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而今,體育產業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孵化器作為一種業態對體育產業的支撐作用越來越明顯。國家體育總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基地集聚體育企業數量達到52731家,吸納從業人員114.43萬人,示范單位吸納就業69286人,示范項目帶動就業103.27萬人,產生了良好的集聚效應和社會效應,成為體育產業集群向縱深發展的重要依托,極大地拓展了企業的發展空間。
隨著對體育產業、全民健身的政策利好頻出,體育產業發展步入了快車道。尤其是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2025年,體育產業總規模將大幅擴大到5萬億。這樣的產業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跨界創業者將選擇體育產業進行創業。他們看準的,是隨著經濟的穩步提升,將有更多的大眾關注自身健康問題,體育人口將逐漸上升,全民健身造就的龐大體育人口將洶涌而來。
也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2021年,青海省體育科技產業孵化基地正式揭牌,青海省體育事業由此迎來了自己的發展機遇期。產業孵化平臺聚集了不同行業、不同領域具有發展潛力、創新能力的中小型企業,通過強強聯合、互相賦能,打造體育產業全鏈路發展模式,共同構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門類齊全、產品豐富”的體育產業生態體系,助推體育產業的高質量、創新型發展。
如今,依托著平臺,孵化基地的創業人員也在發揮青海獨特自然資源優勢與優質體育賽事資源利用的基礎上,貼近百姓生活,發展運動項目,開啟企業間“群聊”模式,努力帶動青海各地經濟社會發展,增加就業,獲得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


少兒運動
成長必備好習慣
暑期就要到了,不少家庭已開始為孩子的暑期體育運動進行籌劃。兒童體能要從娃娃抓起,開展好家庭體育教育,是促進青少年兒童養成良好運動習慣的重要基礎,這是眾多家長的普遍共識。
“游泳能夠鍛煉全身肌肉,不僅能塑形,還能提高身體素質。”家在西寧市城北區的林玲,孩子正上小學四年級。在孩子五歲時,林玲就開始教他游泳了。在她看來,游泳不光是一項體育運動,更是一項生活技能。“事實證明,長期堅持一項體育運動,可以激發孩子身體里的‘運動細胞’。他現在特別愛運動,像跑步、打羽毛球,更是每周都會進行。”林玲坦言,家門口的全民健身中心讓她和孩子的周末充實而又有激情。
記者也由此得知,為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體育工作,城北區全民健身中心游泳館每周都會開設西寧市城北區中小學生“游泳進課堂”這門課程。據中心運營單位青;圬S體育文化有限公司負責人劉娜介紹,“游泳進課堂”緊緊圍繞“學游泳、防溺水、強體質”這一目標開展實踐教學,城北區10所學校的學生作為試點培訓對象,每個參訓學生都能通過學習掌握游泳技能和簡單的自救方法,其專業的教學和安全保障措施深受學生家長的稱贊。此外,中心已設立“城北區小鯊魚”游泳培訓長訓隊,有近60名學員參訓,每周培訓四次,以訓帶賽在提升當地青少年群體游泳技能的同時,也為該區培養了體育后備人才。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實施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劃,培育青少年體育愛好,基本實現青少年熟練掌握1項以上體育運動技能。西寧市小學生家長妥福云對記者說,自己不是一個愛好運動的人,從小到大沒有一項能長期堅持下來的體育活動。他特別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項自己喜愛并能長期堅持下來的運動項目。為此,他先后給孩子報了羽毛球、網球興趣班,直到嘗試了乒乓球后,孩子就像打開了一個新世界似的,“每次上乒乓球課都充滿了期待,性格也開朗了不少。”為了跟上孩子的運動步伐,妥福云說他自己已經堅持跳繩三個月了,“孩子看到我動起來也很高興,我們相互鼓勵、相互督促。”
