較大的空間。選擇鹵水蒸發濃縮的合適階段進行分離提取或進一步加工利用,既保證鹵水得到一定程度的濃縮,又保證在濃縮過程中有效成分流失較少,這樣有利于資源開發利用有更高的綜合回收率。

  高值化——研發和生產現代農業、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所需新產品。鉀產品,研發基于鹽湖資源的復合肥料和功能肥料,根據各地區土壤營養成分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應用示范。鋰產品,根據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發展的需求,研發氫氧化鋰、溴化鋰、硫化鋰、鋰合金等新產品和新材料。鎂產品,在特殊形貌氫氧化鎂和特殊形貌鎂鋁水滑石生產的基礎上,研發與生產表面改性氫氧化鎂和類水滑石、低煙無鹵阻燃高分子母粒、高分子復合材料等。利用鹽湖鎂、鋰等資源研發鎂、鋰中間和應用合金,用于新能源產業的關鍵材料和交通工具的減重減排。硼產品,研究和開發電子級硼酸鋅、核級硼酸,進行連續高效綠色分離10B/11B同位素關鍵技術開發,研制硼同位素產品。

  智慧化——借助綠色算力產業的發展,建設數字礦山和智慧工廠。建設鹽湖數字礦山,提高鹽湖資源開采效率,保障鹽湖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保護鹽湖生態環境。構建智慧采礦模式,建設智慧加工車間。研制無人值守智能分析檢測平臺和鹽湖高端產品智能研發平臺,建設典型鹽湖高端產品智慧工廠。

  融合化——與其它“三地”產業融合發展。一是與新能源產業融合發展,利用新能源為鹽湖產業直接供能。二是與生態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打造鹽湖生態旅游品牌。構建鹽湖風光+鹽湖科普+鹽湖產業的鹽湖生態旅游模式,針對典型鹽湖,建立適合當地自然條件和氣候特點的鹽湖生態旅游發展路徑。三是與農牧業融合發展,打造高原農牧業特色示范區。開發基于鹽湖鉀、鎂、鈣、硫等資源的多礦物營養的肥料和飼料,選取油菜、土豆、蠶豆進行肥效試驗,選取典型牧區的牛、羊進行飼料營養效果試驗。

QQ圖片20240703055959積極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有力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記者:能源領域廣傳這樣一句話“世界清潔能源發展看中國,中國清潔能源發展看青海”,近年來,青海清潔能源發展成果顯著、舉世矚目,截至去年,清潔能源裝機已突破5000萬千瓦。那么未來,青海應當如何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將清潔能源這個青海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增強發展綠色動能?

  馬雪:青海在全國率先實現新能源裝機和發電量“雙主體”格局,但由于新能源單兵突進,常規電源、調節設施發展等“欠賬”較多,省內負荷需求與電源出力特性不匹配,青海電力供需呈現季節性“夏豐冬枯”、日內“日盈夜虧”,缺電和棄電不同時段交替出現。隨著新能源持續大規模并網,青海電力系統在安全充裕保供、清潔低碳消納及經濟高效運行等方面的問題將愈加凸顯。

  新質生產力的“新”體現在新技術、新產業,對于解決青海電力系統面臨的挑戰、守護好青海清潔能源“金字招牌”至關重要。

  青海要重點發展新能源主動支撐技術,利用動態無功補償裝置、自同步型電壓源裝置及相關控制決策系統等,提高新能源主動支撐能力,推動大規模新能源穩定運行與高效消納。

  規;l展光熱技術,示范推進光熱與光伏一體化友好型融合電站,通過配置儲熱系統、補燃裝置等方式,輸出連續、穩定、可調度的電力,探索形成光熱替代常規支撐電源的發展模式。

  發展靈活調節技術,落地應用先進壓縮空氣儲能、飛輪儲能、液流電池等新型儲能技術,推廣新建重點負荷可調節設備應用,推進車網互動等落地示范,推動光伏發電制氫產業化發展,推廣燃料電池在工礦區、重點產業園區等示范應用,試點氫電協同控制系統建設,從源網荷儲全環節提升電力系統全時間尺度靈活調節能力。

  發展清潔高效煤電技術,發揮煤電在“雙碳”目標實現中的兜底保障作用,試點示范煤電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提升電力清潔保供能力。