“排好隊,先跑幾圈!”在西寧市城西區海湖體育中心少兒體能訓練館,教練員開啟了當日的體能課程。“通過體能課的鍛煉,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了體能課的趣味性,他們的跑、跳、平衡等能力得到很好的發展,動作協調能力、合作意識以及綜合素質得到了提升。”牛小孩(西寧)科技體能運動中心負責人樊琰告訴記者,之所以發展少兒體能訓練拓展項目,乃是因為體能是所有訓練的基石,根據不同年齡段少兒的發育特點,以力量、速度、耐力、協調、柔韌、靈敏為訓練模塊,掌握正常的動作模式,就能全面提高兒童的身體素質。“有了體能做基礎,運動起來就會事半功倍,對孩子整個人生都會有改變。相比去年,報名體能訓練的人數已經翻番,特別是幼兒園到小學年齡段的孩子人數很多。在重點訓練小朋友的基礎運動能力,讓孩子在科學健康成長發育的同時,體能訓練也鍛煉孩子的意志力。”據樊琰介紹,少兒體能課程有集訓課,戶外比賽,室內課程。課程內容有跳繩、攀爬、跑步、少兒籃球等。
“對體育的熱愛是可以培養的,一旦運動起來,整個人的精氣神就不一樣了。運動能潛移默化地改變一個人的氣質,提高其抗挫折能力。我甚至覺得,愛上體育運動后,世界都更加明亮了起來。”妥福云希望兒子在面對困難煩惱的時候,能夠樂觀和堅強,“所以我下定決心,要讓孩子愛上至少一項運動”。
依托青海省體育產業孵化基地平臺的支持,短短幾年時間,兒童體能訓練館的數量逐漸增多,占比越來越高,體能中心已經成為青海體育中心經營規模最大的一家體育培訓經營主體。與此同時,不少場館也提供試聽課程。從購課網友的評論中不難發現,孩子在體能得到鍛煉的同時,膽量也越來越大。“身體是學習的本錢,體育訓練可以磨煉孩子的意志、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我的孩子很胖,又不愿意運動,希望有專業的教練指導,所以報了體能訓練班……”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雖然參加體能訓練的具體原因各不相同,但總體而言,家長們對孩子的培養,正向著身體素質和毅力的方向邁進。


拉弓射箭
圓青年“俠客”夢
早在我國商代,就出現了一種以射箭運動為主體,集音樂、舞蹈、禮儀、道德于一身的體育文化活動——射禮。周承商制,將其融入貴族教育體系。射禮的目的有四:以射御敵、以射選材、以射交流、以射育人。時至今日,射箭運動已經成為奧運會項目,愛好者眾多。
“穿護臂、做熱身、調整呼吸……”一個周五的晚上,在西寧輕羽射箭俱樂部里,喜好拉弓射箭的朋友們正在一起切磋著箭術,也有不少學習射箭的學員,早早就開始了課前的準備工作。
“手掌虎口的位置抵穩弓箭,而不是往前湊……預開弓的時候,手臂抬起后一定要放平,對,對,就是這樣。”教練員耐心地為學員講解射箭運動的有關知識,并手把手地進行基礎動作指導。
“凝神屏息、抬起手臂、挽弓搭箭、瞄準靶心、拉弓擊發……”在教練的指導下,幾位女學員的射箭過程一氣呵成,一招一式颯爽利落,頗有“女俠”風范。
問及為何會來參加射箭運動,還是在校大學生的陳學蓉這樣回答:“我不愛熱鬧,對跳舞等也不感興趣。以前看奧運會比賽,就覺得女孩子射箭的樣子太帥了,所以我也想嘗試一下。”她告訴記者,跟自己以前想象的差不多,教練很有耐心,所以上手很快,只上了四五節課,就已經找到“感覺”了,“我很喜歡,期待著接下來的課程。”
“我們的射箭培訓包括基本理論,站立姿勢、拉弓、手法、力度等內容。”西寧輕羽射箭俱樂部負責人張發明告訴記者,射箭時必須站直身體,拉伸骨骼和肌肉群。這樣可以增強肩、臂、腰、腿部的力量,上手就很快,大多數學員只用兩三節課就可以掌握要領。但是弓箭是個需要靜下來的競技項目,真想學好,還需要多練多悟。為此,我們規定,凡開課期間,學員們只要有時間,都可以到俱樂部進行練習。
“目前,俱樂部有會員近200人。我們特意邀請了兩名專業退役運動員當教練,在為俱樂部提供專業指導的同時也解決他們的再就業問題。我們也不定期地舉辦射箭比賽、會員及非會員聯誼賽,希望通過這些活動,能讓更多的市民朋友愛上射箭運動。”張發明說。