  研究柔性特高壓直流技術及成套設備應用,規劃建設柔性特高壓直流換流站,重點解決缺乏常規電源支撐情況下,高比例或者純新能源外送問題。

  加緊電力氣象技術研究,拓展光照、風能精細化氣象數據歸集共享,增強氣象數據對新能源功率預測、負荷預測、災害預警等支撐能力,強化新一代應急指揮系統、生產管控平臺等基于氣象數據服務中心應用,提高電力系統對極端氣候應對能力。

QQ圖片20240703060006青海高原兒女無處不感受到大美青海的靚麗顏值。魏雅琪 李娜 攝

  記者:青海生態旅游產業如何以“三個最大”省情定位為基礎,抓住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機遇,推動產業業態升級、服務過程清潔化、消費模式綠色化,助力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

  祁桂娟:數智技術助力,推進旅游產業業態升級。充分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合理規劃和控制旅游容量,監測旅游主體行為,優化旅游景區內的資源配置和服務布局,為游客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務與出行體驗;實時洞察市場需求動態,實施更精準、更廣泛的數字化營銷策略,為游客提供個性化的定制服務,提升游客體驗;積極開發和推進生態友好型旅游項目,打造生態旅游示范區,推動景區的生態化改造和升級。

  創新服務理念,推進旅游服務過程清潔化,建設綠色旅游企業。通過實施綠色認證標準體系,構建完善的綠色供應鏈管理機制,有效引導旅游企業節能減排,優化資源利用效率;建立科學有效的監測與評估體系,定期評估企業環?冃В苿痈倪M措施,強化旅游企業的環保責任意識,促進旅游服務的綠色化發展。

  建立健全游客生態信用體系,促進旅游消費模式綠色化。明確生態友好行為準則,制定詳細的游客行為標準,為游客提供清晰的行動指引;強化環境解說教育,利用多元化手段,向游客普及環保知識,提升其環保意識和責任感;設立生態信用評價系統,分析游客親環境行為數據,通過實施信用等級制度,實現有效監督與激勵;倡導綠色消費,推廣環保產品和服務,鼓勵游客選擇綠色消費方式,推動旅游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記者:農牧業既是青海經濟的基礎性傳統產業,也是鄉村產業的支柱,其高質量發展是提升區域經濟發展層級、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的重要引擎,需要新質生產力的創新驅動。如何準確把握青海農牧業領域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著力點,促進農牧業綠色、高效?

  魏珍:加大農牧業科技投入力度,促進農牧業技術創新。目前青海農牧業領域數字技術發展較緩,農牧業數字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因此,要進一步加大農牧業科技投入,以農牧業科技化、數字化、智能化為主線,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推動青海省智慧農牧業大數據平臺、北斗生態畜牧業數據服務平臺的上線應用,牦牛藏羊原產地可追溯等工程,更深入推進智能農用無人機、智能服務機器人、云端放養管理等高端先進科技進入農牧業。根據青海地形地貌特征,通過科技創新改良適用的農機器械,不斷突破技術瓶頸,提高全省農牧業機械化水平。完善符合農牧科技發展規律的制度體系,出臺農牧業技術創新激勵辦法,創造良好的產學研環境,在科技部門的支持與指導下,進一步推動科研團隊在農牧業領域取得多項重大科技成果,更加凸顯對全省農牧業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

  提升農牧民數字素養,吸引數字人才投身農牧領域建功立業。新質生產力以高素質勞動力為主體特征,數智人才是保障農牧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力量。小農戶和小企業是青海農牧業領域的主體和科技進步的載體,處于農牧業生產生活一線,因此,要促進農牧業領域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必須提升農牧民群體的數字素養和數字能力。一方面,提升農牧民接受新技術、新事物和新思想的能力,培養農牧民將數字技術運用到生產中的創新思維。另一方面,為廣大農牧民特別是企業家隊伍開展前瞻性、系統性的數字技能培訓,打造線下+線上的培訓體系。同時,加強政策激勵,宣傳新時代農牧區的新面貌,吸納數字人才進入農牧業領域工作,并結合高校開展數字人才的職業規劃教育,引導數字人才參與農牧業領域發展。

作者 秦睿 羋嶠
編輯:童洋
青海新聞網版權所有
2021中国大陆精品视频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