青海的民間射箭運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歷經數千年的傳承演變與融合發展,各地區仍延續民間射箭體育運動和射箭傳統文化。如今,射箭在青海各地區既是一項體育運動,又是各族群眾廣泛參與的文化活動。作為西寧市首家以射箭運動為主打的俱樂部,2023年,西寧輕羽射箭俱樂部加入青海省體育科技產業孵化基地后成功完成轉型。該俱樂部立足青海射箭運動的群眾基礎,正向朝陽企業的方向不斷發展。
據了解,一年多來,孵化基地幫助該俱樂部在西寧市城西區海湖萬達廣場旁邊尋找到面積近1000平方米適合其經營發展的場地,并幫助他們辦理了工商登記業務,完成了工商注冊,提供了相應的法律咨詢、合同審查等基礎服務。完成了稅務登記,提供了財務管理方面的支持,還對俱樂部提供政策方面的支持和引導,對接西寧市體育局,爭取使其成為入庫發放體育消費券的企業,以提高其知名度。
產業孵化
為高原體育融入新活力
眼下,第二十三屆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即將開賽。作為青海龍頭的品牌賽事,環湖賽已經成為青海省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有力地帶動了體育產業的發展。青海豐富獨特的自然資源稟賦和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為體育產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營造了濃厚的氛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隨著《高原體育強省建設行動方案》《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出臺,青海的體育產業發展機制越發優化,體育產業新業態不斷涌現,戶外資源產業化發掘逐步深入,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等體育品牌的價值愈發凸顯,社會力量投資體育產業發展方興未艾,體育與其他行業融合發展漸入佳境,體育產業已成為推動青海省經濟發展的又一重要動力。
青海省體育科技產業孵化基地的建立,標志著體育事業迎來了自己的發展機遇期。有賴于特色體育產業經濟的發展和區位優勢建立起來的體育產業孵化基地,自創立以來已為體育產業初創企業提供全方位的咨詢服務近百次;為企業確定創業項目、開展市場調研、制定創業計劃,同時,積極推薦退役運動員到企業,既發揮了運動員的專業特長,也幫助企業解決了人才缺失的困難;協助提供法務、稅務、宣傳等方面的幫助,積極爭取政府政策性補貼。截至目前,孵化基地1期已入駐6家企業,2期已入駐16家企業,22家企業在孵化基地茁壯成長。
在提供創新創業平臺的同時,青海省體育科技產業孵化基地也積極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為平臺企業謀未來,促發展。近幾年來,孵化基地多次舉辦企業管理能力培訓及交流活動。根據授課老師自身的經驗、資源及專業知識等,為學員提供思維拓展、能力培訓、資源賦能等多方面的支持,以使其更好地把握企業經營管理新思維、新方法、新路徑,了解、掌握相關政策及知識技能,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與此同時,基地還積極開展孵化企業培訓交流活動,各企業相互交流經驗、探討未來的合作發展。
談及未來發展,基地負責人信心百倍,表示將結合青海體育資源的實際,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以培育體育新質生產力為目標,打好“體育+文旅+消費”組合拳,打造體育品牌,充分發揮體育賽事的綜合效應,為區域發展塑形、賦能,讓沉睡的資源活躍起來,讓潛在的優勢發揮出來,努力開創體育賦能、文化為媒、旅游帶動的體育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新格局,讓青海體育產業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更高更足,推動青海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形成“體育+”特色產業集群。